24 December 2008

台灣捷運藝術 下站在哪裡?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2008.12.24 10:49 am

「你固定在那一站上車?在那一站下車?車站中的人群總是來去匆匆。有人會在地下鐵的出口等你嗎?」

隨著地鐵悠然滑進南港捷運站,幾米「地下鐵」內的經典畫面,就在月台、樓梯牆面向你招手。這一剎那,虛構化為真實。

這是台灣自1993年設置捷運公共藝術以來,首次將本土創作者的經典作品,融入車站設計,在國外卻行之有年。

南港地下鐵 虛幻夢境?

以里斯本為例,政府在多個捷運站的牆面磁磚,繪上葡萄牙已逝國寶女畫家維拉‧達‧西爾娃的素描作品「貓頭鷹」。倫敦貝克街是「福爾摩斯」中主角的地址,貝克街捷運站出口也煞有介事地放上福爾摩斯的雕像,將虛構畫為真實的手法,與南港站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任巴黎公共運輸局研發工程師的楊子葆,著有「可移動的文化饗宴」、「捷運公共藝術拼圖」等書。他認為,南港捷運的「地下鐵」公共藝術,將台灣捷運藝術的「本地性(Locality)」往前推進一站,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楊子葆分析,「地下鐵」雖是台灣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幾米自承創作靈感是受到東京、紐約地下鐵的啟發,作品充滿濃濃的「國際風格」。

「地下鐵」的的主要讀者是中產階級,而捷運的「重度使用者」卻是缺乏私人交通工具的老人、小孩與學生。楊子葆認為,色彩燦爛、濃濃異國風、卻與南港站周圍不搭的「地下鐵」,在他們眼中恐怕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

巴黎「在地性」 英美傚尤

在歐美,「在地性」是捷運公共藝術最重要元素。1977年,巴黎公共運輸局與市政府合作推動一個長達15年的「文化活力計畫」,邀請不同城市、地方的法國建築師與設計師,為市內三百多座捷運車站進行室內設計。

曾任駐法代表、在巴黎留學多年的楊子葆表示,「文化活力計畫」有一個最重要理念──捷運車站的室內設計,必須與車站坐落地點相互呼應。

以巴黎市第七區的「國民議會」為例,它本名為「眾議員宮」,1989 年改名為具公民意識的「國民議會」後,請來現代藝術家尚‧查理‧布雷,以紅、藍、白、黃、綠等色,做出強調普羅特性的色彩風格。

「藝術之都」登高一呼,紐約、倫敦群起傚尤。1981年,倫敦通過高達6500萬英鎊的「改變車站」專案計畫。同年紐約也通過一項預算高達1630萬美金的捷運系統更新計畫。

三大藝術城聯手出擊,捷運公共藝術在歐美蓬勃發展,成為公共藝術重要的領域,「在地性」更是創作重點。

捷運站名 與地名呼應

倫敦是世界捷運的誕生地。使用了140多年的倫敦捷運站,站內公共藝術多半沾染當地色彩。

Tottenham Court捷運站的周圍地區,是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的大本營,政府請來知名普普藝術家保羅齊,在月台壁面以馬賽克拼貼出流行文化的特質。海德公園旁的捷運站「Hyde Park Corner」,其連通捷運站與公園的地下道,牆上繪的是維多利亞時代仕女在公園野餐。

捷運公共藝術為什麼必須符合「在地性」?楊子葆認為,打開世界捷運地圖,會發現大部分捷運站名都是當地地名。這種命名方式是令使用者容易辨認,也讓埋於地下的捷運融入地上的城市肌理,成為城市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

全世界唯一不以地名決定車站名稱的,是北韓平壤捷運系統,站名皆與社會主義相關,如「革新」、「榮光」、「復興」等。只有在極權國家,才會出現這種意識型態凌駕空間地理的捷運怪象。

異國風 要融入本地

其實台灣第一次捷運公共藝術徵選──1993年台北雙連站選出的作品「雙連˙行遠」,便深具在地意識。這件作品以年代標註、黑白圖文記事表的方式,呈現雙連的歷史變遷。楊子葆認為,它不僅「地點感十足」,也很有故事性。
可惜這件作品的「在地精神」並未延續下去。台灣捷運推行公共藝術15年來,僅有敦化南路林蔭大道上的「樹河」,以及忠孝西路地下街內、以台北古城牆文物為展示主題的「麗正崇熙‧承恩景福」,與地面的都市意象有所連結。

即便是政治上強調「本土」的高雄市,挑選捷運藝術作品時,也寧可砸大錢請「世界級」大師,創作如夢似幻、不涉現實的「光之穹頂」。

其實只要多一點用心,便可讓「異國風」轉成「在地性」。以「地下鐵」為例,擺進南港捷運站的畫作有六幅,其中還有一幅是新創。楊子葆指出,只要政府要求幾米在新創的作品中融入南港本地特色,「地下鐵」就不再遙遠陌生。

「台灣人不喜歡過去,只喜歡創造歷史!」楊子葆認為,「在地性」的失落,可追溯到台灣人對歷史的「善忘」。此外,「台灣人的藝術和生活是分開的!」藝術高高在上,即使是最強調與民眾共享的「公共」藝術,也很難與土地產生親密關係。

【2008/1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12 December 2008

看好文學 --懷念葉老

【聯合報╱路寒袖】 2008.12.12 03:27 am

有台灣文學香火傳承者之稱的葉石濤(1925-2008)先生,昨日上午十時病逝於高雄市榮民總醫院,享年84歲。

葉石濤十六歲起以日文開啟寫作之路,1951以「知匪不報」罪名遭判刑入獄三年,出獄後重回小學任教,到1965年重新拾筆,至辭世前始終創作不輟,一生完成小說、文學評論、台灣文學史著述共八十餘部,並以評論家兼小說家的身分,倡導寫實的鄉土文學,對台灣文學與評論的發展具深遠的影響。他的《台灣文學史綱》在1999年入選聯副與文建會評選的「台灣文學經典三十」之一;今年四月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及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了《葉石濤全集》二十冊。(編者)

禮拜二,是高雄市政府各局處的大事,這天的早上是一周一次的市政會議,市長曾明令,如無其他更重要的公事,不得請假。

8月19日,這天正是禮拜二,但我已經不用去開市政會議了,因為隔天我就要離職了。

即將要告別與同仁、藝文界朋友共同擘畫了三年多的文化局,當然不捨,但我內心更是牽掛著文壇前輩葉石濤的病情。然而在我離開高雄之前,必須親口告訴他我的這個決定。

葉老從農曆年過後住進醫院,就一臥不起。在他臥病治療的這段日子裡,只要公務舒緩一點,我總會專程到高雄榮總看看他。

無法出席自己的作品全集發表會

葉老剛入醫院時,還一派慣常的風格,講起話來丹田氣足,聲音宏亮,促狹的嘆個氣後,自我解嘲一番。後來做了氣切,再也說不了話,整個人頓時像消了氣的皮球。我拍拍他的手背開玩笑說:「葉老,我來看你。未凍出去散步、食薰,真艱苦喔?」他那兩顆眼珠子嵌在已經明顯瘦下來的臉頰遲滯的閃轉一下,然後直盯著我瞧,嘴唇抿抿動著,旁邊的葉太太笑得開懷的說:「伊咧甲你講話啦。」她補充跟我解釋,等氣切傷口好了,就練習呼吸,當葉老能自行呼吸,就可以出院回家了。我聽著聽著,彷彿又看到精氣飽滿的葉老。但事實並非我一廂情願的樂觀,葉老依然開不了口,身體只有日漸虛弱,而且常常陷入昏睡狀態,有時我去看他,在病床旁陪了他近一個鐘頭,他才悠悠醒來。

最後一次看葉老,從眼神就可以推測他的意識是非常清楚的。我跟他說明:「葉老,我已經辭職啊,做到明仔早。後擺無法度定定來看你啊,你愛保重、加油哦。」記得聽完話,葉老露出驚訝、不解的眼神,手指翹比,嘴唇不停的牽動。我大概可以猜測他想要說什麼,但我並未多加解釋,只是笑笑的補一句:「是啊,我做三年外囉,予我休睏一陣啊。」我想,依葉老那麼天真直率的個性,即使他博覽經典無數,寫了那麼多重要的論述文章,但大概永遠無法參透政治的複雜、虞詐,人性在那裡有更深沉、曲折、晦黯的一面。

三年前當我應允到高雄接掌文化局時,就在內心為自己定下幾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其中之一便是《葉石濤全集》。觀之台灣各地文化局,其實許多縣市政府早已出版一或數部本籍資深作家的作品全集,而高雄身為院轄市卻連一部都未誕生,後經我查問發現,原來文建會的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已委託文學台灣基金會的彭瑞金老師完成了葉老的作品資料蒐集與整理工作,這份初步的成果在台灣文學館成立後移交了過去,但台灣文學館卻苦無出版經費。我一得知消息後,立刻編列五百萬預算,並與當時的台灣文學館代理館長吳麗珠聯繫,所幸我與她早在編輯文建會刊物《文化視窗》時即已有共事經驗,彼此算是有所默契,因此這跨單位、跨部門的合作案毫無異議的一拍即合。由高雄市文化局與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台灣基金會分三年計畫共同出版,全套分小說卷、隨筆卷、評論卷、資料卷,共二十巨冊,《葉石濤全集》在今年四月順利印刷出版。那時葉老人在加護病房,新書發表會只好在榮總醫院內舉辦。但葉老病情危急,本來我們計畫讓他坐輪椅、戴氧氣筒下到會場致意一下,卻連如此卑微的願望都不可得,葉老終究無法親自出席他自己作品全集的新書發表會。那天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的文友只得分批進加護病房看他。

在高雄各地留下爽朗豪邁的笑聲

葉老一向支持文學、鼓勵後進,我到任高雄文化局後,不管是演講、文學獎評審、座談會、審查會,甚至是記者會,只要我請他,他一定到,譬如我的重要政策「城市閱讀運動」,每年都有動態、靜態的各項活動,葉老可說每役必與,有時在文化中心的前廳與草坪、有時在高雄文學館、有時在鼓山武德殿、有時在左營蓮池潭畔……為了傳播文學的種籽,葉老在高雄各地都留下了爽朗豪邁的笑聲。

葉老對我一向愛護有加,我在編《台灣日報副刊》時,同樣只要我開口跟他約稿,他就一定限時寄達。他還多次向我透露,《台灣日報副刊》是他每日必讀的刊物。聽得我不敢稍有鬆懈。

後來葉老應聘到成大台文所兼任,他竟天真的特地打電話要我也去開課,我笑著向他說,我沒有學位,去不成的。「老師當不成,那無,你換來遮做學生啦。」葉老話鋒倒轉。我確實慎重考慮過葉老的建議,可惜我還不及去當他的學生,卻直接跑到高雄就近的不時勞煩他。葉老喜歡跟我說:「路寒袖啊,來遮卡委屈你啦,不過,文學這一塊愛顧予椆。文學已經真可憐、真弱勢囉,你若顧予好,就有希望啊!」

一想到文學在政治的操弄下,常常是何等的不堪,我的耳邊就響起葉老的這番話語。今天早上,在前往遠景討論新書出版的相關事宜的路途中,接到葉老過世噩耗,之後,聯副編輯來電希望我能寫篇我所知道的葉老點滴,所以這篇文章正是在遠景出版社的編輯桌一隅匆忙起筆,寫就之後,猛一抬頭,《葉石濤全集》赫然巍立在書架之上,長長一列,旁邊則是遠景版的葉老著作《台灣鄉土作家論集》、《作家的條件》、《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文學的因緣有時竟是如此奇妙難解,所以,葉老,您不用擔心,我們依然看好文學,也會攜手看好文學。

【2008/12/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神奇人物 三毛

副刊仲父》孫如陵 睡夢中走了

紅葉階前 憶錢穆先生(上)

紅葉階前 憶錢穆先生(下)

10 December 2008

【FT】冰島之劫(下)

作者:羅伯特•傑克遜(Robert Jackso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11-28

象一頭豬試圖在一隻老鼠背上保持平衡的場景,你就能對這個問題的規模有所瞭解了。在銀行放鬆管制和私有化後,短短七年時間,冰島的金融機構就累積了750億美元的外債。哈爾德在向全國演講時提到了美國7000億美元金融援救計畫,從這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美國政府當局為拯救他們的銀行系統而提出的龐大措施只占美國GDP的5%都不到。然而,冰島各家銀行的經濟負債總額是冰島GDP的好多倍。”

人均欠債逾25萬美元

而這就是關鍵。冰島各家銀行的債務,相當於冰島男女老少每人欠下超過25萬美元,無力償債時,就使中央銀行本不雄厚的儲備背負了無法承受的負擔。而且冰島人的確違約了。

冰島國內不乏眾多警告的聲音,但都被關注于這個國家烏雞變鳳凰般地興起的媒體所湮沒了。然而,冰島人的意見是有分歧的。對於一些人,他們維京掠奪者式的成功,買下一整條英國繁華商業街,有人甚至收購了最值錢的擺設——一家英超足球俱樂部,標誌著黃金時代的到來。雷克雅未克從一個安寧、偏安一隅的漁港向一個倉促金融中心的轉變是如此快速而徹底,音樂家比約克和Sigur Ros樂隊,以及丹麥籍冰島藝術家奧拉富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吸引著全球的觀眾,文化聲望與金融成功齊頭並進。冰島人能在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面前高昂著他們的頭。

10月26日,因小說《101雷克雅未克》(101 Reykjavik)而聞名的豪格雷默•赫爾蓋森(Hallgrimur Helgason)在一份星期日報紙上發表了一封致國家的信,信中寫到:“在內心深處,我們崇拜這些巨人,這些貨幣明星。我們懷著敬畏之心關注他們的冒險,當他們支持藝術和慈善時,稱讚他們。我們從沒有過這樣聰明的生意人,1000年來都不曾有過,更不要說在其他國家裏打勝仗的人……”

對於其他一些人,這種增長實在太快了,改變也太過激了。許多人對過多的維京掠奪者感到不安。獨家裝飾的私家噴射機、愛爾頓•約翰(Elton John)派對、在聖莫里茨、紐約和倫敦的住所,以及聖特羅佩的遊艇,都在《Sed og Heyrt》裏炫耀性地展示著,重要的是,它們都不是冰島的。《Sed og Heyrt》相當於冰島的《Hello!》雜誌。公眾意見裏有一股強烈的暗潮在湧動,認為所有這些奢侈生活方式和無節制的炫耀性展示正導致冰島與這個國家的千年傳統脫離。豪格雷默在他致國家的信中繼續寫道:“這都是為了樹立個人形象,而不是為了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積累任何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生活在海外的冰島人回到祖國時,認不出他們自己的國家。”

英國凍結冰島銀行資產

冰島三大主要銀行Landsbanki、Kaupthing和Glitnir的倒閉給北歐50萬儲戶帶來了80億英鎊的潛在損失,其中絕大部分是英國人,當人們悲傷地意識到這點時,對冰島悲慘境遇的國際同情不復存在了。在冰島,英國國內尖銳的媒體反應被廣泛報導。英國政府動用反恐怖立法,凍結Landsbanki的資產,把冰島銀行業系統推向深淵。在冰島國內,這個動作被視為可恨和不必要的。幾天後,剩餘的一家還能維持的銀行Kaupthing也倒閉了。

隨後,Landsbanki上了英國財政部的金融制裁名單,與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為伍。冰島報紙上複印刊登了這張英國政府網頁,並且建立了一個新網站www.indefence.is。網站上有一幅圖片,是一位元年輕女孩,舉著一幅標語,上面寫著:“布朗先生,我不是恐怖分子”。

每年這個時候,冰島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是週六晚上的Spaugstofan,字面意思就是《惡搞堂》(Spoof Room)。它是一台無計劃性的節目,但過去幾周的事件給撰稿人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來源。最近演的一個名為Icetanic的小品,就是對電影《泰坦尼克》的很好惡搞,其中蓋爾•哈爾德和央行行長大衛•奧德森(David Oddsson)站在“永不沉經濟”號的艦橋上。一幅素描畫的是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正把冰島人扔下救生筏。“回到水裏去吧,你們屬於那裏,你們這些恐怖主義雜種!”他叫嚷著把另一個扔出船外。

當我設法向一位在英國從事銀行工作的朋友解釋冰島的困境時,我得到的卻是冷淡的反應。“你一定是瘋了,羅伯特!他們可能並沒有身穿穆斯林女子的長袍,也沒有腰纏幾千克的塑性炸藥。但是走進繁華商業街,說服慈善基金、退休人員和當地政府來存錢,然後消失,卷走近80億英鎊,即便按照倫敦金融城的標準,這種行徑也是很糟糕的。金融恐怖主義,大騙局,隨便你稱它什麼,但政府得採取行動,而且要快速行動,以阻止資金撤離這個國家。”

北極圈往南哪怕一度,“瘋了”這個詞就不適用,但如果其北方的相應表述方式是“到北極去”,那我顯然是去了。

泡沫破滅該怪誰?

責怪的遊戲已經開始,恐懼、憤怒、嫉妒和內疚混合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情感大雜燴,冰島人試圖接受這一切。他們分成兩派,有的怪罪於那些維京掠奪者,有的怪罪連續幾屆政府和央行放任他們自行其是。

以前在冰島幾乎沒聽說過的遊行示威出現了,很多家庭向議會大廈行進,沿途吊死奧德森的模擬像。

各種維京掠奪者中,只有一位,讓Baugur集團馳名的揚•艾斯格(Jon Asgeir),敢在電視談話節目上露面並承擔後果。但當他回到冰島國內,英國億萬商業大亨菲力浦•格林爵士(Sir Philip Green)緊隨其後時,任何對他的暫時好感都消失了。他們一起提出收購Baugur的債務,當時據報導有20億英鎊,從而收購該集團的英國零售業務,包括以很大的折價收購House of Fraser和Hamleys,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壞賬註銷。

最說明問題的事情之一是,揚•艾斯格因聽到消息說政府已將Glitnir銀行(他的投資工具Stodir是該行主要股東)國有化,將他的持股一筆勾銷,令他名下Baugur商業帝國債務深重的紙板房岌岌可危的時候,就乘坐他的私人飛機離開了。日報《Morgunbladid》拍到了照片,照片上那架漆成黑色、外形圓滑得像隱形轟炸機一樣的私人飛機,正從機庫裏滑行出來。就像離開西貢的最後一架直升飛機,艾斯格的飛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象徵著冰島用債務支撐的消費狂歡的落幕。
直到今天,布約高爾福•索爾(Bjorgolfur Thor)和他的父親布約高爾福•古德蒙森(Bjorgolfur Gudmundsson)不得不藏匿行蹤。他們合計擁有Landsbank的多數股權,古德蒙森還擁有足球俱樂部西漢姆聯隊。他們的飛機也從飛機棚裏飛出去了。在港口旁的市中心,他們名下的地標式項目國家音樂廳現在估計不知哪天說停就停了。雄視雷克雅未克的哈爾格裏姆大教堂(Hallgrimskirkja)引人注目,但由於缺少資金,花了40多年時間完工,和教堂一樣,這座音樂廳要等到這個國家時
來運轉才有望竣工。

政府已宣佈將開展一次徹底調查,查清發生了什麼事,並決定誰要負責任。它將被稱為《白皮書》,並且“為了得到真相要挖地三尺”。這本東西不會薄。

再一次白手起家

我們現在生活在外匯禁閉期,雖然政府已向每個人保證,有充足的外匯儲備購買石油、糧食和醫療用品這樣的必需品來過冬,但此類保證只是在認為這些商品是理所當然的人們中間製造了更多的焦慮感。

也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國際貨幣基金2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方案正進入出爐前的最後階段,這有可能導致北歐各央行再進一步聯合援助40億美元。這些資金附加了苛刻的條件,將把外部金融控制強加給冰島,嚴重侵犯冰島來之不易的主權獨立。但這些錢應能給冰島貨幣和一個四面楚歌的民族注入一些急需的信心。

冰島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白手起家。”不管是誰想出了這句話,他一定估計不到,在2008年它仍是那麼的恰如其分。在這一年,這個國家開始了重建過程,重建其經濟和它最為渴求的東西——名譽。

那將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奮鬥。

注:本文作者羅伯特•傑克遜是一位元英國記者,2003年以來一直在冰島居住。

譯者/紅嶺

延伸閱讀:
冰島之劫(上)

台北學系列4》創意城市 台北

【聯合報╱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文化觀察家) 】 2008.12.10 10:03 am

近年來,城市常常是媒體報導的焦點。一座座城市出現在媒體的封面、首頁。每座城市好像是超級模特兒,成為大家爭相報導的對象。倫敦、柏林、哥本哈根、巴塞隆納、東京、首爾、新加坡、曼谷等,都上過媒體的伸展台,在舞台上爭奇鬥豔。

其中媒體報導最為密集的大概就是中國大陸的城市。就像是北京奧運光彩耀眼的煙火秀與表演節目,大陸城市這些年來的發展能量讓人嘖嘖稱奇。剛落幕的奧運讓北京躍居成為全球的一線城市,而2010年上海的世界博覽會則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上海的世博會號稱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報導中這些城市的發展規模,一個比一個巨大,一個比一個敢花錢。相信不少人在看了這些報導之後,會產生不小的焦慮感,憂心台北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落後成為B段班、B咖的城市。就在這樣的焦慮感驅使下,要求台北應該師法杜拜或是北京的聲音越來越多,認為台北也要透過「量體」的興建,一樣要有帆船飯店、鳥巢、博覽會等奇景的建築與活動,才能在全球城市的版圖上占得一席的位置。

然而,想要提昇城市的競爭力,台北需要的並不是跟其他城市比賽「規模」、比賽「大小」,而是如何運用創意改造城市的體質。在新世紀,台北必須成為創意城市。

不過,受到媒體報導的影響,人們往往以為,所謂的創意城市就是打造新的地景與地標、規畫文化創意的產業園區,以及舉辦大型的藝文活動。事實上,創意城市的真正根基是在於城市是否擁有傲人的生活態度、風格訴求,以及先進觀念。

觀察台北最近幾年來一些現象的發展,著實讓人感到興奮。正當鎂光燈的焦點都放在國外案例的時候,台北正在以自己的優勢,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期待的亞洲城市案例。

生活的城市

想要成為一座創意城市,必須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型態。創意城市的基礎建設不是廠房、辦公大樓、快速道路等,而是打造創意的生活氛圍。不同於過去一味地追求物質發展,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台北,追求生活型態已經成為一種集體運動。

在台北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辦的簡單生活節,是台灣第一個以生活型態作為訴求的都會節慶活動。師大路的南村落,可以說是第一個有意識推動生活型態的非營利組織。除了這些民間活動之外,在政策上,台北市則是台灣第一個制定創意生活產業政策的地方城市。

來台北旅遊的國外人士羨慕這個城市有陽明山上的食養山房、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廬等。這些地方受到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其經營者提出令人感動的生活態度。在台北,有生活態度的人、產品與地方,只會越來越多。台北市逐步在累積生活的競爭力。

風格的城市

創意城市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然而,高樓大廈的高度或是豪宅的價格,創造的是城市的注意力,而不是魅力。想要讓一座城市有魅力,這座城市必須要有性格(character)。有個性的城市,其所展現出來的風格才會吸引人。

一塊塊創意的街區正在台北形成,例如東區的粉樂町、信義計畫區的吵藝術節、牯嶺街的書香市集、天母的生活市集等,它們讓台北變得非常的酷、非常的炫。在台北,也許人們看不到太多偉大的建築物,但是街區的豐富體驗,絕對是在亞洲城市數一數二的。

雖然台北離美麗的城市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台北的風格逐漸在街區中展現出來,有越來越多的街區(例如青田街、永康街、中山北路「光點台北」路段等)值得書寫。台北是一個正在學習如何創造風格、表現風格的城市。

觀念的城市

在新世紀,城市的競爭必須比「觀念」、比「想法」。每個創意城市都會提出新的觀念(從生態、文化到社會正義等),用觀念建立競爭力的優勢條件。觀念之所以能夠產生源源不絕的競爭能量,是因為這些觀念提出了深刻打動人心的前瞻願景與人文價值。創意城市的偉大不是物質建設的成就,而是人文意義的厚度。

由於政治的民主、資訊的發達、創新的能力等,台北一直是亞洲城市中最多觀念匯流的地方之一。創意的觀念在台北都能夠得到支持,都有表現的舞台,正在進行的「奔牛節」活動,即是一個最佳的例子。

深度的城市

如果說大陸城市的發展模式是以「量體」打造競爭力,台北則是在追求「深度」的競爭力。這裡的深度指的是城市體驗的豐富與強烈。這些由生活態度、風格訴求以及觀念主張所共同發展出來的深度體驗,將成為台北最珍貴的發展資產。

強調「深度」的發展模式絕對不是說台北不重視物質建設。未來十年之內,台北城市的景觀將大幅改變。政府將投入大筆經費建設新的大型文化展演設施,包括台北城市博物館、台北藝術中心、台北音樂廳、流行音樂中心、松山菸廠文化園區等。另外,效法東京六本目城市再造經驗的「台北好好看」政策,鼓勵民間建設公司建造具有建築美學的地標建物,也將在2010年之前陸續開工,四到六年之內興建完成。

然而,作為一個創意城市,台北最扎實的根基並不是在於這些建物,而是以生活、風格與觀念為主的新興競爭力。在這些競爭力的引導下,台北一定會成為亞洲城市發展中一個精采的案例。

--------------------------------------------------------------------------------

「台北學」系列講座:駱以軍主講〈西夏旅館:台北就是密室〉,今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

【2008/12/10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台北學系列3》台北、大阪 雙城記

偽台北學 一種「野史」式的野

台北銅像散步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8 December 2008

Ashkenazy 的柴可夫斯基



阿胥肯納吉/愛樂管絃樂團謝幕

我在暑假曾經聽過巴倫波音現場的音樂會,上週在聆聽阿胥肯納吉的音樂時,我發現兩者在指揮的音樂上的特點相當的明顯。

巴倫波音的語法比較零碎,華麗,像是一棟棟後現代主義的建築物一樣,而阿胥肯納吉則是以流暢,悠長,並且熱情的句法取勝。

相對之下,我必須很坦白的說,我比較喜歡 Ashkenazy 的指揮風格。

就某種程度來上,阿胥肯納吉的舞台魅力可能輸巴倫波因一截,音響性也不若巴倫波因來的bling bling,但是聽到柴四的最後一個樂章時,我真的感受到了在呼吸的音樂。

題外話,不知道是室內暖氣太暖,還是音樂的關係,出了音樂廳以後真的覺得份外的冷。

6 December 2008

英國公務員的多樣性 -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英國文官系統野心勃勃的計畫

今年八月,英國的 Civil Service 發表了一份驚人的計畫。在接下來的幾年,公務員背景的多樣性要開始跟隨英國政府近十年迷戀的公共改革: 數字性的控制。

計畫的目的是要開始讓英國公務員一直以來是牛津劍橋背景男性白人所獨占的情形,做出象徵性的改變。和美國比起來,種族在英國其實一直不是很嚴重的議題; 唯讀在政治的領域上,政治人物和高級公務員的面孔和別國比起來稍嫌單調,甚至落後許多。

在這份策略計畫書裡,用詞和段落都特別的小心,巧妙的避開了許多敏感的問題。對於這個行動的正當性,報告裡很明白的指出 'The population is already diverse' (p.6),意即英國政府認為英國的文官的系統應該是要反映人口的多元性,在公共政策的擬定上,公共服務上,對於一個已經人口越來越多元的國家有很大的幫助。

文官系統的多樣性到底有沒有什麼實質的好處?

無可否認的,官員的多樣性會替公共政策的擬定帶來極大的衝擊。最佳的例證就是女性的議員在議會中的表現,和提出的法案,對於公共政策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政策的執行上,少數民族如果遇到同是來自少數民族的公務員,感覺會比較溫暖,對於政府的信賴度也會比較高。

英國對於這個想法相當的積極,甚至到了猛烈的地步。我記得我第一年來英國的時候,所有的入境移民官都是相當有威嚴的白人; 今年我從倫敦入境,卻竟然一個白人都沒有,黃種人,黑人,各式各樣種族背景的人排排座。

只是用數字控管的方式還是相當令人抱持著很大的懷疑。用強制的方式,讓或許本來不是議題的議題,成了很大的議題,甚至成為同僚之間的磨擦和芥蒂。如果政府任何一個部門,都有各式種族的人,而各式種族的人都習慣性的找他們熟悉的人解決問題,那麼政府的公信力決定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四分五裂而瓦解。

使用數字控制只是暴露出了英國文官的目前問題: 人們對於英國"統治/獨斷階級"已經有既定的,難以改變的成見,而這個成見正在腐蝕英國一向以來很驕傲的文官系統。當人們有成見以後,人們自動會篩選自己"是否符合那個 perception",英國的文官的系統將會越來越難找到更多來自多樣背景的人。

英國的公務員系統改變了全世界對於公務員的定義(其實英國文官的精神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而在這項舉動上,不知道幾年後,我們才知道英國是不是又寫下了一個歷史,還是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

延伸閱讀:

Promoting Equality, Valuing Diversity: A Strategy for the Civil Service
UK Civil Service - Diversity

文官改革 (1) 一段談話

文官改革 (2) 公務人員中立

文官改革 (3) 立院三讀 公務人員應嚴守行政中立

5 December 2008

【FT】迎接奧巴馬時代

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前香港總督、現英國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Chris Patten) 2008-12-05

歐洲要小心了。生活中有時你得到索要的東西。但結果並非總是讓人滿意。

2001年以來,歐洲政壇人士哀歎,世界缺少一個信奉多邊主義的華盛頓政府。我們歐洲人已能明確反對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和他對國際事務那種“要麼照辦,要麼滾蛋”的方法。對歐洲來說,美國第43位總統是尋找我們自己全球使命過程中的一種解決方案。

“要是大西洋對岸有一位真正的多邊主義者該多好,我們就可以做這些事情……”這樣的句子通常都沒有結尾。好吧,現在我們似乎有了夢寐以求的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這個20萬柏林人走上街頭為之歡呼的人。所以,當他出面呼籲並請求我們將說過的解決方案、錢、團結和士兵付諸行動時,我們說什麼呢?或許,我們會帶著懷舊的心情追憶布希-切尼時代。華府出了位單邊主義者,讓在布魯塞爾的人太容易成為多邊主義者了。

歐洲人可以做六件事,以顯示我們的多邊主義不只是一句空洞無物的口號。

第一,由於在美國人缺位的幾年裏我們尚未在中東成為重要的參與力量,所以當華盛頓再度插手巴以外交時,我們可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就不容易預計。不管怎樣,四重奏(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三方)讓聯合國惹人反感地處在充當美國附庸的地位。讓歐洲宣告它準備好承擔責任,努力帶給剛果一種表面上的和平和穩定,而不是在中東外交的後方搖擺不定。在剛果,平均每月有4.5萬人死于二戰以來最致命的衝突。對於剛果,歐洲應出錢、出人,拿出協調一致的外交努力來,平心而論,我們過去干涉了剛果,很有作用,如2003年在伊圖利。我們應在那裏,直到任務完成。

第二,當選總統奧巴馬請求(料想他必定會)歐洲在阿富汗承擔更多軍事義務時,未出兵的北約成員國應做好準備,加入英國、荷蘭、波蘭和丹麥的行列,去南面和東面的動盪地區。如果不能那樣做,他們應拿出更多自己的錢去培訓和支持阿富汗士兵和警官。制定政治和軍事戰略肯定有必要,但如果不提高安全程度,前者是不可能的。

第三,窮國不可避免地受全球經濟風暴打擊最嚴重——匯款、對內投資和出口都會下降——發展援助對它們將變得甚至更重要。歐盟成員國應保證,即使自己國內面臨公共支出困難,也將堅持所作的承諾,在2010年前將對非洲的援助翻一倍。

第四,在12月舉行的政府首腦會議上,歐盟國家應明確表示,儘管經濟衰退,但它們仍將堅持有關氣候變化的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水準上削減碳排放20%,並在相同日期前達到20%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這一任務不應以其他人做了什麼為條件。這本身就很有道理。我們應該著手開始行動。

第五,由於印度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借糧食全這一不實理由作為擋箭牌,阻礙了多哈回合的結束,歐盟應至少施加影響,防止任何倒退至形式更複雜的保護主義的情況發生。我們受到“綠色”關稅的威脅,據說是為了懲罰那些在全球變暖方面做得還不夠的國家,我們還受到投資壁壘的威脅。豎起這些投資壁壘,是為了不讓主權財富基金進入,尤其是那些威權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這兩種根本不懂經濟的措施將推動以牙還牙式的報復,使我們越來越採取更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歐洲在精力極為旺盛的現任理事會主席尼古拉•薩科奇(Nicolas Sarkozy)帶領下,應明確表示,歐洲與針對自由貿易的後門壁壘無關。柯爾貝爾(Colbert)還是回他的陵墓為好。

最後,目前歐洲在就全球金融構架(糟糕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帶來的後果似乎大多都歸咎於該構架)的改革進行商談,或許在通往更有效的金融多邊主義方面,最有幫助的第一步,是減少歐洲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表決權,並減少歐洲在世界銀行的地位,使之更接近於我們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那樣會為中國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讓出空間。鑒於戈登•布朗(Gordon Brown)長期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部長委員會主席,他很久以前沒有推動完成這一步,令人頗感意外。

在一個合乎情理的世界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內應只有一個來自歐洲的聲音,我們將放棄提名該基金領導人的封建領主式的權利。當然,英國、法國和德國將會戰鬥到耗盡最後一個英鎊和歐元,來阻止這些改變。

無疑,歐洲對多邊主義的承諾實際上可能意味著什麼,奧巴馬總統會有他自己的觀點。但這些建議將使歐洲在與新一屆政府打交道時立場正確。畢竟,我們確實希望與華盛頓合作,難道不是麼?

作者系末任港督,牛津大學校長。他的新書是《What Next? Surviving the 21st Century》。

譯者/紅嶺

1 December 2008

警察國家?

逮捕和政治有關的人物,總是會染上陰謀論的色彩。先撇開台灣的最近的事情不談,在英國,在反對黨保守黨擔任 shadow immigration officer 的議員 Damian Green 在上週被警方逮捕,造成了極大的騷動和不安。

這項逮捕行動最大的爭議在於警方提出的理由: "suspicion of conspiring to commit misconduct in a public office"。簡單來說,警方懷疑英國政府內務部(Home Office)的機密資料外洩到這個議員手中,而管道是來自內務部的文官。

最近一連串英國政府機密資料的外洩,讓工黨政府飽受攻擊,不只是機密保護沒有做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那些曝光的難堪內容讓政府的顏面掃地。做為反對黨的保守黨,使用相當多這些"資料"來攻擊工黨政府,因此很多人懷疑在這場行動中,警察有得到政府高層的授意。

這個懷疑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從來沒有任何類似的逮捕行動發生過,而逮捕所根據的法律是非常小,少見的法律條文。所以許多人認為,這個舉動只是嚇阻反對黨不要再繼續利用內部資料和備忘錄來攻擊政府。大部分的媒體對於這項舉動感到憤怒,就連一向對工黨政府友善的衛報,也發出了忿忿不平的聲音,特別在 YouTube 找出了現在英國首相 Gordon Brown 過去支持政府內部資料外洩的談話

英國警察這次甚至動用了反恐怖份子的小組搜查這位議員的家,還帶走電腦。這個不尋常的舉動,究竟代表著什麼? 反對黨攻擊政府,一向引用許多內部的資料,在過去英國的政治史上,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台灣的談話節目上,這種資料的引述更是滿天飛。

無論政府到底真的有沒有介入,工黨政府都很難以替自己找到辯解的空間。特別是首相和內務大臣最近的談話儘管辯稱他們事先不知道這件事情,但詭異的是,他們卻沒有對這項逮捕行動表達反對的立場。

這項行動,真的讓英國一向自豪的民主蒙上了無可抹滅的陰影。

延伸閱讀:
Q&A: Damian Green affair (The Guadian)

29 November 2008

【FT】冰島之劫(上)

作者:羅伯特•傑克遜(Robert Jackson)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11-27

設想把愛爾蘭順時針旋轉90度,放大三分之一,就好像掛在北極圈上的一塊墜子。給腳下的地殼開一條縫,釋放出無窮無盡的地熱蒸汽,接著將冰島200海裏領海養滿鱈魚。

冰島有30萬人口,與考文垂人口數大致相同,其中70%居住在雷克雅末克和阿庫雷裏這兩座城市。他們都有親緣關係,大多數人的祖先都能追溯到逾一千年前的定居時代。這個島賦予了這些人產業和雄心。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千年來差不多沒怎麼變化,他們有著文學傳統,三份全國性報紙,兩個電視頻道,免費全民保健和教育,失業率接近零。冰島這個國家在世界生活水準圖表上一直名列前茅。現在你瞭解了冰島在不久前的情況。總的來說,是個還不賴的地方。

現在,讓這個國家幾乎未受監管的銀行從國際批發貨幣市場借入他們國內生產總值10多倍的資金。眼看著一位債務領域的齊伯林伯爵在全世界金融舞臺上推動其自詡的“維京掠奪者”,就像賭棍囤積籌碼一樣蓄積著公司。然後,當飛艇飛回家爆炸,把燃燒著的殘骸下雨般灑向這個一度自豪但卻很渺小的國度時,卻袖手旁觀。

你看到的正是冰島如今的情形——經濟“9/11”的受害者,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用“金融災難”來形容而不用擔心用詞誇大的地方之一。

冰島白天沒有電視。父母們在上班,孩子們在上學,所以,唯一播送的是過去年代的特徵——測試圖像。下午三點左右,發射機開啟,一張桌子後面出現的是臉色陰鬱的首相蓋爾•哈爾德(Geir Haarde),旁邊是一面國旗,必定是什麼嚴重的事——的確是這樣。這個國家到了破產的邊緣,政府接管了銀行,並將全面掌權,以確保國家及其儲戶的安全。

我看的時候覺得,對那些生活在衰退島嶼上的可憐人,一股同情之情油然而生——直到我明白過來,發現自己也是其中一員。最近的事件血洗了我60%的淨值,讓我的生活成本上漲了逾20%。冰島的苦難也是我的苦難。當時,我未能領會到這一空前電視講話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它結束的方式。

“同胞們……如果有某個時刻需要冰島舉國站在一起面對逆境展現堅毅,那麼現在就是這一時刻。我號召所有人一起來保衛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保護那些將挺過現在開始的風暴存活下來的價值觀念。我號召家庭一起來討論,不要讓焦慮占了上風,即使前景對很多人來說很黯淡。我們要向孩子們解釋,世界並沒有在懸崖的邊緣,我們都需要發現一種內在的勇氣來展望未來……因此,以冰島人的樂觀、堅毅和團結為武器,我們將安然度過風暴。”
“上帝保佑冰島。”

我的伴侶艾達(Edda)坐在沙發上,在我身邊淚流滿面。

那天是10月6日,下午晚些時候,開車穿過市中心,一開始還給了我點安慰的理由。雷克雅未克的高峰時段,道路一如平常般擁擠,堵了半個小時,航班進出市區機場,學生們從學校和大學放學回家——注意這裏用了複數——而探視病人的去醫院,健身愛好者們去運動俱樂部。雷克雅未克表面看上去一切正常。

但是,汽車收音機裏每小時播報一次的新聞快報,傳來一幅不同的景象。冰島克郎在資本市場被凍結,現在則外溢到了海外冰島人的日常交易領域。在海外(他們稱之為“til Utlanda”)度假的人們和商務旅行人士發現,他們的信用卡被拒,希望購買外幣的人們找不到願意的賣家,偶爾有一兩個,也要把他們的購匯限在200歐元內。

銀行信用不復存在,人們試圖給自己的現金找一處避險天堂。有人在一家銀行等待了6個小時,他一生的積蓄——逾100萬英鎊的冰島克郎(按1英鎊兌200冰島克郎的匯率)在櫃檯上當面以現金形式點清。“我感覺好象一個無辜的人,被人從床上拖下來,裝進一個桶裏,丟進黃金瀑布(Gullfoss)裏了!”一位元記者在那天早上寫道。“我們被一小撮人打倒了,他們押上了我們國家的財富、名譽和繁榮,一把骰子賭輸贏。”黃金瀑布是冰島旅遊景點之一,高達100英尺,十分壯觀。

在接女兒手球練習結束回來時,我得到消息,說她的俱樂部無法得到所需的外匯,海關無法放行他們的新隊服。這座城市的無數運動隊都依賴當地贊助商,女兒也帶來消息說,她球隊的資金來源可能在今後幾個月枯竭。那天晚上,我們的通訊生命線Skype無法用冰島信用卡更新我們的積點。新聞報導讓海外的朋友們大為驚慌,他們開始發來電子郵件,問我們是否還好。

但與金融困境相比,所有這些都微不足道。現在很大一部分人口面臨這次金融困境,在某些情況下使他們破產。

在冰島,人們很容易申請到100%的抵押貸款,年輕人與父母一起居住到25歲左右的傳統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過去10年間,雷克雅末克的郊區擴大了三分之一,多數是首次買房者的住房。全新的鄰里街坊湧現出來。新的街道住進了年輕夫婦,許多都有孩子,多數都開兩部車,裝修佈置都用宜家提供的最好家居用品。這些全都是100%貸款採購,許多還是用外匯採購的。

冰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除了計息外,還把貸款指數化的國家。這意味著,冰島人從銀行借1000冰島克郎,通貨膨脹上漲5%,銀行年底就把債務增加到1050冰島克郎。對銀行是筆好買賣,對你也不錯——只要地產的價值和你的薪水按通貨膨脹或更高的增率增長。冰島大多數抵押貸款是基於這一懲罰性制度,由於通貨膨脹近20%,1000冰島克郎就會變成1200冰島克郎。利率負擔也會成比例上升。這夠糟的了,但伴隨房價下跌時,意味著許多人面對的是一種尤為殘忍的負資產。這種對高負債借款人的影響,實際上意味著所有冰島人,即便拿兩份收入也會很困難,而且隨著失業勢必猛增,許多家庭將要破產。

一位近30歲的婦女最近首次買房,她說:“我購買公寓100%靠的是貸款。我把儲蓄投進Kaupthing銀行的貨幣市場帳戶,因為它承諾高利率,把養老金存入該銀行的Vista 1,退休時我就擁有一百萬。兩個基金都基於股票投資,我知道它們是有風險的——但我吞下了誘餌並承擔了風險。現在,這些錢,不說全部吧,大多數都虧了。”

冰島人天性節儉。冰島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擁有能滿足老年人口需要的養老金體系的國家之一,或許是唯一的一個。但近年來,銀行說服許多老年人把儲蓄投資到高收益貨幣市場帳戶上。由於銀行業體系崩潰,這樣帳戶中有許多出現了龐大的註銷減計,有些現在連先前價值的一半都不到。人們留出來補充養老金的錢損失慘重。

冰島時尚“大使”比約克(Bjork)10月28日在《時代週刊》(The Times)上總結說:“年輕家庭面臨失去住房的危險,老年則人面臨失去養老金的危險。這是災難性的。社會上也怨聲載道。冰島最大的六位風險資本家在公共場合、上電視和電臺節目時被噓;憤怒的呼聲堅持要求他們變賣所有財物,把收入交給國家。據披露,一些個人把龐大的貸款弄到了國外,而冰島人卻不完全知情。現在,這個國家似乎要承擔責任,不得不償還這些錢。”

一條用被單自製的橫幅懸在雷克雅未克高速公路主幹道上,系在一座橋的欄杆上。“Stondum Saman!”它呼喊道。“我們聯合起來!”這是一個陷入重重困境的國家新的集結號。

數個世紀以來,冰島人見證了他們的經濟不時起起落落,但總是平靜地應對。或許他們在捕魚和農業方面的傳統,讓他們能鎮定自若地迎接好年景和壞年景。現在他們必須同樣應付經濟困境的襲擊。要理解是什麼導致了這場危機,需要一點對歷史的瞭解。因為這裏稱為Kreppa的這場危機,與其他危機不同。

對冰島人來說,他們的黃金時期是9世紀時剛在這塊土地上定居下來後不久。阿爾庭(Althing)是立法議會,可追溯到930年,是維京人的傳統,文學經典北歐傳說和古冰島二文集,這些是冰島的文化基石。但在那以後,冰島幾乎從歷史書中消失了。當農業革命、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來來去去,當優美的歐洲城市在興建,當米開朗基羅到莫札特等藝術家接連不斷地創作作品時,當偉大的創造發明出現時,冰島人正盤坐在他們的草皮屋裏,迎接最艱難的挑戰——生存。

他們歷經瘟疫、饑荒、地震和火山爆發存活下來。有時候,一些人甚至考慮要放棄這個島嶼。但他們堅持留下了。他們留下了,生存下來了。冰島人會告訴你,只有最適者才能生存,但那只是故事的一半,因為生存需要另一個關鍵屬性:頑強。冰島人毫無疑問擁有這種屬性。那是一種民族特性,他們認為,那是種美德而不是弱點。那來自於經歷並忍受艱難困苦。它意味著,出色完成任務,從中找到滿足並堅持;從家庭和親族中找到安慰和慰藉,並被那些家庭聯繫和義務約束。或許最重要的是,它意味著信奉個人獨立,使之成為國家觀構成的一部分,並為這種獨立而戰。簡言之,這個國家有其價值觀。

而正是這一點把這次災難和以往的地震和瘟疫區別開。這是一場人為災難,更糟的是,造成這場災難的是一小群冰島人,他們啟程去征服金融世界,卻失敗而歸併遭到羞辱。這個國家瀕臨破產,對維京種族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國際聲譽被毀壞。它受傷了。
……
(待續)

(注:作者是一位元英國記者,自從2003年以來一直居住在冰島。)

譯者/紅嶺

延伸閱讀:
冰島之劫(下)

從門外漢到時尚大師 Roger的成功沒有捷徑

【聯合新聞網╱平裝本出版提供】
書名:藏拙 作者:Roger 鄭健國 出版社:平裝本

你販賣的是什麼?我提供的是服務。

『你所提供、販賣的是?』如果你已經進入職場,面對這個問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有些人會說商品名稱,有些則會說大腦,或者時間、或者體力,而化妝師呢?『專業結合服務。』這是我的答案。

由於彩妝師與造型師販賣的『商品』與人密不可分,我相信,只要關乎於人,服務就是最重要的價值。一直以來,我都將自己定位在專業人員,核心價值是專業技術,它需要時間累積與粹煉,但服務的重要性更在於,面對這份工作與顧客時,不把自己放低,也不把自己抬高,唯一重視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到最好,這將會影響到你的用心程度;而用心與否,又會反映在伴隨而來的體貼與周到──這是服務的真意。

我相信專業技術與服務的結合,正是我與許多客戶──包括名人與明星,以及一般身分的顧客,能維持長期合作的關鍵,也是我在化妝與造型領域能一路走到現在,最重要的推進器。一個例子或許可以說明一、二,它正巧發生在這本書撰述到『工作態度』的章節,一個生鮮而即時的例子。

當時(2008年6月)我接了一份工作,國際影星楊紫瓊因為某個品牌來台灣出席活動,我負責她的化妝工作。基本上,我們的工作環境可以說是千奇百怪,所以化妝的場地往往是諸多限制,出外景時可能要克難的在車上化妝,演唱會則是在後台的兵荒馬亂之地,而記者會時,則常到明星下榻的飯店。不同的場地有不同待克服的難點,而每種限制都要憑過往的經驗去拆解與克服。

這次的工作,則是在楊紫瓊下榻的飯店為進行。由於飯店通常會營造家的氛圍,因此採用柔和而偏黃的燈光,這時,首先就要將光線所造成的色差考慮進去,這屬於專業技術的部分。而在化妝時,我通常是坐著化妝,一方面是保護自己的脊椎不會因長時間工作而受到損傷,另一方面,也是讓自己的視線保持在與被化妝者同樣的高度水平。不過這次工作,我並未如往常般坐著化妝,而是跪著。

最初我一如往常坐下,但我發現飯店椅子的高度,並不方便工作,又由於我的身高比較高,跪下來的高度正好最適合操作,於是當下我就決定採跪姿來化妝。但沒一會兒,楊紫瓊就發現我跪著,她說:『Roger你怎麼跪著?不要跪,這樣太辛苦了。』對我來說,工作時我的首要考量,是如何最順利而專業的把工作完成,身段與輕鬆並非我的工作考量,於是我笑著跟她解釋原因。

接著化到眼妝時,我發現由於我人在楊紫瓊的右方,因此畫右眼時不會阻礙她閱讀雜誌的視線,但畫到左眼時,我的手會橫過她的眼前,這時她就必須要移動她的雜誌,才能繼續閱讀。一、兩次之後,我發現這個狀況,為了不希望造成她的不便,同時也不影響我的工作狀況下,我決定化左眼時將手從她的下巴下方繞過,如此不會阻礙她的視線,於是也就需要不停的移動雜誌位置了。

以上的這個狀況,我相信對許多人來說都屬非常細微、甚至無關緊要。但對我個人而言,卻是應該被關切而有意義的,因為不論再小的細節,只要能讓對方感覺更舒服,我相信這就是成功,就是將整體工作的服務品質再提升的關鍵。工作對象很可能說不出這次的經驗有什麼特殊之處,但過程中的舒適與順暢,所帶來的感受卻是鮮明的。因為細微的『觀察』與『用心』所帶來的感受,也就是我說的服務。

相對於這個剛出爐的鮮熱例子,十多年前與林青霞的合作經驗,也是一個能夠說明工作態度與服務的小故事,它同時還影響了我的生活習慣:抽煙與戒煙。

當時林青霞演出電影《東方不敗》,也為電影獻唱,收錄在電影原聲帶中,而我則負責為她的唱片專輯做化妝工作。當時的我,有著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差不多可以用『以三天時間做五天的事』來形容,經常是前一天熬夜到天明,之後回家睡一、兩個小時,洗個澡後又出門繼續工作。那天的狀況也是。

當時我還有抽煙習慣,但由於化妝師會與工作對象靠得很近,雙手更是如此,因此在工作時我絕不抽煙,以免影響到化妝對象,但所有與我工作的人都知道,收工時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拆煙盒,完工的同時就是抽煙的開始。那時幫林青霞化妝時,我才剛抽空從家裡洗好澡、換好衣服到工作現場,而正式化妝時,林青霞說:『Roger,你前天熬夜喔?』聽到她這麼說,我不禁好奇原因,是我看起來氣色不好,或是因為熬夜口氣不佳等等?這時林青霞笑了一下,她只說:『煙少抽點。』

那一刻,她的話讓我非常不好意思。我更發現,原來自以為有顧量、考慮到的問題,其實並不夠周全。當下我就萌生戒煙的念頭,接著回到家後,我考慮了一天決定戒煙。而從那時開始,我再也沒抽過一根煙。

還記得我在帶助理時,曾跟他們分享我自己的觀念,不要刻意去與工作對象套交情或應酬,以不當方法來獲取工作。那時徒弟問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時也可以回答許多媒體曾問過我的:『你怎麼讓明星們,數年如一日的指定你化妝?』在工作上,當你以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時,其中所呈現的服務水準,就已經在為你的下一份工作說話了。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佳的職場利器?


【2008/11/27 聯合新聞網】

24 November 2008

'To be a journalist in Russia is suicide'



'To be a journalist in Russia is suicide'
Luke Harding
guardian.co.uk,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00.01 GMT
Article history

Russia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s in the world to be a reporter. As the trial into the murder of Anna Politkovskaya continues, Luke Harding reports from Moscow on one editor's fight for life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08/nov/24/anna-politkovskaya-russia-press-freedom

21 November 2008

我看到英國女皇了!!!


英國女皇,左邊是我們學校的校長 Howard Davies

在學校校長親自發e-mail給每一個學生,說女皇會親自來參加我們學校新落成的建築物的開幕儀式過後沒多久,我就遇到我加拿大的室友很興奮的和我說,這是她今年一定要做的事情之一。

本來對看女皇這件事情沒有什麼興趣的我,竟然被她的興奮所感染,對於要去看女皇也躍躍欲試,決定一大早爬起來和她一起去看。

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前一天晚上剛好是美國總統大選開票日,做為一位忠貞的民主黨支持者,這場大選的開票令人格外的興奮,所以我不顧明天一整天有課的這件事情,忍不住看開票看到三點。隔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真的是睡眼惺忪,我室友也是,她說她也看到兩點多左右,不過她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比較關注的是下一任總統要怎麼和加拿大談NAFTA的修約。

到了以後,我室友非常有精神(其實就是aggressive)的要我們衝到最前面,這樣她才能照到好看的照片。中間有一度她離開去交作業,她還千叮嚀萬叮嚀的交代我,一定要有技巧,非常侵略性的搶到好位子。



英國警察,還有他們的招牌帽子


我覺得這個女警真的是超帥又正


這是學生/成人區,大家揮旗子有氣無力的

警察開放大家上去搶位子以後,我和我室友都佔到了最前面,這當然得歸功於我這位相當積極的室友。時間開始接近女皇到來的時候,學校的人就開始發旗子,嗯,不要以為電視上每次看到英國女皇出現的畫面,旁邊的路人揮的旗子都是自備的。這當然是有人準備的囉。

在發旗子的時候,我偷聽到了發的人交換耳語說,"把剩下大部分的旗子都留給等下過來的小朋友"。聽到的時候還蠻生氣的(二十歲的任性: 因為我沒拿到旗子 = =),十分鐘後,小朋友來了,我馬上收回我這個賭氣的想法。



老師帶領小朋友來了,他們前往早就替他們保留,視野更好的 VIP 位子...


小朋友一拿到旗子,就開始熱情的揮個不停,和我們這邊成了極大的對比...


女皇駕到!! 旁邊的小朋友賣力的又揮又叫又跳,難怪發旗子的人喜歡他們,給他們好位子

我知道英國女皇還是加拿大憲法名義上的元首,我問加拿大室友對這個感覺是什麼。她給了我一個我無法理解,但是我卻可以預期的答案。

"我不覺得情感上我和她很接近",但是當我問她知不支持把女皇從憲法中逐出,讓加拿大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時,她很不可思議的看著我"這只有想獨立的法語區加拿大人才會想這樣"。

當天下午我遇到我英國的朋友,和他現了我看到女皇這件事,他第一個反應是問"為什麼你會想去看她?"。

哈。真的是島內島外兩樣情啊。

18 November 2008

啊嗚



突然好想去海邊。


在一個太過繁忙的城市生活,有時候真的都忘記自己。今天腦袋裡不禁浮現出陳建年當年的金曲獎的歌,"啊嗚~~~~喔海洋"。

看著MV,也下定決心,明年暑假回台灣,真的要好好去一直想玩的地方玩,還有去以前生活的地方,找尋自己生活的足跡。很想去東部看海,去墾丁感受年輕的氣息,去澎湖看日出...

想到了那時候和朋友一起騎機車,到一個不知名的山上玩。當時的我還不會騎機車(遜),載我的朋友騎的超快的,飆車騎山路...狠狠的把另外一個朋友甩在後面。

仔細一想,活到今天真的是一個奇蹟,啊嗚。

【FT】宏觀經濟政策對穩定至關重要

作者:歐洲央行行長 讓-克勞德•特裏謝(Jean-Claude Trichet)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11-18

金融市場動盪如今已讓全球焦慮了一年多。經歷了長期穩定後,2007年成為一個轉捩點,始於這一年的金融市場動盪將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裏。世界各地的央行、監管機構和政府已經——而且將繼續——對日益顯現的脆弱性和風險轉變為現實做出果斷回應,以儘快恢復有利於增長的穩定和條件。

此次危機的根源在於風險被廣泛低估,其中包括單位風險定價過低,以及金融業經營者自身承擔的風險數量被低估。2006年至2007年初,幾位決策者曾指出,市場參與者需要為大幅回調做準備。作為由央行行長參加的全球經濟會議的主席,我本人曾述說過我的同事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同時,一些金融穩定報告(包括歐洲央行(ECB)、國際清算銀行(BIS)、金融穩定論壇(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以及其他機構的報告)對市場脆弱性進行了分析,並對正在出現的薄弱之處提出了警告。

許多因素都對2007年年中之前的金融環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銀行業“放款加轉銷”(originate and distribute)模式的推廣導致了信用風險持有者與監控及管理者的分離。投資者想當然地認為放貸機構會進行適當的風險管理,卻沒有“情況確實會如此”的任何保證。他們將所有的信任都交給了評級機構評估新型工具風險的能力。此外,考慮到一些大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和資本的總規模,它們的風險過於集中。儘管在系統層面上,風險大面積擴散通常是一個穩定因素,但在全球信心喪失等極端情況下,其影響無疑會波及整個體系。今年9月中旬就發生了這一程度的信心喪失。

我們在應對當前形勢時,還必須著手設計可持續加強全球金融體系的方案。金融穩定論壇已經從危機中汲取了教訓,其工作成果亦有賴於國際社會的努力。在這種背景下,為了修正廣泛的大規模風險低估,有三個因素尤其要得到解決:短期主義、缺乏透明度和過度的順週期性。

現代金融體系偏愛有望在短期內獲得高回報的投資工具和仲介機構。金融機構面臨壓力,需要遵從可以帶來高額短期收益的策略。這一過程往往導致羊群行為(herding behaviour),使風險控制很容易變為次要問題。我們需要抵制這些機制,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在短期與長期投資者和仲介機構之間謀求平衡。對市場參與者的激勵需要在這方面得到增強,手段包括修訂內部賠償方案。

第二個因素涉及透明度。儘管在監管和資訊技術方面取得了進步和發展,金融體系對於風險最終落在何處卻缺乏透明度。有兩個例子說明了這一問題:結構性金融產品的極度複雜性,即使富有經驗的投資者也無法正確予以評估;以及對某些金融結構監管的缺失。因此,監管者尤其需要對結構性金融產品交易市場嚴格要求,並對以前不受監管的機構提高報告要求。

最後,金融體系中的順週期行為非常明顯。但在當前的全球金融體系中,有一些機制加劇了波動。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將有效的金融體系作為經濟增長引擎加以保護,同時確保其穩定性。例如,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制定的資本要求和供應規定,以及行業管理結構(尤其在風險管理領域),需要遏制上升時期的過度冒險行為,勸阻在企業和家庭最需要信貸時的過度保守主義。

對金融體系進行雄心勃勃的有效改革很有必要,但還不足以重建穩定的全球經濟秩序。持久的金融穩定還需要著眼於中期、以穩定為目標、可自我維繫的宏觀經濟政策。這意味著必須避免嚴重的國內失衡,而且必須將人們的期望與中期可持續性牢牢綁定。畢竟,順週期性的來源可能不僅僅是監管政策,可能還有同樣不受歡迎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從全球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大力加強對有關整個體系的經濟體的監督。

上述舉措可以建立在IMF與關鍵合作夥伴多邊協商的基礎上。要促進穩定,幫助實現短期和長期繁榮之間的更好均衡,就需要加強全球經濟的紀律性。

本文作者為歐洲央行行長。本文基於其在歐洲央行第五屆中央銀行大會上的一篇講話:《歐元十年:教訓與挑戰》(The euro at ten: lessons and challenges)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3142

17 November 2008

台北學系列3》台北、大阪 雙城記

【聯合報╱李清志/文】 2008.11.17 05:50 pm

從都市性格來分析,台北並不像東京的拘謹壓抑,也沒有京都那麼細緻典雅,反倒是比較像大阪的豪爽自在。從電車乘客身上觀察,就可以發現不同城市的相異個性,因為東京電車上的乘客總是穿著制式上班服裝,顏色不外乎灰色或海軍藍,以及米色的風衣,而且擁擠的電車上也總是安安靜靜,沒有人敢開懷暢談,連手機響起,也摀著嘴小聲回應,有如犯了什麼重罪一般。

在大阪電車上,則可以看到穿著各色各樣的男女老少,歐巴桑們開心聊天,毫不忌諱;甚至每次阪神老虎隊贏球時,球迷們搭電車回家,還一起在電車上合唱阪神隊的歌曲。這種個性其實源自大阪長久以來的商業性格,讓大阪人有種阿沙力的灑脫感,與位於亞熱帶島國的台北較為接近,事實上,若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做比較,可以發現台北/大阪雙城間擁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時也可以發現一些值得參考的都市議題。

不夜的書城

台北以擁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自豪,讓許多睡不著覺的市民們,可以到書店閒逛、充電,或是喝咖啡、看看人;要在深夜經營書店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城市只有特種營業、酒店、電動玩具場、柏青哥,給那些晚上放鬆放縱自己的人前往;一個城市一定要發展到一種地步,才會出現這種二十四小時的書店,畢竟文化人口的累積是需要培養開發的。

大阪道頓崛是夜生活的大本營,所有觀光客、夜遊者都聚集在這裡,道頓崛榮橋前更是熱鬧的焦點,在榮橋北岸有一座夜晚發亮的大樓Kirin Plaza,是由日本建築師高松伸所設計,這座大樓有四具發亮的長方形燈箱,是當地的地標,也曾經出現在好萊塢電影《黑雨》中。不過這幾年榮橋南岸出現了另一座夜間發亮的建築物,這是一間二十四小時經營的書店,書店內不僅有販賣書籍、雜誌、錄音帶、錄影帶,甚至有賣電動玩具、電玩軟體等等。

就像台北的誠品書店一般,香港觀光客晚上沒地方逛,就會安排到誠品書店去走走瞧瞧,打發無聊的夜晚;台灣觀光客到大阪也是如此,習慣夜生活的台灣人到大阪玩,晚上也會到這家道頓崛旁的書店徘徊流連,這座不夜的書店,一樓販賣著最普遍的雜誌書籍,特別是關於大阪、關西地區的旅遊雜誌,都集中在此販賣,讓外來觀光客可以在此得到隔日行程的推薦資訊。更方便的是書店中有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同樣二十四小時營業,提供無限量的咖啡因,讓觀光客的大阪夜晚更盡興愉快!

創新的摩天樓

台北城有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同時也是觀光客到台北,一定要去朝聖的重要地點。大阪也有摩天大樓,過去大阪最高的建築是位於新世界的「通天閣」鐵塔,這座造型奇特的鐵塔,多次出現在日本怪獸科幻片中,遭受怪獸的攻擊與占據,不過所謂的新世界地區,如今已經是「舊世界」了,「通天閣」的最高地位早已經被許多摩天大樓所取代。

大阪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是位於梅田地區的「天空之城」(Sky Building),這座摩天大樓十分具有創意,它不像一般摩天大樓「一枝獨秀」的設計,而是以雙塔大樓的形式設計,並且在頂端以圓形瞭望台連接,好像替摩天大樓戴上了一個天使般的光圈。原廣司是個精力充沛的資深建築師,他在京都設計的京都JR車站也是創意特殊,令人佩服;這座大阪「天空之城」成為人們鳥瞰大阪市區的最佳地點。

特殊的摩天大樓的確是城市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廣司的創意讓大阪有新的摩天大樓,同時也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天際線。從「天空之城」上可以看見大阪幾棟有趣的大樓,有一棟大樓居然肚子開了一個洞,讓高架公路從中穿過,而另外一棟大樓屋頂上居然放置了一座外國搬來的石造教堂。

大阪除了高聳創新的摩天大樓之外,文化建設也十分積極。例如這幾年完成的國立西洋美術館,創新的造型與設計,成為大阪的嶄新景點之一;而古老的中之島公會堂也在大家努力保留維修下,成為市區中見證歷史的重要古典建築,連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都推薦遊客到大阪一定要去參觀。豐富的建築風貌,成為大阪吸引遊客的另一項重要原因。

招牌集中營

台北以擁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自豪,讓許多睡不著覺的市民們,可以到書店閒逛、充電,或是喝咖啡、看看人;要在深夜經營書店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城市只有特種營業、酒店、電動玩具場、柏青哥,給那些晚上放鬆放縱自己的人前往;一個城市一定要發展到一種地步,才會出現這種二十四小時的書店,畢竟文化人口的累積是需要培養開發的。

大阪道頓崛是夜生活的大本營,所有觀光客、夜遊者都聚集在這裡,道頓崛榮橋前更是熱鬧的焦點,在榮橋北岸有一座夜晚發亮的大樓Kirin Plaza,是由日本建築師高松伸所設計,這座大樓有四具發亮的長方形燈箱,是當地的地標,也曾經出現在好萊塢電影《黑雨》中。不過這幾年榮橋南岸出現了另一座夜間發亮的建築物,這是一間二十四小時經營的書店,書店內不僅有販賣書籍、雜誌、錄音帶、錄影帶,甚至有賣電動玩具、電玩軟體等等。

就像台北的誠品書店一般,香港觀光客晚上沒地方逛,就會安排到誠品書店去走走瞧瞧,打發無聊的夜晚;台灣觀光客到大阪也是如此,習慣夜生活的台灣人到大阪玩,晚上也會到這家道頓崛旁的書店徘徊流連,這座不夜的書店,一樓販賣著最普遍的雜誌書籍,特別是關於大阪、關西地區的旅遊雜誌,都集中在此販賣,讓外來觀光客可以在此得到隔日行程的推薦資訊。更方便的是書店中有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同樣二十四小時營業,提供無限量的咖啡因,讓觀光客的大阪夜晚更盡興愉快!

創新的摩天樓

台北城有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同時也是觀光客到台北,一定要去朝聖的重要地點。大阪也有摩天大樓,過去大阪最高的建築是位於新世界的「通天閣」鐵塔,這座造型奇特的鐵塔,多次出現在日本怪獸科幻片中,遭受怪獸的攻擊與占據,不過所謂的新世界地區,如今已經是「舊世界」了,「通天閣」的最高地位早已經被許多摩天大樓所取代。

大阪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是位於梅田地區的「天空之城」(Sky Building),這座摩天大樓十分具有創意,它不像一般摩天大樓「一枝獨秀」的設計,而是以雙塔大樓的形式設計,並且在頂端以圓形瞭望台連接,好像替摩天大樓戴上了一個天使般的光圈。原廣司是個精力充沛的資深建築師,他在京都設計的京都JR車站也是創意特殊,令人佩服;這座大阪「天空之城」成為人們鳥瞰大阪市區的最佳地點。

特殊的摩天大樓的確是城市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廣司的創意讓大阪有新的摩天大樓,同時也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天際線。從「天空之城」上可以看見大阪幾棟有趣的大樓,有一棟大樓居然肚子開了一個洞,讓高架公路從中穿過,而另外一棟大樓屋頂上居然放置了一座外國搬來的石造教堂。

大阪除了高聳創新的摩天大樓之外,文化建設也十分積極。例如這幾年完成的國立西洋美術館,創新的造型與設計,成為大阪的嶄新景點之一;而古老的中之島公會堂也在大家努力保留維修下,成為市區中見證歷史的重要古典建築,連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都推薦遊客到大阪一定要去參觀。豐富的建築風貌,成為大阪吸引遊客的另一項重要原因。

招牌集中營

台北是世界上少數招牌到處可見的城市,許多建築物的立面都被廣告招牌所淹沒,因此城市景觀看不見完整的建築,所見的只是密密麻麻的廣告招牌,這些招牌也成為台北建築師最大的惡夢。大阪是座商業城市,招牌也滿街都是,不過因為大阪的機械製造業也很發達,大阪人結合招牌與機械裝置,創造出獨一無二由機械帶動的立體活動招牌,使得在大阪街頭漫步,欣賞電動裝置招牌,也成為一種有趣的活動。

在熱鬧的道頓崛、心齋橋一帶,立體招牌更是挖空心思,想盡辦法要贏得遊客的注目,因此你可以看見巨大的螃蟹張牙舞爪,吐著白色煙霧;大型河豚閃著燈光,漂浮在大街上;甚至電玩店也打出巨型異形怪物的招牌,嚇唬著追求刺激的年輕人。走在大街上,只見怪物恐龍妖孽橫行,好不熱鬧,因此我把大阪街頭稱作「怪獸大街」。

這些立體招牌成為街頭一種圖像符號,讓無法閱讀日文漢字的外國觀光客,也可以輕鬆瞭解店家的販賣內容。例如巨大河豚漂浮的店家,販賣河豚料理;有螃蟹橫行的店家招牌,則為北海道帝王蟹店家;而整個店家建築做成漁船造型,則宣告著他們是販賣海鮮料理的地方。

懂得運用招牌與機械的大阪商人,也將這份特長發展飲食行業,將傳統壽司行業與機械輸送帶結合在一起,發展出所謂的「火車壽司」,人們坐在吧台邊,就可以以逸待勞,看見師傅親手包的壽司飯團,像閱兵一般,從你面前整齊走過;想吃的話,只要伸手就可以輕鬆取得。

美食的天堂

就像台北自詡是集中華美食於一地,大阪也被稱為「日本美食的廚房」。在大阪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日本料理、中華料理,以及各色地方小吃,所以對於旅人而言,在大阪旅行十分便利,也不會虧待自己的腸胃。

我每次到道頓崛,總會去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金龍拉麵。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到大阪旅行,在寒冷飄著細雪的夜晚,我鑽進一道塑膠布簾,進入一個完全不同、充滿蒸氣與拉麵香味的世界;當年的金龍拉麵沒有設置座位,每個人都是站在櫃台邊,低頭呼嚕呼嚕地吃著眼前的拉麵,熱騰騰香噴噴的拉麵,教人食指大動。我記得麵攤牆上還掛著一張好萊塢影星哈理遜‧福特在此吃麵的照片,令我聯想到他曾經在電影《銀翼殺手》中,吃過未來世界日本料理攤販的拉麵,怪不得他到大阪來時,也不忘記吃一碗金龍拉麵。

如今金龍拉麵已經開了許多分店,並且有設置座位讓人輕鬆吃麵,有些店家甚至預備米飯,免費供應顧客,用吃剩的拉麵湯汁泡飯,別有一番風味!另一處平民享受的美食,位於通天閣鐵塔下方新世界的巷弄間,那是大阪傳統的串燒炸物,也是一般市井小民(特別是歐吉桑)常去吃點心、喝啤酒的地方。這種炸物店幾乎凡物可炸,不論是雞肝、雞心、豬肚、豬肺、羊排、牛肉、青椒、香菇等等,都可以裹上麵粉,下鍋油炸,起鍋熱騰騰地擺在你面前,吃著新鮮的炸物,喝著清涼的啤酒,人生樂趣不過如此。

在老先生充斥的新世界區內還可以看見老式的棋社、澡堂,花點小錢,可以在其中消磨大半天,甚至有播放二檔B級片的老戲院,有點類似過去台北的中華商場與西門町,對於許多老先生、老太太們,這裡是他們熟悉歲月的快樂天堂。當然對於希望享受高級料理的人,大阪有太多豐富食材的選擇,相信必定能滿足味覺老饕的挑剔舌蕾。

水岸空間的再造

大阪與水的關係十分密切,運河蛛網密布,而且沒有高聳的堤防圍堵,觀光客除了可以在天保山、南港地區搭乘觀光船出海之外,也可以搭乘遊覽船,穿梭在溪流運河間,春天櫻花開放之際,乘船遊覽沿岸櫻花盛開景色,美不勝收。夜間還有啤酒觀光船,觀光船甚至可以開到最熱鬧的道頓崛,在夜空下,遊覽船會打開頂蓋,讓遊客欣賞到兩岸五彩繽紛、多采多姿的廣告霓虹看板,體驗繁華都市夜生活的魅力。

最近道頓崛一帶,更積極施作親水水岸空間,讓人們可以更接近水空間,也可悠閒地在水邊漫步,打造出更適合遊客與市民悠遊的城市場所。面對大阪水岸空間的規畫,我想到台北這座魅力城市,其實也需要更加強與水親近的遊憩規畫,不論是新生南、北路,或是環河南、北路,甚至景美溪畔,所見的都是混凝土所組構的建設,這些設施讓台北人缺乏面對自然水空間的機會,也使得台北人陷入一種壓抑與鬱卒的情緒中。

從大阪到台北,我們看見城市的種種吸引力與文化面向,我們的家鄉:台北,在各項資源上不比大阪差,城市的氣質性格也十分相近,因此也有許多值得我們仿效的地方,或許在彼此的觀摩學習下,台北城也可以展現新而亮麗的城市風采。

●「台北學」系列講座:郭城孟主講〈台北生態地理學〉,11月19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

【2008/11/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台北學系列4》創意城市 台北

偽台北學 一種「野史」式的野

台北銅像散步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16 November 2008

Left-wing School of Economics




我保守黨的英國朋友,在他的info上戲謔的改成了"Left-wing School of Economics",原因無他,因為在我們學校像他這種鮮明的右派還真是少,少,少。

這當然和我們學校創校的背景有關,倫敦政經一開始構想創校的人士是來自於Fabian Society(費邊社)的核心人士,這個政治社團具有強烈的左派政治傾向,對於英國後來工黨的建立有極為顯著的影響力。在1900左右,他們就主張基本工資,還有一個由政府統籌的健康醫療系統。這兩個都在稍後被工黨政府實現了,前者要等到這幾年Blair/Brown才執行,而後者在1948年由工黨首相Clement Attlee主導實施。

六零年代倫敦政經的校長,努力將學校脫離 Fabian Society 的影響,不過此舉還是引起了學生的抗爭。直到今天,雖然倫敦政經和當時創校的目的已經大相逕庭,鮮明的社會主義被大量學生在畢業後前往City金融區域賺高薪資的事實沖淡,但是作為左派社會主義的形象似乎還是沒有改變。

倫敦政經學生會做了一個(極不科學的)調查。發現有59%的學生認為他們的政治傾向偏左,只有15%的學生認為他們偏右; 不過對於經濟政策來說,則是比較分歧,42%偏左,35%偏右。這份民調很不科學,不過很少人會去疑問,因為這和大家認定的事實相差不遠。

歡迎來到左派經濟學院。

15 November 2008

一山可容二虎的年輕音樂廳 — 慕尼黑愛樂廳

RAP表演藝術 更新日期:"2008-11-03" 記者:文字 吳孟珊

座落於伊薩河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

歷史與現況

回顧慕尼黑愛樂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一年慕尼黑市區經過大轟炸之後,當時兩個最重要的音樂廳Odeon與Tonhalle完全被摧毀。從此,慕尼黑愛樂(Münchner Philharmoniker)就失去了它的駐留地,其他的機構如圖書館、市民大學也碰上同樣的問題。於是在一九五五年,有人開始計畫要蓋一座綜合的文化中心。在六○年代慕尼黑的城市發展計畫中,這個綜合文化中心的計畫開始廣泛地被討論,直到一九七六年才通過這個建案。但是,好事多磨,一九七八年時,工程團隊透過聲波探測器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旁邊行經的市內火車(S-Bahn)會影響到將要興建音樂廳的音響,因此必須重新計算音樂廳的基礎聲響。這個改變,不但延宕了工程完成的時間,在整體造價上更成為當時的天文數字,直到一九八○年,所投入的資金已經高達三億七千馬克(以當時匯率約七十三億新台幣)。

一九八五年竣工之後,慕尼黑愛樂才從臨時的駐留音樂廳──海庫勒斯廳(Herkulessaal)遷移至此,成為慕尼黑愛樂廳的駐廳樂團。當年,由羅馬尼亞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領軍指揮,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座落於伊薩河(Isar)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

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其使用單位包括慕尼黑愛樂、理查.史特勞斯音樂學院(Richard-Strauss-Konservatorium)、市立音樂學校、圖書館和市民大學。每天,約有六千位民眾出入,有些人可能去過圖書館之後去聽音樂會,或是開完會之後看表演。這樣的一個文化中心,可以滿足民眾的多種需求,更引發大家參加文化活動的動機。

跟許多城市的音樂廳比較,慕尼黑愛樂廳相對而言是比較年輕的。慕尼黑愛樂廳的建築形式,讓人聯想到古羅馬的露天圓形劇場(Amphitheater)。這種建築有個優點,不管在那個地方的座位,聽眾都可以得到最佳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但還是建議盡量避免坐太靠近樂團的位置,盡量挑偏中間與後面的位置(H、I、P、Q區)。雖然,在視覺上離樂團比較遠,但是樂團各聲部可以充分地融合再反響,讓聽覺有充分的享受。此外,音樂廳設計了十五個輪椅座位,提供殘障人士或是需要輪椅的老年人使用,因此,在愛樂廳裡不難看到老爺爺、老奶奶或殘障人士,雖然必須靠輪椅行動,但仍然不減對音樂的熱情支持。

駐廳名團


接下來介紹在慕尼黑愛樂廳演出,最重要的兩個樂團,也是在慕尼黑最活躍的兩個樂團:


百年老店──慕尼黑愛樂


在德國,有不少歷史悠久的管絃樂團,這些樂團為偉大的作曲家作品做最佳代言,也為西方古典音樂的進程做了每一個見證,慕尼黑愛樂也是其中之一。

慕尼黑愛樂成立於一八九三年,是個具有百年歷史與傳統的樂團。它的創立者是一位鋼琴工廠老闆的兒子法蘭茲.凱姆(Franz Kaim),剛創立時的名字叫做凱姆樂團(Kaim-Orchester),在當時頂尖音樂家的帶領之下,不斷擴大,並成為知名的樂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卻因為大多數的團員被徵召入伍,而被迫關閉,直到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間才又恢復運作。一九二八年,正式改名為慕尼黑愛樂(Münchner Philharmoniker),在歷代常任指揮的帶領下,歷經一百○五年的歷史,名聲仍舊響亮。近代的常任指揮較為人們熟知的有:肯培(Rudolf Kempe)、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李汶(James Levine)以及現在的音樂總監(Generalmusikdirektor)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

慕尼黑愛樂的音樂會演出,主要著重於十九世紀時期的音樂,尤其是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更是經典招牌之一。至今帶領慕尼黑愛樂最久的指揮傑利畢達克,從一九七九年擔任音樂總監(Generalmusikdirektor),直到一九九六年去世為止,他演出的布魯克納交響曲,被視為國際間重要的指揮版本,並曾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外,對於慕尼黑愛樂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演,還有馬勒的第四號與第八號交響曲,分別在一九○一與一九一○年由馬勒親自指揮演出。馬勒在一九一一年五月去世後,他的作品《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在同年的十一月,由指揮家華爾特(Bruno Walter)首次演出。這些首演成為樂團光榮的歷史,並希望這些傳統與榮耀能不斷延續。其他作曲家如葛利格(Edvard Grieg)、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都曾經親自在此指揮他們的作品。

慕尼黑愛樂曾經在一九九四年來台演出,原本預定由傑利畢達克親自指揮,卻因手術後需要休養而無法遠行。經過大師的同意,由當時剛獲得荷蘭孔德拉辛國際指揮大賽首獎的呂紹嘉代理指揮,成功的演出使呂紹嘉隔年獲邀再度與慕尼黑愛樂合作,擔任客席指揮。

從二○○四年起開始擔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提勒曼,在一九九七至二○○四年間曾為柏林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音樂總監;他所指揮的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作品,在國際間被視為重要的詮釋版本之一。印度籍指揮家祖賓.梅塔(Zubin Mehta),從一九九八到二○○六年間為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也從二○○四年起成為慕尼黑愛樂的榮譽指揮。

現代音樂的溫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二○○七年十一月才來過台灣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跟慕尼黑愛樂相較之下,是個年輕許多的樂團。建立於一九四九年,在第一任首席指揮約夫姆(Eugen Jochum)十一年(1949-1960)的帶領之下,已躋身德國一流樂團之列。此後每一任常任指揮都是國際間極為重要的指揮家:庫貝力克(Rafael Kubelik)、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Rex Davis)、馬捷爾(Lorin Maazel),以及從二○○三年九月擔任指揮至今的楊頌斯(Mariss Jansons)。二○○六年由法國音樂雜誌Le Monde de la Musique邀集十家歐洲媒體票選為歐洲十大交響樂團之一。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除了在不同指揮帶領下發展出多元的曲目之外,對於現代音樂(Neue Musik)的貢獻不遺餘力,更是該樂團的特色之一。“Musica Viva”(音樂萬歲)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每年都會舉辦的系列音樂會之一,這一系列的音樂會以演出發表當代作曲家的作品為主──再好的作品如果沒被演出也只是一堆在五線譜上的符號。這也是現代音樂與現代作曲家重要的發聲媒介,像是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布列茲(Pierre Boulez)、米堯(Darius Milhaud)、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等都曾經親自指揮發表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還有一段獨特的歷史經歷:柏林圍牆倒塌,改變了許多德國人的命運,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伯恩斯坦的指揮下,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見證了這個歷史性的一刻。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耶誕節,以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為主,加上德國、俄國、英國、美國、法國等五國樂團樂手在柏林演出慶祝音樂會,並將最後一個樂章的《歡樂頌》Ode to Joy改成《自由頌》Ode to Freedom。演出樂手中,也包括了大提家楊文信。楊文信出生於瑞士,但父母皆是台灣人,一九八九年他以二十四歲的年齡,考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提琴首席。如果大家有機會看到當時的歷史錄影,就可以在指揮台旁看到他的身影。

在德國有十二個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屬於其中之一,他們除了平時音樂會演出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音樂錄音。二○○六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以《蕭斯塔可維奇第十三號交響曲》錄音獲得第四十八屆美國葛萊美「最佳管絃樂演奏獎」。今年又以錄音《奇異的滿洲人、達芬妮與克羅伊》獲得德國的“ECHO Klassik 2008”二十、二十一世紀交響演奏類《年度最佳交響演奏》(Sinfonische Einspielung des Jahres)獎。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慕尼黑愛樂廳有一組定期音樂會(Abonnementkonzerte),每次分別在星期四、星期五晚上,星期五晚上的音樂會還會由巴伐利亞廣播Bayern 4 Klassik直接現場播出。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81104/73/18w0x.html?type=new&pg=1

14 November 2008

Three Virtues?


'Coordination is not normally a political goal in itself. It appears only indirectly in the "three virtues" of administration (straightforward government, strong government, and mild government)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tradition' (Hood, 2005, p.19).


這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啟了我相當大的疑竇: 為什麼在我的記憶裡,我怎麼想也想不出 three virtues 對應的中文到底是什麼?

於是我開始了漫長的搜尋過程...

我首先找到的是,three virtues 是由蘇格蘭的漢學家 James Legge 翻譯而成,翻譯的條目是"The Great Plan"。為了找 The Great Plan 到底是在哪本中國古代經典底下,我又花費了一點時間,看到答案真的讓我嚇一跳,原來這是來自於《尚書》。仔細看 James Legge 的背景才發現,這個人真的是不得了,竟然把中國的十三經都能夠逐一翻譯成英文,對於引介中國文化到西方世界有巨大的貢獻。

最後我終於找到這句話的來源,我把中文和英文對照放在下面,讓大家領略一下其中的奧妙:


《尚書‧周書 洪範》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兇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Shû King: Part V: The Books of Kâu - Book IV. The Great Plan

'Sixth, of the three virtues 1.--The first is correctness and straightforwardness; the second, strong rule; and the third, mild rule. In peace and tranquillity, correctness and straightforwardness (must sway); in violence and disorder, strong rule; in harmony and order, mild rule. For the reserved and retiring there should be (the stimulus of) the strong rule; for the high(-minded) and distinguished, (the restraint of) the mild rule. It belongs only to the sovereign to confer dignities and rewards, to display the terrors of majesty, and to receive the revenues (of the kingdom). There should be no such thing as a minister's conferring dignities or rewards, displaying the terrors of majesty, or receiving the revenues. Such a thing is injurious to the clans, and fatal to the states (of the kingdom); smaller affairs are thereby managed in a one-sided and perverse manner, and the people fall into assumptions and excesses.'

---

誰會知道這種東西啊...

7 November 2008

英國的秋天



英國的秋天

今天難得英國的天氣變好,沒有風,沒有下雨,天空也是不尋常的晴朗,溫度也上升到令人滿意的溫度,一切的一切,都讓人心情非常的好。

下課以後陪同班同學去銀行領錢,他說他覺得今天好像"alive again",因為天氣變正常了。我戲謔的回答,這種正常的天氣,在英國是不尋常。他大笑的說他同意。

現在忙到不行,只有少數的時候才會有活著真好的感覺。嗯,活著真好。

4 November 2008

如果人生中沒有公車 (1)



超可愛的小孩

一開始來倫敦的時候,在公車上發生了很多糗事。倫敦交通系統(Transport for London)為了應付大量的乘客,所以採用了一些特別的設計,讓我從曼徹斯特下來的人相當不習慣。

首先就是Oyster Card。這個類似台灣悠遊卡的東西,是為了增加乘客上車的效率,許多的公車現在甚至不能在車上買票(在英國這是相當罕見的),就算可以買,價格也是相當於你用悠游卡的兩倍,這是前任倫敦市長極力推行的計畫之一。倫敦地鐵是按照區計價,所以要求touch in/touch out,我第一次使用公車的時候也覺得應該是一樣的,可是我找了老半天找不到地方 touch out,還特地跑到司機那邊詢問哪邊可以touch out...司機一開始還覺得我的問題很奇怪,後來懂了以後給了我一個我很可笑(還帶有同情)的表情。

倫敦的公車前後都會有門,我很習慣性的會從前門下車,但是每次下車的時候都會聽到司機在嘟嚷,我以為他們只是心情不好; 後來有一個司機講的比較大聲了,我才知道是要我從後門下車。這個設計也是增加上下車的效率,如果大家在同一個門同時上下車,一定會大混亂。我知道我做錯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個禮拜搭公車了...

天啊。

在公車上看形形色色的人是唯一(也是最大的樂趣)。某一個晚上從學校回來,對面坐了一個媽媽抱著一個小孩,超可愛的。他手會伸向我然後做抓的動作,還一直笑著對我講不知所云的話。超可愛的啦,有一瞬間真的很想問他媽媽可不可以抱他。


【FT】美國新總統面臨的挑戰

作者:穀歌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11-04

當然,美國每一場總統大選都很重要。但考慮到目前美國和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嚴峻而急迫的挑戰,很少有哪屆美國總統大選能像美國人民今天做出的決定那樣重要。

無論誰最終獲勝,他都將在一個艱難時期入主白宮。我們面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面臨的第一場危機——美國本土金融機構必須對此承擔大量責任。每一項指標都在走下坡路。無怪乎民意調查顯示,五分之四的美國人感覺自己的國家走上了歧途。

新總統還將面臨許多其他緊迫問題。我們的教育體系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我們的衛生保健體系超出了負荷。與此同時,能源消耗了我們的大量財富,卻沒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關注。對礦物燃料的依賴不僅會形成供應安全的嚴重問題,還會導致氣候變化加劇——在國家層面上,美國未能就這一問題表現出世界所期待的領導能力。

然而,對於美國的未來,我依然是一名堅定的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美國人民將一如既往地戰勝這些挑戰,在絕境中發現機遇。但是,要做到這些,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必須重新啟動創新的引擎:在過去一個世紀裏,正是創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與繁榮。這需要一種新的方式。我們必須將關注焦點從支撐成熟產業,轉移到支持能夠開創新業務的新想法上來。

美國創新與創業的潛能依然強大,不過,這些能量近幾年沒有得到必要的支援。過去8年間,美國在研發領域的聯邦支出——例如對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撥款——出現下降。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人們認為政府的種子投資沒有成效。人們似乎已經忘記,推動經濟繁榮、創造眾多就業機會的巨型馬達——互聯網,就是從一個政府撥款的研究項目發展而來的。

現在,我們需要鼓勵對清潔能源和環保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我們在這些領域缺乏政治領導力,不僅是最近,而是有幾十年的時間了。我們迫切需要找到礦物燃料的替代品,投資于智慧電網,並使我們的汽車、住宅和辦公室更加節能。日益加劇的失業問題也應迫使我們向環保產業求救:據估計,到2030年,環保產業能再創造出200萬至300萬個薪酬優厚、技術含量高的職位。這些綠色就業機會有可能締造出絕妙的經濟發展機遇。

不過,除非我們的孩子具備在全球市場競爭所需的數學與科學技能,否則我們將無法抓住這些機遇。我們還需要消除“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在全球寬頻接入率中,美國僅排名第15,仍有4500萬成人在家中沒有寬頻。下一任美國總統必須把這個21世紀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就像20世紀中頁,美國前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將州際公路網視為國家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一樣。

互聯網實現了資訊交換的公開和自由,對我們未來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事實已經證明,互聯網對企業家和美國小型企業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國80%的新工作機會來自小型企業。但要保持這一紀錄,需要聯邦政府有力保障網路的開放。

互聯網這樣的技術也能夠幫助我們的政府變得更加公開,對公民的訴求反應更加迅速。但即便是我們當中那些最狂熱的技術支持者也必須承認,科技具有局限性。最終,決定必須由人民做出。
這就是今天的選舉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位元能夠超越舊思想和正統觀念的領導者,他還應該能夠理解為了我們的將來而進行觀念和技術投資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企業家和一名公民,我相信,這位領導者就是民主黨候選人——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這場漫長而且常常困難重重的競選中,他已經向我們證明,他的性格、價值觀和具體戰略能夠帶來美國——以及全世界——所需要的那種領導力。我希望大多數美國人能同意我的觀點。

本文僅代表谷歌(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個人看法,穀歌公司在本屆總統大選中嚴格保持中立。

譯者/管婧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887#?箸_1

2 November 2008

老灰狗屆退 粉絲回首30年來時路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2008.11.02 02:51 am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一日,中山高全線開通的翌日,第一輛北高直達的「國光號」灰狗巴士誕生;卅年後,老灰狗即將走入歷史,卅位公車迷昨天租了一輛灰狗巴士沿著當年開通路線南北縱橫,連當年車掌小姐都重出江湖,人車都彷彿走回國光號風光的年代。

當年,國光客運的前身台汽公司向美國MCI購進了八十輛俗稱灰狗巴士的MC8,在中山高開通後,專門跑北高長程線,不但有隨車小姐,車上還有冰箱、免費報紙。

台汽後來又陸續購進新一代的MC9、96A3,不過,因為油耗凶,加上造價高零件貴,目前灰狗巴士專跑台北到桃園機場及中長途路線,因車齡高,將被慢慢淘汰,以後在國道要看到灰狗,將愈來愈不容易。

為了趕在老灰狗「退役」之前,留下最後服勤的身影,公車迷陳信誠號召全台同好,在灰狗上路卅周年的這一天,循著當年開通的原路線,從國光客運台北西站出發後,中間只停留泰安服務區,便直達高雄。

已消失十五年的國光號小姐也穿上當年的制服窄裙,招牌的斜戴圓帽現身。「本班車上午九點四十五分從台北開往高雄,全程三百五十九公里…」車廂內再度響起熟悉的廣播詞,國光號小姐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本事,就是在高速行駛間,能在狹窄的車廂內,端著裝滿水杯的盤子詢問旅客「需要茶水嗎?」茶水完全不會溢出。

陳信誠說,國光號過去是最高級的車種,台汽還規定中興號不可以超國光號的車,可見國光號的「尊貴」。

陳信誠說,原裝進口、一體成型的灰狗巴士最被稱道的就是安全,不論是翻落山谷或是車禍事故,車體幾乎都毫髮無傷,唯一一次較大傷亡是發生在民國七十九年,一輛國光號在行經東港前平交道時被火車攔腰撞上,國光號翻落池塘造成五死慘劇,但車體居然還是相當完整,所以「灰狗巴士只撞輸火車而已」。

他表示,民國六○年代,台灣經濟正要起飛,當時鐵路尚未電氣化,飛機也很稀少,很多人是搭著國光號北上尋夢打拚,灰狗巴士紀錄的不僅是台灣的交通史,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

陳信誠呼籲企業或是政府能為保留灰狗巴士作為動態展示,讓下一代能夠了解這部對台灣具有重要且獨特意義的車輛。

【2008/11/02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LIFE/LIF1/4583402.shtml



灰狗巴士》身價高貴 耐摔耐撞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 2008.11.02 02:51 am


民國六○年代,為平衡中美貿易順差,當年省政府公路局(公路總局前身)從美國進口了八十輛灰狗巴士,高匯率加上關稅,一輛灰狗巴士就高達一千四百萬元,這批車運抵台中港時,當時的省主席邱創煥還去「接車」。國光最後一批灰狗是在一九九二年購進。

不同於目前國內大客車多是從國外進口底盤後,在台灣打造車身,灰狗巴士是一體成型,車身底盤為整體式鋼骨不銹鋼外皮,車身使用特殊焊接鋼骨架設計的構架,因此特別耐摔、耐撞。

【2008/11/02 聯合報】http://udn.com/NEWS/LIFE/LIF1/4583401.shtml



1 November 2008

翹翹板

測試你左傾還是右傾:http://youpai.org/compass/

真正注意到我政治經濟的傾向,是在我第一年來英國時正逢英國大選,那時我們要研究(好像也沒有到研究那麼嚴重)各黨的政治經濟政策,無意間發現我對某一個政黨的理念特別有興趣,花了一些時間看了他們選舉的東西; 不過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左派右派這個東西。

從我有意識開始,我就只閱讀英國的衛報(The Guardian),偶爾閱讀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對於泰唔士(The Times)報的評論總是不認同,等到有一天我和同學聊起英國報紙的政治傾向時,我才真正確定自己是站在光譜上的哪一邊。

大家對左派右派的定義一直有爭論,尤其是這近幾十年來出現的新右派或是新左派,更是混淆了以前左右涇渭分明的界線。維基百科上把國民黨歸類為中間偏右,然後民進黨歸為中間偏左,反映出了這個問題。其實這種分法我是很有意見的,我認為台灣兩個黨派沒有很明顯的左右傳統,尤其是就執政面上來說,兩方都沒有很明顯的特徵,都像是翹翹板一樣,在左邊和右邊之間搖擺不定,忽高忽低。

也因為如此,兩黨對於台灣未來的走向都缺乏某種程度上的理想性。這是很可惜的。

30 October 2008

當英國女皇遇上D&G



很令人訝異的,一向標榜 party style 的 D&G 這次的秋冬季主打,竟然有濃濃的英國鄉村風味,而且受到英國女皇穿著風格的影響極大。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蘇格蘭格子(tartan),頭戴絲巾,還有英國鄉村風格的穿著。

英國女皇一生穿衣服的風格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改變,除了作為英國的虛位元首以外,她的穿著也被視為維護英國傳統的一部份,有很強烈的 sense of Britishness。頭戴絲巾的形象已經深入在英國人民,甚至在電影Queen以後,各國人的心中。那條絲巾某種程度上在人們心中已經不再是絲巾,而是象徵著皇室榮耀的皇冠。

除了套裝以外,英國女皇最喜愛穿著傳統英國鄉村風格的穿著。其實這種衣服時在兩次世界大戰時,也廣泛的被軍人使用。除了他們能夠抵抗嚴酷的氣候以外,本來特別設計給在鄉村生活的實用性和耐用性,正好也是軍人需要的。

象徵著耐用,高品質,永遠不退流行,還有高貴的榮耀的皇室風格的衣服,今年出現在一向是設計給派對動物的D&G系列中。




電影The Queen中,Helen Mirren扮演女皇的造型




深值人心的女皇風格,多年以來始終如一

29 October 2008

【挪威】挪威縮影 (1) Oslo - Myrdal (Oslo-Bergen鐵路)



Oslo - Bergen 鐵路線沿途的風景

雖然說挪威縮影可以一天內玩完,不過我在這裡要很誠懇的建議,多一天或是兩天,你會玩的更愉快; 比方像是在Flam這個中途換船的地方(如果你一天玩完的話),可以讓你留戀兩三天都沒問題...因為實在太漂亮了!

挪威縮影第一段從Oslo到Myrdal,是屬於 Oslo - Bergen 線的一部份,沿途風景很驚人,從草原,森林,甚至雪景都有(在夏天都還有雪景)。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很不建議從 Oslo 坐飛機到 Bergen,因為你錯過了看美景的好機會。

題外話,我去過挪威的朋友他們看到我照片都驚叫「原來旁邊長這樣」,因為他們看到的都只有雪景...三月了沿途還是全雪景。北歐真的還是比較適合夏天去。下面就是這段鐵路沿途的照片。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下)

【聯合報╱王鼎鈞】 2008.10.26 01:13 am

台灣軍中文藝運動鉤沉

虹影在她的小說裡描寫「三年災害」,那時家家挨餓,家長總是吃得最少,吃得最少的人最受尊敬。「人要吃飯」固然天經地義,正因為如此,「吃得最少」,省下來給別人吃令人感動敬拜,兩者並沒有矛盾,任何國家社會都得維持個價值觀。那年代,前線官兵是「吃得最少的人」,他們整齊的隊形,嚴格的紀律,特殊的裝備,艱難的任務,都象徵榮譽,角聲旗影,慷慨一呼,生命壯烈如疾雷閃電。一個國家是否有前途,要看這些對青年有多大吸引力。

某一天,我接到電話說,王昇上將約見。我準時到他的辦公室,孤影也來了,化公離座,親手取出兩件「榮譽狀」,一份給我,一份給孤影,內文都說酬謝對軍中文藝的貢獻,都由國防部參謀總長署名,紙張印刷和款式比一般獎狀考究。「榮譽狀」發給孤影,當然因為他寫了〈小市民的心聲〉,為什麼也發給我呢?而且是和他同時領受,再無第三者並列……那次接觸距離很近,我看見化公兩頰深陷,嘴唇乾燥,跟當時的京華冠蓋相比,簡直「面有菜色」。他自奉甚儉,工作時間太長,每天早上還要讀書一小時,他是「最憔悴的上將」。

化公親自主持過幾次座談,規模越來越小,每次總會通知我參加。他多次邀文藝作家餐敘,人數不多,也沒把我排除。有一天晚上他只請了一桌客,而且只有八個人,我叼陪末座,他談笑自如,沒有冷場。席間我一度起身洗手,然後朝他的背走回,恰值他轉過臉去,朝著空氣放鬆一下神經,我的角度正好看見他一臉疲倦和不耐煩,他好像刷的一聲換了一副表情,刷的一聲再換回來。三軍軍官俱樂部大廳寬廣,燈光沒有全開,襯托出他的疲倦和寂寞。

我為之悚然,想起戰國名將吳起的故事。吳起統兵作戰,有一個大兵生瘡化膿,十分痛苦,吳起用嘴替他把膿吸出來,消息傳遍前方,也傳到後方。有人向大兵的母親道賀,他的兒子遇見好長官,做母親的一聽馬上哭了,她說我的兒子沒有命了,將軍這樣待他,他一定奮勇作戰,死在戰場上!他的兒子果然沒有回來。

王化公是何等樣人,他費這麼大的精神,紆尊降貴跟我們應酬,像我這樣一個人,究竟能為他做什麼,他究竟要怎樣使用我,我得怎樣報答他……我開始跟政戰系統疏遠,最後我出國,也沒敢向他辭行。

王昇上將主導的軍中文藝運動是空前絕後的一件「學案」,內涵外延,豐滿久遠,並非一句「官方意識」可以了之,它確實造就了許多作家藝術家,但願有人能羅列評點,開出完備的名單。它散播技術,有教無類,播種之功,無人可比。大軍「偃武修文」(詩人鍾鼎文這麼說),大量增加閱讀的人口,促進文學出版事業的繁榮。固然他目的在使文藝工具化,但「事實總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得到文學技術的人幾個成為政治工具?李杜韓白豈甘終身寫試帖詩?即使是陸游,他的詩集中的孤憤和無奈才是強音。軍中培養出來的詩人畫家,一個一個「現代化」了,軍中培養出來的音樂家戲劇家,一個一個「商業化」了,逯耀東教授稱這種情形為「兵變」。

從上游推動台灣文藝發展的人,並非只有張道藩,林海音,夏濟安,齊邦媛,弦,葉石濤,還得加上一個王昇,他是照著革命模式成長的軍人,任何國家的軍隊都不能缺少這樣的型範,即使是台灣共和國。他想凝鑄軍魂,越界耕作文藝這塊田地,也許犯了錯誤,可是並沒有白費力氣。歷史總是呈現多軌或雙軌的樣相,五十年代,反共文學之外還有以女作家為主的私生活文學、人情味文學,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之外還有軍中文藝運動,七十年代,鄉土文學之外還有後現代,看似相反,最後都「化作春泥更護花」。(下)

【2008/10/26 聯合報】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73286.shtml

延伸閱讀: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上)

孔德成桃李滿天下 再沒回大陸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光儀】 2008.10.29 04:07 am

前考試院長孔德成昨天以八十九歲高齡辭世,他集學者、書法家、美食家,甚至國大代表等多種身分於一身,一生豐沛。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在孔德成的身上可清晰尋得孔子的身影。

未百日 就接衍聖公爵位

做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擔任奉祀官看似順理成章,但當年卻曾經引發不小的危機。孔德成出生於民國九年二月,他出生前的三個月,世襲的「衍聖公」孔令貽病故;孔令貽的正室未留子嗣,妾室則生了兩個女兒,因此這個第三個孩子到底是男是女,就成了當時全國都關注的大事。

當孔德成出生消息傳出後,「衍聖公」確定後繼有人,當時山東曲阜全城都還鳴放鞭炮慶祝,北洋政府也鳴放禮炮十三響。還未滿百日的孔德成,接下「衍聖公」的世襲爵位。民國二十四年,時年僅十五歲的孔德成,有感世襲爵位不宜存於民國,主動請求國民政府撤銷「衍聖公」。

十五歲 成最年輕特任官

但基於孔家道統不可廢,孔德成也從「衍聖公」變成國府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奉祀官」,成為國府最年輕的特任官,這個紀錄迄今尚無人打破。

民國廿六年底,曲阜淪陷,國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免孔德成淪為日軍階下囚,派七十二師師長孫桐萱親自將孔德成護送到武漢,後來再遷居重慶。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易幟,孔德成又隨國府來台。

掌試院 學術生涯的意外

雖然擔任「奉祀官」,但孔德成一向以學者自居,與學界的關係較諸政界深厚得多。在民國七十三年接任考試院長前,與政治比較沾得上邊的職務,也只有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職務。即使近年,被問到前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問題時,他也強調自己「是個教書的人,只談學術」。

擔任考試院長,對孔德成也是個意外。中共在文革期間批孔揚秦,但一九八二年重新把孔家人抬出來,任命孔德成的姊姊孔德懋擔任政協委員。當時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考試院長出缺,故總統蔣經國本來屬意由別人接任,但據說蔣夫人宋美齡親自打電話給蔣經國,要他讓孔德成接任,以示中華民國更重視孔孟道統。於是這個位子就落到了孔德成的身上,連任九年。

教三禮 精通美食與書法

孔德成來台後,自民國四十四年起,就在台大教授「三禮研究」、「金文」、「青銅彝器」,桃李滿天下。不僅僅是有聖人遺風的孔子嫡孫和翩翩君子風度的學者,孔德成還是個自成一格的書法家、美食家。

不過惜字如金的孔德成不輕易揮毫,他的學生只能找老師一起吃飯,酒酣耳熱之際,再請老師揮毫。孔德成發現後也不以為忤,嘴巴上說自己上當,但還是會爽快的提筆揮毫。

孔德成本身也是非常講究的美食家;儘管求字不易,孔德成倒是非常喜愛到台北的各北方餐館吃飯,而且不吝於給餐館一些對於孔府家菜的指導。

守道統 孔墓被掘最遺憾

儘管兩岸開放多年,但孔德成自從離開大陸後,再也沒有踏上故里一步。除了對道統的堅持外,一般都認為這與文革期間,孔家墓園包括孔子和孔德成父母的墳墓,都被紅衛兵掘開。中共官方對此始終沒有給一個交代,也沒有道歉,恐怕也是孔德成晚年很大的一個遺憾。

【2008/10/29 聯合報】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4577778.shtml

28 October 2008

倫敦人,英國人



倫敦白領階級片刻的清閒

從金融問題開始曝露的時候,英國媒體就開始蠢蠢欲動,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報紙詛咒歐洲金融中心倫敦,特別是金融區City裁員的消息(傳說中的死亡筆記本?)。

Bradford & Bingley,HBOS,HSBC...都有裁員的消息。這對英國有多大的打擊還不知道,至少目前來看,英國採取的政策被世界讚許,並且開始抄襲。英國人覺得他們在本國不受歡迎的首相,卻成為別國領導人口的英雄這件事情,感到特別的amusing。

儘管可以感受到倫敦人的壓力,你也同時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自信。對大多數的英國人來說,二次世界大戰都還不算太遙遠,這次的危機又算什麼?和他們談話,你會覺得沒有那麼糟,自己太大驚小怪,評論太情緒化,他們會給你一個impression就是埋怨是沒有用的,重點是接下來該做什麼。

而事實也是如此。

27 October 2008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上)

【聯合報╱王鼎鈞】 2008.10.25 04:10 am

軍營中寫作的風氣本來就普遍,以前士兵寫作只能忙裡偷閒,躲躲閃閃,國軍文藝運動正式展開以後,寫作可以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只要稍有成績(比方說,作品在軍營內部的報刊上發表了),長官特許不站衛兵,不出公差,不服勞役……

我到台灣以後,發願跟軍營絕緣,沒料到有個聲勢浩大的軍中文藝運動。

「文藝到軍中去」的口號雖然提出甚早(1951),我認為和我沒有關係,直到總政治作戰部成立國軍文藝運動會,文藝界大點兵,我才躲不過去(1965)。我曾當面告訴主辦人田原上校不想參加,田原面色凝重,一言未發,我沒有照開會通知的規定報到,他派人把報到時應該領取的一切文件和贈品送到我家。田原是小說家,也是國立第二十二中學的學長,為人忠厚,他的「不言而教」我體會到了。

1965年四月,第一屆國軍文藝大會開幕,軍中作家、社會作家加上總政戰部的作業人員,共六百多人出席,蔣介石總統親自頒布十二條綱要,宣示對文藝的戰時要求。大會之後成立「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聘請「社會文藝工作名流」八十三人為委員,我列名在內。選拔軍中作家兩百多人,成立九個小組,我參與散文組的活動。總司令部以下設輔導分會和地區聯誼會,推動工作。設置「國軍文藝金像獎」,輔以一般獎狀獎章及補助金,鼓勵官兵創作。定期邀請輔導委員到軍中演講座談,講授寫作經驗。委託文藝函授學校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軍中的有志者學習。總政戰部並規定各單位所需開支列入年度預算,辦理成效列入年度考績。

蔣介石總統一直把台灣當作戰時社會,他對文藝有戰時的要求,五十年代,他曾發出「戰鬥文藝」的號召,希望社會配合軍中的需要,中國文藝協會沒有基層組織,無法落實。現在他的理想納入軍中的行政系統來實行,希望由軍中影響社會。這時蔣經國升任國防部長,王昇以總政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正是蛟龍得雲雨的時候,更難得實際主持此一運動的王大將不辭勞瘁,禮賢下士,一一攻破了「社會人士」對政工的心防。

還記得王大將第一次宴請輔導委員,每桌都有三兩位政工官員作陪,他起立致詞,他說輔導委員都是「我們」的老師,而「一日為師,終身是父」。我聽了十分驚愕,這是克勞維玆兵法嘛!教人怎承受得起!雖然王大將在政工系統威望很高,那些政工官員聽了還是神色黯然。那天我坐在趙友培教授旁邊,當時也曾輕聲進言,勸趙公以副主任委員身分說幾句謙遜的話,他說這番話應該由文協的當家人陳紀瀅來講,紀老是第一順位的副主任委員,可是紀老坐在第一席,傳話很不方便,稍一遲疑,失去了時機。我想那天政工官員對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印象一定很壞,將來會有後果。(此是後話休提)

那時候,蔣經國也挺客氣。有一次他來講話,他是國防部長,有上將官銜,他穿著便服,軍樂隊仍然演奏〈崇戎樂〉,全體肅立迎接。他上台以後立刻說,今天的儀式是為軍人安排的,可是有很多位「社會的先生」在座,我覺得很不適合。我記得他晚上才來,軍中幹部自然全員就座,「社會的先生」多半回家去了,少數人臨時接到通知留下,也不知他們是怎麼選擇的。蔣經國那天說些什麼,我都忘記了,總之和文藝沒有關係,事先也沒有準備講稿,好像東拉西扯,言不及義。他的口才很差,不過態度誠懇,很能贏得一般人的好感。

論演講,王昇是一等上選,每一屆國軍文藝大會閉幕之前,他照例發表長篇演說,或批中共,或批台獨,或批存在主義,他不看講稿,但是起承轉合句句到位,而且抑揚頓挫辭充氣沛。我有大兵習性,而今出乎其外,既能看熱鬧,又會看門道,我曾對一同開會的朋友說,化公(按:王昇)是天才運動家,聽完他的演講,一個小時之內,你如果給我一把手槍,教我幹什麼我就去幹什麼,可是超過一個小時就不行了。他聽了哈哈大笑,反問一句:「你到底是捧他還是罵他?」

在總政戰部的調度之下,我參加了許多次演講座談,接受訪問,擔任金像獎徵文的評審。文學寫作無非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寫什麼,一個是怎麼寫,依總政戰部的設計,他們決定寫什麼,我們只管怎麼寫,如果沿用中共的說法,也就是「領導出思想,作家出技術,群眾出生活」,我是從這條道上熬出來的職業作家,雖然已經洗手,老把戲都還記得,在這個層次上可以使一把勁兒。

近人著作,對軍中文藝運動多有負面的評論,我想起「平時與戰時的矛盾」。那時世界的大局勢是冷戰隨時可能變成熱戰,海峽的小局勢是中共等待時機解放台灣,經濟繁榮,老百姓追求「生民之樂」,平時如戰時,軍隊依然枕戈待旦。軍隊好比是「魚」,社會好比是「水」,水中缺少魚需要的養分,總政戰部無法全面改造水質,退一步打算造一個魚缸,自已訂做飼料,外面流進來的水要過濾。王大將曾一再對我們朗讀梁啟超的詩:「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聲音十分懇切。他們需要十個百個現代的「陸游」,他們的做法源於他們的戰略思想,我無法提出更好的戰略思想,也就無法提出更好的做法。

軍營中寫作的風氣本來就普遍,以前士兵寫作只能忙裡偷閒,躲躲閃閃,國軍文藝運動正式展開以後,寫作可以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只要稍有成績(比方說,作品在軍營內部的報刊上發表了),長官特許不站衛兵,不出公差,不服勞役,期許你有更多更好的表現;倘若能在高級司令部主辦的徵文中抱個大獎回來,那就成了一時的寵兒。記得除了總政戰部設立金像獎以外,海軍有金錨獎,空軍有金鷹獎,陸軍有金獅獎,聯勤有金駝獎,警備總部有金環獎(有人稱之為手銬獎)。我多次擔任評審,有緣遍讀軍中未成名作家的散文和小說。

我覺得未成名作家的文章可讀性更高,裡面含有生活的「原材」,由於未成名和已成名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已成名的作家尚未發現這些原材,這些新鮮粗糙的東西尚未經過作家們的因襲和複製,十分可貴,他們萬事俱備,只欠表現技巧。每讀這些作品,如聞深海遺珠,如見亂山璞玉,心中歡喜,但是也實在沒有生花妙筆可以送給他們。每次隨作家訪問團深入軍營,不免想起這些人來,或者只見過文稿、沒見過名字,或者只記得面孔、不記得姓名,或者只記得筆名、不知道本名,猜想他們以後會怎樣:半途而廢?懷才不遇?還是有志竟成?

總政戰部多次安排輔導委員和社會作家到軍營訪問,我隨訪問團兩次到金門,一次到馬祖,兩次訪問海軍基地。訪問團由當地最高長官接待,接風、送行、簡報、欣賞晚會都到場主持,一座將星熠熠。海軍最講究禮儀,請我們看操槍表演,接受儀隊致敬,總司令宋長志上將甚至來聽我的演講。訪問馬祖的時候,恰巧總政戰部主任蔣堅忍到馬祖視察,他參與我們的活動,我們受到的禮遇更是水漲船高。

看總政戰部的安排,這些訪問活動好像是酬謝作家的貢獻,或者也希望社會作家了解軍人任務,增長戰時意識,所以「聯誼」高於一切。臨別時我們都得到許多紀念品和當地土產,回台北後還收到他們拍下的照片,記得馬祖寄來的照片,背後都有一個小小的名戳,刻著「俞允平攝」,後來俞先生調回台北編《文藝月刊》,大家對他一見如故。

我們去金門馬祖,都要在飛機上或軍艦上辦出境入境的手續,雖然只是總政戰部和出入境管理處雙方官員一句對話,免除一切形式,我還是覺得很刺激,出境,入境,本來多少浪漫與哀愁!金馬風景很好,但是誰也無心觀賞,金馬前哨離中國大陸很近,從望遠鏡看「準星尖上的祖國」,心潮比浪高,伏下我後來寫《左心房漩渦》的遠因。我當時最迫切的感受是,對岸繼「三年災害」之後搞「十年浩劫」,我的今世肉身幸而還能站在大武山上悵望千秋,我對來台灣以後所受的一切都原諒了!我內心的一切都化解了!

我是那種「向下看」的人,我的情感和興味都在士兵,特別是那些駐地偏僻、苦修勤練的人,文學是他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活的玄想,使我想起自己流亡的時代。雖然軍隊的一切都進步了,有些氣味、有些聲音、有些線條顏色還是熟悉的,有些默契還是存在的,一步走進營房,恍如回到前生,我怎麼也沒想到我和軍營還有這樣一段未了之緣!

在最前線,我看見戰士利用碉堡上的積土種植花草,碉堡門前用鐵絲搭成的對空偽裝網,也交錯編織出各種圖案,他們又種一些蔦蘿或牽牛花,使它攀附著鐵絲網生長,他們有美感,季節到了,柔嫩的花蕾也許就倚在鋒利的尖刺之旁。在碉堡裡,我看見弦的詩集,鍾梅音的遊記,趙友培的〈答文藝愛好者〉。

金門、馬祖都有戰士們用雙手鑿成的坑道,外表是一座巍峨的山,汽車開進去四通八達,將士在裡面運籌帷幄,枕戈待旦。坑道裡,岩壁一望無盡,每一寸都是斧鑿的痕跡,坑道潮濕,有些地方坑頂向下滴水,戰士們也生了疥瘡。坑道裡儲藏汽油和軍米,他們永遠先吃受潮發霉的米,新米存起來,等它發了霉再吃。廚子不能和客人同時入席,服務業者不能和遊客同時度假,即便是南飛的雁群,也在宿夜的時候派出守衛,擔任警戒,所以軍人……這是社會組織的遺憾,但是最大的遺憾是人們因此藐視軍人。(上)

【2008/10/25 聯合報】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72250.shtml

延伸閱讀: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下)

25 October 2008

咖啡暖雙手 與人常為善

美國科學家說,用一杯熱咖啡溫暖你的雙手能夠改變自己對周邊世界的看法。

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撰文稱,溫暖自己的雙手可以導致人們對世界產生更溫暖和更慷慨的看法,而冰冷的雙手往往會導致你對別人缺乏信任,不願給與。

為了評估身體溫暖程度對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有沒有任何區別,研究人員讓一批志願者雙手握住溫暖的咖啡杯或冷飲料,然後讓他們給其他人的性格打分。

他們發現,那些手握溫暖的咖啡杯的人對別人的評判更慷慨,而那些手握冷飲料的人則比較苛刻。

在第二項研究裡,科研人員發現那些手握溫暖咖啡杯的人更願意送給別人一個禮物。

該研究小組說,形容一個人對待別人是否像春天般的溫暖或是像秋風掃落葉那樣的無情,往往需要考慮這個人在孩提時代的感情和經歷。

科學家說,觸摸與信任之間的聯繫可能與我們大腦中的腦島部分緊密相關。當我們觸摸到熱的或冷的東西時,這部分大腦就開始變得活躍。但同樣,如果有誰破壞了你的信任,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巴爾格博士是這篇文章的聯合撰稿人。他說,有些人可能利用了身體溫暖與情感溫暖之間的聯繫。

研究人員們說,他們的試驗可能對市場營銷具有影響力,因為這顯示出人的身體與心理之間的聯繫是多麼的緊密。


BBC中文網報導
http://news.bbc.co.uk/go/pr/fr/-/chinese/trad/hi/newsid_7680000/newsid_7687800/7687825.stm

24 October 2008

沒有偏見的偏見

以前我很喜歡看某一位樂迷的網誌,但是我已經好一陣子沒看了。最近在別的網誌中,更加深了對他不好的印象。

我反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用自己的偏見來駁斥他人的偏見。

舉一個例子,留聲機大獎每年一出來,台灣古典樂迷的網誌或是古典討論區往往就會出現一批罵聲,不過都是謾罵的聲音。如果仔細看,他們罵的原因很單純,因為他們喜歡的都沒有在上面,在上面的他們都不喜歡。

那英國人喜歡還是不喜歡,礙到你了嗎?

我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是敘述某位中國有名的鋼琴家,到西方學習進修鋼琴的經過,在他老師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他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時,這位老師的回答令我相當驚訝,他說;「這位鋼琴家需要時間吸收西方的文化,文學,和宗教。」

是啊,古典音樂終究是西方的文化。台灣人最喜歡嘲笑外國人把中華文化弄得四不像的樣子,可是自己的糗樣永遠都看不見。

留聲機雜誌在這近幾十年當中的貢獻,除了奠定了討論古典音樂的標準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推波興闌了一大批專注在注重品質的古典音樂小廠。在他們的筆下,不分大小廠,只分好不好聽。

在很久以前(其實也沒很久,大概五到十年前),台灣的樂迷非常瞧不起 Naxos 這個品牌。甚至批評留聲機雜誌或是企鵝對於 Naxos 給予好評是有"特殊的原因"。今天,這種無目的的批評已經幾乎看不見,樂迷變成是在埋怨進口的東西種類太少。

沒變的是留聲機雜誌,他們始終支持他們覺得好的原因。更不要說少見作曲家,少見曲目,少見的演奏家和指揮家。

他們敢在這些雜誌說他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因為他們隨時能夠接受你的批評。和英國人聊天,你永遠都覺得很舒服,因為他們雖然不同意你,但是你感到的只會有善意,而不是敵意。他們還會稱讚你的品味。

相對的,另外一本雜誌,每篇似是而非的評論,要說又不敢說,想講又怕被罵,正反映了台灣樂迷偏激,狹隘,又病態的文化。

包含我在內。

22 October 2008

感時篇》「《聯合報》董事長」王永慶

【聯合報╱張作錦】 2008.10.23 02:22 am

一位企業家與新聞事業擦身而過的往事

文學大家齊邦媛教授「隱居」林口「養生村」,全心寫她的回憶錄。這本書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在明年印行。公司負責人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女士10月15日去林口拜訪她,我搭便車同去向齊教授問安。

由台塑公司設計建造的「養生村」,給人第一印象是寬敞。庭園、廳堂、走廊等各種公共空間,都顯得「綽綽有餘」。置身其間,使人覺得悠閒自在,「不知老之將至」。而且,住宿、餐飲、休閒、購物、醫療等設施配置得那麼恰當。齊教授說,王永慶先生常來巡視,他說過,他將來自己也會住在這兒。但他沒有住進來,就在這一天,他與世長辭。

王永慶未必真會住進「養生村」,但他把村子蓋得那麼合理,想得那麼周到,都是出於他為人著想的本性。他待員工如家人,他不養豬以免與豬農爭利,四川震災他捐款一億人民幣,他辦學校、設醫院回饋社會,這些是他本性的具體實現。

他這種為人著想的「習慣」,使他當了半年的《聯合報》董事長。「台塑董事長」王永慶人人知道,「《聯合報》董事長」王永慶大概很少人知道。

《聯合報》早期是由林頂立、范鶴言、王惕吾三位合夥創辦的。以後林頂立向政壇發展,又在政壇失足;民國60年,范鶴言改行從商,經營水泥廠,希望出售股權籌集資金,王惕吾無力承購,但又希望將來有一正派、認真的合作夥伴,就去接洽他道義之交的朋友王永慶。王永慶表示,他不懂報紙,也無意辦報,「但你有困難,我應該盡力。」

王惕吾告訴他,范鶴言索價四千五百萬元,並表示不講價,但是「你給一數字,我去談」,王永慶認為,范鶴言既不願人家還價,那就四千五百萬吧!

林頂立知道了這事,直接找王永慶,把股權也賣給了他。王永慶不願自己股權多過原始經營人王惕吾,就把林的股權分一半給他,這樣兩人各占百分之五十,以示合夥人之間的平等與坦誠。

王惕吾認為王永慶懂得企業經營,請他擔任董事長,自己則任發行人。王永慶說,報紙不是一般企業,辦報他外行,要王惕吾全權負責,他只擔任董事長的名義,在報館不設辦公室,也不來上班。

在那個年代,報紙與政治間的關係,複雜而敏感。有人認為,王永慶擁有台灣一家最大的企業,若是再有一家最大的報紙,誰還能不聽他的話?王永慶一聞此言,為了不使各方為難,立即退出《聯合報》。他擔任這家報紙的董事長,不過半年時間。

王永慶跟王惕吾說,如果他把股權讓給與王惕吾經營理念不一致的人,合作既有困難,報紙必難辦好,所以他願把股權都讓給王惕吾。「我拿不出這麼多錢啊!」「沒關係,兩年後你再還我好了!」

《聯合報》的業務蒸蒸日上,兩年後王惕吾還清了股價。民國85年王惕吾辭世,王永慶兩度來到靈前。平生風義,肝膽照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的這句話,前半句,大家能說不能做;後半句,連說的人都很少;那個小學畢業的王永慶,從不說,都做到了。

這樣的一位企業家,如果與一位報人一起辦一份報紙,那是何等光景?教人有很多想像。

【2008/10/23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奇人蒼生 和一本不隨便的書

21 October 2008

【FT】布希是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約翰•加普(John Gapper) 2008-10-21

歷史將這樣記載,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在任期內遭遇過兩大危機:一是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一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

布希對第一個危機的反應是,告訴全球其他國家:“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反對我們”,並拉上英國入侵伊拉克。布希對第二個危機的反應是,傾聽全球各國財長意見,並採取類似歐洲的做法,斥資購入銀行股權。

我贊成布希對第二個危機的反應。

鑒於市場仍極度恐慌,銀行不願彼此拆借,宣佈解決金融危機“任務完成”還為時尚早。但全球紓困計畫的最新版本,至少讓人們看到成功的希望。

就我個人而言,與布希的伊拉克戰爭計畫相比,我對目前的紓困計畫更有信心。其中部分原因在於,布希政府就美國紓困計畫初稿,與目的相同的國際領導人有所討論,這有助於美國集思廣益。全球委員會設計的東西總是會有缺陷,但在缺乏信用的情況下採取單邊行動會更糟。

美國這種新的做法,讓歐洲央行行長讓-克勞德•特裏謝(Jean-Claude Trichet) 在週二紐約經濟俱樂部(The 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會議上感到興奮。面對金融家和包括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姆•蓋斯納(Tim Geithner)在內的央行官員,特裏謝發表了演講。看上去,他似乎覺得沒有什麼比美歐互動更值得高興。

特裏謝稱,“我很高興與美聯儲擁有極其密切的聯繫,”並特意對“本、科恩和蒂姆”致以最熱烈的敬意。聽上去,這像是某種不雅的、歐洲大陸版4P。其實,特裏謝談的卻是出席布魯塞爾金融政策會議的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美聯儲副主席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姆•蓋斯納(Tim Geithner)。

實際上,儘管布希和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抵制銀行國有化的想法,他們卻不得不轉變立場。英國收購了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蘇格蘭哈裏法克斯銀行(HBOS)在內的英國銀行股份,德國和法國也將隨後效仿,這些舉措都是超出政治家掌控之外的。

由於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獨自買單,對主張多邊合作的人來說,也不能算是什麼勝利。他們努力處理的問題都太複雜,如人們對銀行和其他機構喪失信心,以及人們對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的擔憂,以致於無法由一個國家獨力解決。

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認為,各國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關聯,而非合作”。太平洋投資管理是一家債券資產管理集團,而埃利安是今年“《金融時報》/高盛年度最佳圖書獎”獲得者。

就像特裏謝昭示的那樣,各國央行相互合作,聯手採取措施,而這些央行之所以能如此行事在於它們獨立于本國選民。各國央行不僅聯手降息,而且還建立貨幣互換安排,以允許資產負債不匹配的歐洲銀行借入美元。

但是,各國政府大多數都相互觀望,也就是觀察其他人怎麼做,並模仿那些自己喜歡的舉措。由於以下原因,這種方法有效地令人吃驚。

首先,既然我們都進入了未知領域,觀望態度可以允許各國政府在不同的國家進行試驗,觀察政策的運行效果,以及投資者的反應。英國政府對抵押貸款銀行——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紓困,美國對貨幣市場基金進行擔保,以及德國也差不多對銀行存款提供擔保等,均是如此。

第二,對那些不願採取措施,或紓困計畫遭到選民抵制的政府而言,觀望的做法幫了它們的忙。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保爾森最初堅決反對把收購銀行股份作為7000億美元紓困計畫的一部分。
保爾森當時真正的意圖,我們難以確定。最初,他是反對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去收購銀行股份,但後來改變了主意?還是當初他判斷不必做之事,後來成了必做之事?也許,他一直打算這麼做?

從保爾森當的公開聲明中,你可以做出自己的結論。上個月,保爾森對參議院一家委員會稱:“正確的方式不是到處去注資”。上週二,保爾森又轉變立場,藉口是他的計畫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且會讓“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大多數美國人不快”。

事實上,重組銀行資本,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美國通過向銀行注資,而非對壞債重新估值而引誘私人資本注入銀行,得到了更多的價值。

畢竟,保爾森沒有在紓困計畫中加上允許自己改變主意的條款,他可能不得不採取務實的做法。要是提及任何國有化的前景,只能激怒國會中的共和黨議員,保爾森能讓國會山批准自己的紓困計畫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某種意義上,保爾森的意圖並不重要,因為他在海外合作夥伴和市場力量的幫助下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布希和保爾森被迫接受這樣的事實:他們要麼和歐洲政府一起,要麼市場將反對他們。
對於歐洲國家來說,這一點也適用。對保爾森最初提出的有缺陷的7000億美元的紓困計畫,歐洲國家得以進行評估。無疑,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因提出最好的紓困計畫而獲得讚譽,但他有前車之鑒。

從常識、國際合作、市場機制,或你希望的任何方面來說,都可以把此稱為一場勝利。我相信,這將比布希獨自行動獲得更多的效果。

譯者/趙雁軍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601

無言的結局

這是我到新學校目前為止最令人沮喪的一次seminar。

作業是世界銀行總裁在香港的演講,我們要分析他如何用演說的技巧,推行政策。其實在管理的領域裡,這種用辯論技巧的說服方式很常見。

老師要大家開始討論時,班上的法國人首先提起第一個跳起來說:「世界銀行這些話太具有政治意義了!他們怎麼有資格講這些?」 她講的時候語氣中還帶有不屑。

想不到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全班就開始接著這個話進行腥風血雨的批鬥大會,好像要鬥倒世界銀行大家才會開心。在我眼中,這些人比世界銀行的意識形態還更強烈,更兇猛。

帶領seminar的法國老師似乎也不阻止這種荒謬的討論,放手讓大家爛兩小時。

這有什麼意義呢?

我必須很不禮貌的說,從他們的談話中就知道,他們對世界銀行這個組織的運作的認識幾乎為零,除了偏見之外還是偏見,並且是建立在沒有認知的偏見上。

我深感不認同。

20 October 2008

大同電鍋 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2008.10.20 04:44 am

曾是新娘的指定嫁妝、留學生的夢幻逸品,近年更成為移民返鄉好禮,長銷近半世紀的老產品,已經是「時代的icon」。

若問台灣家庭最普遍的家電是什麼,大同電鍋一定名列前茅。誕生近半世紀,它不但是眾多家庭三代的共同語言,也是許多新娘的指定嫁妝,還是留學生的夢幻逸品、租屋族的法寶,近年更成了越南及中國移民返鄉時的超級好禮。大同電鍋已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從造型、種類、顏色、功能乃至銷售的變化,都反映了一頁台灣史。

從1960年上市至今,大同電鍋已銷售近1300萬台,這個數字不僅超過台灣2200萬人口的一半,還是全台近650萬戶數的兩倍。在劇烈變化的台灣社會,老產品如何屹立不搖?市占率曾高達95%、今年一月又創下歷年單月銷售額的大同電鍋,正審慎地一步步回答。

一鍋多用 啊!擄獲人心

第一款大同電鍋,誕生於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輕工業社會的年代。當時在政府諸多如獎勵外人投資條例等政策下,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在日治時代以營造業起家的大同,也投入家電品製造,並在參考合作廠商日本東芝做的漸熱式電鍋後,打造出屬於台灣的大同電鍋。

大同電鍋永保不墜,關鍵在於掌握了民眾集體需求、主打多功能使用。

大同小家電中心經理謝仁祥回憶,大同電鍋推出時,國民所得還很低,家戶都用灶煮飯,電鍋幾乎是奢侈品。大同於是從華人蒸燉燜滷的烹調文化著手,再貼近民眾追求勤儉的心理,喊出大同電鍋不只能煮飯,還能燉湯、燜中藥、蒸剩菜,這種「一鍋多用」的訴求,果然擊中民眾的心。反觀只能煮飯的電鍋始祖日本東芝,則在未考量文化差異下,很快退出市場。

圓胖樣貌 嗯…好像爐灶

大同電鍋的外型,也為它的半世紀之戰加分。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張依依認為,傳統大同電鍋圓胖敦厚的樣貌,雖不符講求都會感的現代美學,但那微胖可親的形象,卻能喚起人們的深層記憶,彷彿幼時依稀見過的爐灶,又如終日為家人忙碌的可親老媽媽,無一不呼應遙遠的童年;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它就像定住歷史的錨,隨時將人們拉回安心的記憶深處。

隨著時代前進,大同電鍋樣貌也悄悄多元化。謝仁祥指出,第一款大同電鍋只有白色,後來才推出紅、綠色,成為最受顧客歡迎的顏色。1980年代,風靡美日多年的普普風吹入台灣,大同也呼應推出色彩繽紛的「十全十美」款,製作共十色的電鍋、冰箱,讓消費者自由搭配。

金銀雙鍋 哇!超有氣質

跨入21世紀,西方數位科技美學當道,略帶金屬感的簡潔色彩蔚為主流,大同又陸續推出香檳色、銀色不鏽鋼乃至「金銀雙鍋」,並將鍋身線條修得較為纖細,引得許多顧客讚道「大同電鍋變得好有氣質喔」。

去年大同慶祝90周年,眼見從日本、香港傳入的Q版公仔正熱,靈機一動推出收藏用的Q版電鍋,大小只有11公分,結果大受歡迎、月月賣破萬個,不但一新大同老舊形象,也增添了不少年輕粉絲,年底股東會還以市面買不到的黃色版為贈品。

今年初,大同電鍋委由浩漢設計公司設計的歐式新貌,贏得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大獎,陡然躍為過去沾不上邊的設計界焦點,又讓大同電鍋再度廣受矚目。

改頭換面 讚!獲iF大獎
得獎作將原本像兩個耳朵的鍋把改為一體成型的環形把手,鍋身圓胖的弧線瘦身成俐落動態的直線,微凸的鍋蓋精鍊成平面,色彩則改用沈穩的鐵灰色,讓帶著溫馨台味的大同電鍋,搖身變為穿著亞曼尼的歐洲紳士,卻仍不失寬厚的大地感。

浩漢總經理陳文龍不諱言,此款設計策略是為贏得大獎,「得獎才更有自信推出新款」,因此不論線條或色彩,都符合國際美學,另一方面則「把消費者對大同電鍋的認知具體化」,保留溫柔的線條、飯將好時「咕嚕咕嚕」的聲響、飯好時跳起來「噠」的一聲等要素,好讓消費者面對新款,仍能藉著視覺、聲響、功能等基礎,聯想到既有品牌,「達到移情作用」。

傳統造型 棒!銷量長紅

該作後來雖因市調意見落差,僅採用環形把手、鐵灰色等改變,仍已突破既定樣貌,新款將於11月上市。謝仁祥笑說,大同電鍋由於形象深入人心,推新品前都會作市調,結果發現消費者多仍偏愛傳統造型,「我們以前還做過方形電鍋,用來搭配西式廚具,結果市調也不敵傳統款」。

在近年一片不景氣中,大同電鍋銷售量反倒越來越好,從1990年代年銷20多萬台一路竄升到近三年的年銷40萬台。這固然對應20年來小家庭、單身家庭比率的急速增加,也反映出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認為的「現代人將烹調作為自我追求的體驗」,但在各國電子鍋環伺下,市場能越做越大,大同電鍋確實像詹偉雄說的,「已是時代的icon」。

好用耐用 是…不變本質

從一開始向日本借鏡,到打造本土形象,並且隨著美日普普風、西方數位美學、港日動漫公仔潮乃至歐式設計增添多元外貌,大同電鍋始終未變的,是好用耐用的多功能本質。

今年,大同電鍋有感220伏特機種隨著中越移民增加而熱賣,更首度邁向東南亞,積極將台灣烹調器具推廣到全亞米食國家。未來,這正港的台灣記憶,也許將成為全球米食文化的共同記憶。


想換新裝 最好保存原味


大同電鍋iF得獎作因市調反映落差,未依全新樣貌上市,歷史上其實不乏類似例子。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張依依在「世紀老招牌」一書指出,明星花露水當紅時,曾因想開拓客層而改變包裝,結果不但未獲年輕消費者青睞,反而流失老主顧,但改回原包裝,銷售即回升。

至今擁有200多種產品的李錦記,1980年代也曾在美改換包裝,以便更加西化,未料被消費者認為是贗品,立刻改回原貌。

張依依認為,老產品若要換新裝,一定得在舊基礎上變化,例如復古的金龜車、復古的大同電扇,都既保存原有image,又更美更時尚。

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則指出,以手機、汽車等產品看來,台灣消費者其實很容易接受新形象;「現在是時代的icon,不表示未來不需要新樣貌」。

【2008/10/20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64764.shtml

19 October 2008

卡爾.戴維斯 默片配樂中獨特自在

更新日期:2008-10-06 記者:文字 桑慧芬 音樂資優教育工作者、澳洲沃隆

頂著一頭鬆捲銀髮,滿臉笑容,看起來活力十足的作曲家兼指揮家——卡爾.戴維斯,就要帶著他的指揮棒與精采的默片配樂來到台灣了!多年來縱橫於古典音樂與影劇表演配樂領域,戴維斯多元的音樂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本刊特地透過越洋電話,專訪到這位創意活潑的作曲大師,一談他對音樂創作的想法。

人物小檔案

▲ 1936年生於美國紐約,1961年後遷居英國迄今。
▲ 除了是作曲家也是指揮家,定期與倫敦愛樂管絃樂團合作,並曾連續八年擔任皇家利物浦愛樂管絃樂團「夏日流行音樂季」的藝術總監與指揮。
▲ 曾為上百部影視作品創作與製作配樂,知名電影電影配樂包括了《法國中尉的女人》、《飛躍人生》與《醜聞》,羅素的《彩虹》與《寡婦峰》,以及麥克李的《酣歌暢戲》與《夏娃之書》。影視作品有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傲慢與偏見》等。
▲ 1980年接受英國第四電視台的委託,為重新修復的經典默片編寫一系列獨特的配樂,此一系列作品包括了電影大師岡斯的史詩鉅獻《拿破崙》。從此走入默片配樂的創作領域。
▲ 知名默劇配樂代表作有《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

卡爾.戴維斯(Carl Davis)這位樂壇最具童心的創意音樂家,在一九四○、五○年代成長於紐約。早年的生活經驗,提供他涵融各式各樣音樂的眼界與胸襟。青年時期更藉由觀察伯恩斯坦的演出及思考伯恩斯坦的音樂,得到很多舞台表演及音樂藝術觀點的啟發。他後來的事業發展軌跡,從純粹的古典音樂領域走向更多元的藝術創作發展,卡爾.戴維斯不斷從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人士所定義的「音樂事業」,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專長與不可取代的獨特性。最後,他選擇了多元化發展,嘗試過劇場、廣播媒體、電影媒體、芭蕾等各種音樂型態的表演方式。長達半世紀的耕耘,卡爾.戴維斯譜寫了不少廣受全球愛樂者喜歡的作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創作是根據卓別林的默片所寫的電影配樂。

這回卡爾.戴維斯再度受邀訪台,為今年的萬聖節音樂會帶來他最鍾愛的卓別林默片音樂作品。同一場節目還包括票房口碑俱佳的經典電影音樂,相信會讓愛看電影的樂迷,留下最難忘的萬聖節音樂會經驗。這次越洋專訪這位興趣廣泛、事業多元化經營的樂壇老頑童,他侃侃而談,從他與默片配樂結下不解之緣,聊到他對音樂與影像結合的觀點,以及在電影配樂領域中的觀察與省思。一生創作不輟的卡爾.戴維斯,笑語間,透露許多他對音樂最真誠的看法。

Q:近年你的默片配樂作品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是不是談談你選擇默片而非更現代的有聲電影作為創作對象的想法?

A:為默片創作配樂完全是一個機緣,一九八○年代我得到一個機會為卓別林的默片創作音樂,結果大家都很喜歡,我也因此對默片產生極大的興趣。耕耘多年,結果證明我做了一個最佳選擇,因為在這個領域我可以充分表達我自己,甚至勝過我在歌劇創作上得到的成就感。

Q:在你根據卓別林的默片所創作的音樂中,我留意到你曾提及運用了“Ring cycle”的概念在《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Mutuals的創作設計上。是不是說說這個創作的概念與緣起?

A:這個音樂創作的概念,其實是從我對卓別林電影的深刻觀察得來的。我發現他的電影雖然題材不同,但是其中有互相關聯的想法,或者,可以說是核心主題。我這麼說,是因為我在處理音樂的時候,老是有特定的影像或場景出現在卓別林的電影中。譬如說,每一部電影都有一位年輕的女孩;而卓別林也老是漫無目的地在電影中遊蕩,到處「惹禍上身」,以娛樂觀眾。還有就是一些週而復始的動作,像是上上下下的電梯、轉個不停的旋轉門,這些好比是生命中一些避不掉的事情,或者象徵人必須去面對的問題。我感覺卓別林的電影,統合起來就像是一部個人傳記,故事裡面有許多卓別林個人生命經驗的投射。

Q:是不是因為這些被賦予意義的影像符號,譬如你剛說的「女孩」和「遊蕩」等等,所以你創作了固定的旋律對應這些視覺影像?

A:沒錯,這個概念也十分接近華格納所提出的「主導動機」的設計。實際運用上,我並不會套用這個手法到每一部作品,只有當音樂的結構龐大,或是根據影像的本質,有這個需求的時候才用,目的是去統合視覺與聽覺的素材。所以《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的配樂不應被視為對應於十二部電影的十二段音樂,它是「一部」作品。若要說我的創作中運用“Ring cycle”最典型的例子,我想,當屬《狗臉的歲月》The Dog’s Life。

Q:近年國際樂壇有許多年輕音樂家紛紛跨足電影配樂領域,什麼樣的特質是你希望這一代年輕音樂家在處理電影配樂時能夠具備的?

A: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讓音樂能夠輔助影像,像是音樂表現得能夠讓溫馨的場面更甜美、讓恐怖的場面更戰慄,或是讓詼諧的場面讓人真的捧腹大笑。換句話說,就是要使音樂幫助視覺影像去說故事。雖然創作者可以因為這個目的,而加一些東西到配樂裡面去,但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我所謂「正確的方法」是指必須理解從事電影配樂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其中的設計者不是只有一位,導演、配樂人、影像設計者等等全部都是共同合作的。而且,還必須明白每一部電影的特質是什麼。音樂弄錯了,就好像戲服穿錯了一樣嚴重。此外,因為音樂本身與廣大群眾的情感與意識形態聯結在一起,所以它對於解讀影像有相當的重要性。我想,這樣的認知是我認為音樂家處理電影配樂時應具備的特質。

Q:另外,我也注意到你選擇的題材常帶有赤子之心,分享一下你最喜歡的床邊故事是什麼?或者,這樣說,你會選哪一個故事唸給小朋友聽?

A:嗯,我不記得我小時候的故事啦,不過我最常唸給我兩個女兒聽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因為我為這個故事創作過各種不同的音樂版本,最早是舞台劇,然後是廣播劇,第三次是芭蕾舞劇。所以我的女兒們可以說是由《愛麗絲夢遊仙境》陪伴長大的。

Q:除了因為多次創作這個故事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使你對這個故事特別情有獨鍾?

A:《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語言的確很吸引人。我的意思是指它的寫作手法,它有迷人、慧黠的內涵與特質。雖然故事的文字織度,不會呈現在視覺影像的符號表達上,但是不同版本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仍然有很多不同的閱讀趣味。

Q:回到影像與音樂的話題,音樂與電影的互動關係在默片時代之後有了革命性的轉變,不同時代的電影大師也對電影配樂表達各種不同的看法,依您個人的觀點,音樂在電影中的角色應如何定位?

A: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從兩方面來講。針對默片做配樂,音樂必須要傳達所有的事情,因為電影沒有其他的聲音。也就是說,所有的聲音素材都必須在樂譜上,既要做出情緒,也要做出音效。同時要能幫助觀眾理解聽不到的劇中人物的對話,因為所有都是肢體語言做出的戲劇表現,而且由於時轉事移,早期的表演方式現代人也可能無法理解,現在為默片配樂要能考慮到所有這些問題。也正因為這些實際的問題,巨細靡遺寫下來的樂譜,就變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現代的電影充滿對話和各種音效,音樂在每一部電影中,被賦予的角色各有不同。如何創作現代的電影配樂,就端視音樂在每部電影中被定義為什麼樣的功能。

Q:你在個人網站上說「音樂在這個世界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未來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實踐你對音樂的熱情與貫徹你的音樂哲學?

A:我很高興你問這個問題,我想音樂的涵養必須從小開始,這是我一貫的主張。兒童時期學習音樂是一個很自然、很健康,同時影響深遠的時期。常常有成年人在音樂會後和我說,那是他們從小到大聽過的第一場音樂會,我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讓人們了解到音樂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極為重要的。我曾經為孩童寫舞台劇,未來也會這麼做。另外,我告訴妳什麼對孩子們最好,就是給他們查理.卓別林!他所有的作品都很好,若要我推薦其中一部電影作為起點,我認為《狗臉的歲月》會是最好的選擇,或者,《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也不錯!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81007/73/177wk.html?type=new&pg=1

16 October 2008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下)

出了 London Heathrow 以後我看到覺得最英國的東西

Thursday 25 September 2008

Cathay Pacific CX531
Taipei TPE - Hong Kong HKG (Seat 36K)
20.20 - 22.00

Cathay Pacific CX251
Hong Kong HKG - London Heathrow LHR (Seat 60D)
23.55 - 05.45 +1


台港航線的餐點

這次坐國泰真的是一個大災難,我遇到了我最怕的夢靨。不過那都是在上倫敦香港這班班機之後的事情...

在香港機場的時候,我和我朋友逛了一些正準備打烊的店,我是在 Kiehl's 面前猶豫不決,她是在 Disney store 裡面捏著枕頭在想到底要不要抱上飛機然後抱回英國,結果竟然是我們兩個都買了。

兩個敗家的瘋子。


候機

我朋友的戰利品

國泰有自己的一個奇怪的會員制度,Marco Polo。須要付會員費,不過你每年有飛到四個航段的話,就可以自動續會員一年。當這個會員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可以不用排隊,早早的登機,check-in的時候也不太需要排隊,有專門的櫃。

改倉後的 747,新式的座位

國泰的新座位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小電視的螢幕很大,椅距間的活動空間寬敞許多,比較令人不習慣的是,他們把椅背後面的雜誌袋,改到正下方。不過坐起來真的還蠻舒服的,有相當 ergonomics 的味道。


過夜包,還有不知道為什麼我蓋起來非常冷的毛毯

惡夢的開始

小電視的互動系統非常的高級,但是,卻是我這趟飛行最大的惡夢。其實嚴格說起來,這應該也不是AVOD的錯,AVOD 本來就很容易當機,當機只要開機就好了,但是我和空服員說了第五次以後,才幫我重開機,而這已經是我投訴的第三位空服員。

我先和第一位空服員說我 AVOD 壞了,結果我等了一兩個小時,還是沒有反應,我就再找她說一次,她用高頻率的聲音重複我的抱怨說 "still not working" 以後,就答應說她會看哪裡有問題。想不到讓我等了快一小時還是沒有任何動靜。

我就找了第二位空服員,想不到和前一位一樣,讓我等了一陣子以後,又讓我重新再投訴一次,但是仍然是兩次投訴都沒用。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當中,我很訝異整班飛機上的閱讀燈都是鎖住的,為了要幫大家調時差,大燈一定是關著的,但是我真的不敢相信,為什麼閱讀燈不能開。我AVOD根本就不能用也就算了,想不到我要拿書出來看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只能看隔壁的小電視...隔壁在看什麼我就只能看什麼....

後來我實在受不了,我跑到廚房找到了第三位空服員,用稍微重的語氣說,這已經是我講的第五次了,我回到座位時,我隔壁的外國人很雀躍的恭喜我說,他們終於幫你重開機了。

我從來沒有遇過那麼糟糕的服務。餐吃不飽這點也讓我非常的火大。


晚餐

雞肉伴鮮蔬沙律配義大利黑醋汁

豆卜節瓜炆魚柳配白飯

紐紋芝士蛋糕

茶及咖啡

早餐

時令蔬果

水果乳酪

芝士椒子奄列配煙肉、薯餅及忌廉鮮菌

牛角包配果醬及牛油

茶及咖啡


上面打的都是國泰上菜單出現的,雖然都是(繁)正體中文,不過你知道上面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嗎?我都得必須看英文才知道他在講什麼。


延伸閱讀: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上)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下)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上)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下)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上)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上)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中)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下)

12 October 2008

又老又新又綠 柏林 未來新都

《遠見》雜誌2008年10月號 撰文=楊瑪利、徐仁全

「只要看過德國柏林中央火車站那種壯觀與景象,再回頭看看美國賓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火車站,你會好奇,二次世界大戰,到底美國是戰敗國?還是德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對我來講,有兩、三個城市是每年都要去的,會得到最新的訊息跟知識,不然就會有點落伍,過去必到的城市是巴黎、東京,但這兩年,我也把柏林放進去。柏林最近精采得不得了,現在全世界最紅的城市就是柏林。你去它的中央火車站就會痛哭流涕,有很多重建的好建築,像是國會大廈、賓士大樓,還有以前被東德炸掉的那一大堆。而且不只是建築,城市要精采必須是整體的,除了建築,包括文化、表演節目、交通設施等各種軟體,也要到位……,」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說。過去多年來,常常有很多人覺得台北市不夠漂亮,缺乏城市美學,因此開玩笑說:「若是可以炸掉重來就好了。」但這句玩笑話,在柏林卻意外實現了。

炸光了,就全部重來

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是德國首都的柏林,曾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會。然而二戰期間幾乎被炸得體無完膚,不僅歷史文物、古蹟、教堂破壞一大半,3∕4的公寓住宅也全成瓦礫堆。1945年東西德分裂後,東柏林一帶的古蹟還持續遭到破壞。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並遷首都回柏林後,經過了50年,柏林才正式得到重建機會。

今年56歲、從小在西柏林長大、由柏林地區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卡爾.喬治.威爾曼(Karl-Georg Wellmann)坐在2002才完工的河岸邊新國會大廈內接受訪問。他說,「柏林人的心願就是重建柏林的地位。」

20年間不斷重建,市區成全歐最大工地

明年就要慶祝圍牆倒塌20年的柏林,經過近20年重建,果然很不一樣。台達電歐洲總經理張財星十年前第一次到柏林,還覺得舊舊髒髒的。今年重回柏林,看了嚇一跳,「幾乎快認不出來。」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在1987年東西柏林尚隔離之際就來過柏林,也看過圍牆邊境,對東西柏林兩邊軍事對峙的緊張氣氛留下深刻的印象。兩德統一後他有幾次到過柏林,每次去都覺得都市樣貌又改變了。今年8月底他參加柏林舉辦的消費電子展(IFA)時,感受到展覽一年比一年盛大,不禁敬佩地說,「柏林追的速度很快。」

事實上,除了中歐崛起的新都市,如波蘭首都華沙等,重建中的柏林,過去20年來一直都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預計未來10~20年內,這樣的狀況還會持續下去。擔任四年多柏林市政府都市計畫局長英格伯.瓊格.雷爾(Ingeborg Junge-Reyer)接受《遠見》訪問時說,「柏林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全世界有哪個城市被切成兩半,分裂那麼久的?」

這種絕無僅有的獨特經驗,讓柏林的重生本身就充滿戲劇性。

瓊格.雷爾表示,東西柏林整合初期十年,約花了80億歐元(約新台幣3760億元)重建公共建設、道路、地鐵、學校等硬體設施,好讓柏林能再度連成一個都市。

公共建設外,柏林的都市重建原則又是什麼?她揭示四大主軸:一是尊重歷史;二是迎向未來;三是擁抱綠色;四是永遠在變。換言之,就是要把柏林打造為又老、又新、又綠的未來新都。柏林很老,又不只是老。

花20年,慢慢從老紋理中養出新枝芽

首先來談談尊重歷史

如果曾經看過二戰期間被炸掉的柏林街景,比對今天的面貌,一定會很訝異,柏林人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舊建築,一一又蓋了回來。例如二戰時期被炸的面貌全非的老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附近著名的德國地標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或是波茨坦廣場(The Potsdamer Platz)等,都恢復了舊觀,也添加了新意。過去20年來整修舊建築的案例說不完,因為柏林本來就是個古城,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從1237年開始,布蘭登堡邊境伯爵阿伯特就在此定居。後來在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封為國王,普魯士王國就選定柏林為首都,已有771年的歷史。「和大陸上海北京、或是杜拜這些城市比起來,柏林不會那麼突兀,它是用老的紋理長出來的新東西,看得到最前端的東西,也有古老、歷史的東西,」姚仁喜這樣形容。

老皇宮、舊光榮,就這麼一磚一瓦地回來了

要把老柏林重新找回來的柏林人,似乎一點也不急,例如已經統一快20年了,此刻的柏林才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建計畫。那就是把二戰期間未受破壞、卻被東德共產黨拆掉的普魯士時代老皇宮(City Palace)原地重建。

9月初來到緊挨著市中心施普雷河(Spree River)邊,位於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上的普魯士老皇宮舊址,東德拆掉後改建的國會大廈已被拆得只剩幾棟水泥建築。只見兩、三部大型重型機具正在趕工,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柏林未來五年最受重視的一塊工地。「那會是未來都市的新核心、新地標,」許多柏林人談到這個重建案無不這樣說。

老皇宮預計在2010年動工、2013年完工、再花兩年裝修內部,預算6億7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14.9億元),將完全依照300年多前的外觀重建,把老普魯士的光榮歷史再找回來。

至於內部則將變成非常現代的用途,成立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未來將納入非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的藝術和人類學收藏,與鄰近博物館島上的幾棟博物館對話,目標是成為全人類藝術、文化和學術的交流平台,實現19世紀德國學者洪堡兄弟提倡的「藝術與學術自由居所」理想。

哈克薛傳統庭院新價值,成創意市集據點

不僅如此,柏林的傳統建築有一特色,就是庭院(德語:hofe)。台北駐德國辦事處經濟組組長邱一徹就觀察,柏林市的房子不是大堆頭的建築,而是由一個個四方型的房屋群組成,房屋群間以庭院來隔離。這樣的好處是既通風又採光,中庭還有遊憩之用,一舉數得。

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是哈克薛庭院(Hackescher Hofe)。走進這個庭院,就能體會柏林傳統的建築特色,像是劉佬佬進大觀園般的,過了一關還有一關,過了一門還有一門,在裡面彎彎曲曲找了許久,還不知道出口在哪裡。緊鄰哈克薛庭院的哈克薛市集(Hackescher Markt)成為柏林最重要文創市集。不少創作者進駐開店,販售作品,包括時裝、個性T恤、配件、日用品、擺飾等,應有盡有,柏林最酷、最炫的東西,都能在這裡發現。

柏林很新,又不只是新

地圖還有許多留白,上面只寫著「未來」

除了恢復許多老建築舊觀外,迎向未來、擁抱世界,也是柏林重建的另一條主軸。這正是新一面的柏林。「除了恢復老建築,我們也要蓋新與摩登的建築,已經蓋很多了,但是還會再繼續蓋下去,例如美國大使館、荷蘭大使館、英國大使館,都是現代新建築的案例 我本人就很喜歡,」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說。統一後的柏林,由於過去緊挨著圍牆兩邊與東柏林一帶有許多空地。這些空地上的新建築,大多會邀請世界建築大師來參與投標。近20年來已經留下許多知名建築。根據柏林市政府的統計,從1990年至今,包括政府及企業已投入約2500億歐元的建設經費,超過200棟的新建築完成,共增加700萬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

例如現在的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ation)、總理府(Federal Chancellery)、國會議員辦公廳(Paul-Lobe-Haus &Marie-Elisabeth-Luders-Haus)、新力廣場(SONY Center)等,每一棟都經過國際競標,均已舉世聞名。在柏林市區到處都有人販賣「1989年後百棟柏林最佳新建築導覽手冊」,並有專門的新建築導覽團,可見柏林新建築的魅力。在柏林從事室內設計的協作社(Coordination)公司創辦人狄爾曼.圖蒙(Tilman Thurmer)最清楚柏林房地產的發展,「你看總理府後面,還有好大一片空地,一直連接到中央火車站附近,潛力無窮,是其他歐洲城市如巴黎、倫敦沒有的優勢。」

猶太博物館、紀念碑,勇於正視時代錯誤

在柏林過去20年來的新建築中,猶太博物館(Judisches Museum)又被視為經典中的經典。該館代表德國人勇於面對600萬被屠殺的猶太人。整個博物館沒有四方型,全部是彎彎曲曲的三角型。戶外還有49根歪斜的大水泥柱,走在其中會感覺好像柱子快要壓到身上,象徵過去猶太人受迫害的史實。副館長席里.庫格曼(Cilly Kugelmann)就表示,這座建築物打破一般人對博物館的印象,營造出一種痛苦、扭曲、不和諧、不對稱的氛圍。反應在當時加上猶太人身上,就是這樣的壓力。館內最令人震撼的一處展示是以色列藝術家馬納舍.卡迪希曼(Menashe Kadishman)用三公分厚的鋼板製作了一萬個不同的、粗糙的、象徵性的、雙眼和嘴都是打洞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並允許訪客踏過。這個展覽稱為「落葉」(德語:Shalechet),走在這條鋪滿面孔的作品上,能強烈體會到當時猶太人哀鴻遍野的感受。除此之外,布蘭登堡門附近還有一整片的猶太紀念碑(Denkmal fu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像是墓碑的2000多個猶太塚,震撼視覺。

泰波霍夫 機場之母將孕育未來綠色都心

若說普魯士老皇宮是未來最受矚目的重建案,那麼建造於1923年、當時世界三大建築物之一、柏林市區內泰波霍夫(Tempelhof)機場,則是未來最受矚目的大型開發計畫。

這個機場除了龐大為人稱道外,最著名的是在1948至1949年間,前蘇聯對西柏林實施大封鎖時,美軍為首的盟軍實施物資空運,每兩分鐘空投一次的空中運輸任務就落在這個機場,讓當時200萬西柏林人熬過了難關。

走進這座被名建築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rster)稱為「機場之母」的泰波霍夫機場,就能感受威瑪共和後期,希特勒主導的厚重與雄偉建築風格。雖然候機棚不大,有兩條行李輸送帶,但停機坪大得就有那麼一點誇張,你能想像一公里長的圓弧停機坪是多大嗎?

不過,此機場在柏林新國際機場完工後,目前每天只有800人次旅客,每年虧損1500萬美元,讓政府決定於今年10月31日飛完最後一班飛機後,正式關閉機場。按照市政府的規劃,30萬平方公尺大的老建築仍會保留,因為這是柏林的歷史;至於偌大的200萬平方公尺的停機坪與跑道空地,將做為新市鎮開發,預計要讓一萬人居住。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表示,目前這個案子才剛剛要向全世界募集創意,不過原則是不想蓋高樓,一定要有公園、綠地,符合綠色生態,最好不用開車就能在裡面上班與生活等。舊與新的融合與交替,已讓「這個城市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博物館(meseum of architecture),」柏林歷史博物館館長漢斯.奧圖梅爾(Hans Ottomeyer)這樣形容。

柏林很綠,又不只是綠

再生能源實驗城,徹底落實普世價值

柏林重建,一方面要舊、一方面要新,但不管是舊與新,一個普世的新價值是通通要綠。不僅都市要有綠帶、建築要節能與環保,甚至極力發展的新產業,也把再生能源產業當作主軸。

其實,柏林本身就是個大公園,擁有1∕3面積的森林、公園、湖泊及河流。即使是大道小巷,隨處可見行道樹在兩旁,或是在分隔島上,綠化工作十分徹底。上個月,柏林市位在泰格爾(Tegel)區的自來水廠屋頂上裝置了2651片的太陽能光電板,成為柏林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把過去第一的中央車站月台上的玻璃棚太陽能光電板擠下第二名。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與能源危機衝擊,柏林有新的綠法,就是擁抱再生能源。

例如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在自家屋頂上裝上太陽能板。德國聯邦環保局政策與法規處長哈利.雷曼(Harry Lehmann)就在自家屋頂上裝了一套太陽能光電板,雖然只有小小的2.5千瓦(KW)的發電量,但他覺得很驕傲。

市區裡,潔能大眾交通工具正大行其道

腦筋動得快的商人,也早就將太陽能板應用在船上了。在施普雷河上經營一艘太陽能船的魯迪格.米高(Rudiger Michael)說,當初花了6萬歐元購買此船,雖然船小小的,但卻大受遊客青睞。

2004年馬英九以台北市長身分前往柏林參觀,就是搭他的太陽能船遊河。他回憶馬英九很帥、很高,坐船時很興奮,還不時向岸上的人揮手大呼:「這是太陽能船!」聽說馬英九已經當上總統,米高露出驚訝表情,懊惱當初沒有跟他合影留念。

不只是太陽能,柏林也是全德國最早實驗無污染排放的氫公車都市,早在2002年於柏林市區開始試辦,全柏林市目前共有14輛氫公車在運行。預計到2016年,全市將有50輛氫公車加入大眾運輸的工具。這些實驗都將是未來車商與其他城市的參考。就在上個月,賓士旗下的SMART汽車也加入電動的行列,共有100輛的電動SMART在柏林市區行駛,測試其效果。如效果良好,預計明年即會生產,供消費者選購。

自行車道規劃完善,真正做到騎車比開車快

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也能在柏林發現,且勢力龐大,那就是腳踏車。柏林地勢平坦,很合適騎腳踏車。根據柏林市政府統計,過去十年腳踏車人口增加了一倍,目前平均有40萬的腳踏車族,占12%的全市交通流量。相較於台北市,柏林的腳踏車族是幸福的。專用的腳踏車道,甚至開放公車專用道給腳踏車騎用,讓腳踏車族能愉悅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甚至比開車還快。沒有腳踏車,也可以透過手機向德國國鐵局(DB)租用腳踏車,就是「Call a bike」服務。手續很簡單方便,只要找到DB大字的紅白色腳踏車,打通電話報上車號,就可透過電話取得密碼開鎖,馬上可騎乘。費用很便宜,每分鐘只要8歐分(約台幣3.76元)。

舊產業回不來,那就發展未來性產業

不只都市規劃設計有綠色思惟,做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都市,柏林也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與創意產業。從柏林輻射出去兩小時車程內的太陽能產業,占全德國1∕3。文化創意產業也占柏林市產值的23%。「我們無法把東西德分裂時期從柏林搬出去的金融業、製造業再搬回來,因此柏林必須發展未來性的新產業,」柏林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威爾曼說。

週日清晨來到國會大廈頂樓的玻璃圓頂,往下眺望,老的建築、新的大樓、太陽能板的屋頂此起彼落,中間還穿插著大型工地。這正是不斷重建中的柏林景象。問每一個柏林人,柏林重建到底多久才能完成?「我們有一句話說,柏林一直在變化中,一直更新,永遠不會完成,」幾乎是多數人的回答,顯示柏林人已經習慣20年來的不斷變化。但無論怎麼變,又老、又新、又綠,一定是不變的主軸。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未來都市,都應該遵守的發展準則。

10 October 2008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回英國前一天晚上的大餐 - 燒烤+火鍋

其實回來英國已經很久了..這幾個禮拜也已經做了很多事情,認識了新同學,開始適應新學校的風氣和環境。

今年回來倫敦,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新挑戰。還好有我姊願意陪可憐的我坐車上去搭飛機,還有我的朋友和我非常剛好的一起搭飛機,所以才不會那麼無聊。不過還是遇到很多很雖的事情...

他在偷喵我照相

早上我姑姑來載我去她家,中午她會載我和我姊去做統聯,那麼早來是因為主要是幫我姐填簽證,還有我要去買DVD燒錄片。

這隻狗以前看到我就會叫,想不到我上了車以後,竟然不會對我叫。可是到了他們家以後,他好像突然又有警覺意識,又開始對我叫。很快的過了五分鐘後,他就放棄了,然後跑來我的腳邊,一直在我附近聞我的味道,真是有趣。

真好奇他明年再看到我,會不會對我叫。


我愛吃垃圾食物

在機場和朋友會合以後,就分道揚鑣去吃東西。我覺得第一航廈沒什麼好吃的,第一航廈的台灣食物真的是貴又難吃.....

我們去 BK 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我們打翻了一大杯可樂,弄的到處都是...我一直向他們道歉,因為我知道清理這個是很煩人的一件事情,和他們換被可樂弄濕的餐點,他們也不會有為難的表情,很爽快的幫我們換。真是感謝桃園第一航廈的 BK。

桃一有改善,不過還是很糟糕

30 September 2008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我一定會要兩包花生,因為我是餓死鬼


我一直覺得新航的東西還蠻好吃的,份量也很足。航空業不景氣以後,是有縮水,不過沒有到很明顯,只是沒有像以前那麼凱,哈根達斯出現的次數也沒有那麼頻繁。



菜單


第一餐,曼徹斯特到新加坡的午餐


lunch from manchester to sngapore


appetiser
Smoked salmon with potato salad

main courses
Pan fried chicken with lemongrass flavoured tomato sauce, seasonal vegetable and rice

cheese
Cheese and crackers

dessert
Fruit torte
(passionfruit mousse and jelly topping on a sponge cake)

from the bakery
Roll and butter

hot beverages
Coffeee - Tea

飛一半了,熄燈看電影中

差不多要到了

豐盛的早餐來了


breakfast from manchester to singapore

fruit
Fruit appetiser

light starter
Yoghurt

wholesome beginnings
Scrambled egg with Licolnshire pork sausage, tomato and hasg brown potatoes

from the baker
Assorted breakfast rolls
Butter - Fruit preserve

hot beverages
Coffee - Tea

新加坡今年一月啟用了新的第三航廈,有一部分新航航線的起降都搬到了第三航廈,比方像是飛往台北的。可能是為了機動調配,這次機票上沒有顯示抵達的航廈,所以一直到飛機降落前,新航小電視的飛航資訊才出現抵達的航廈。最後抵達的不是第三航廈,不過沒有我想像中的遠,轉車一下就到了。

第三航廈非常的漂亮,和前幾個航廈風格差不多,只是感覺更高級,玻璃的比例更高,不過採光配色的使用很溫暖,地毯用了一些很大膽的顏色,很棒。機場有免費的無線網路,只是要先用手機號碼註冊,有點麻煩。









新加坡台北以前有一陣子是固定使用 777-300 ,後來好像因為機隊調派的關係,所以會出現 777-200/200ER/300。不過, 裡面的配置和國際長途的不太一樣,沒有國際線的舒服好坐,裡面的東西也沒有更新,所以可以看到更新前是怎樣的。


紫色的枕頭


紫色的毛毯


飛航資訊


餐盤倒是新的,這是超級豐盛的早午餐


brunch from singapore to taipei

fruit
Fruit appetiser

wholesome beginnings
Singapore fried carrot cake
(A hearty traditional dish of fired savoury radish-rice pudding with prawns and pickled turnip)

dessert
Cherry crumble flan

from the bakery
Roll
Butter - fruit preserve

hot beverages
Coffee - Tea
Chinese tea

水果
開胃水果

健康美食
新加坡式炒蘿蔔糕
豐盛的傳統料理: 美味的蘿蔔糕炒蝦仁和菜脯 (我發誓菜單上面真的打菜脯兩個字)

甜點
櫻桃餡餅

烘焙美點
麵包
牛奶、鮮果醬

熱飲
咖啡 - 茶
中國茶

早餐的炒蘿蔔糕實在是太特別了!相當驚艷。每次坐新航都有吃太多太飽的感覺...台北新加坡航線上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飲料,那就是豆漿,而且無糖和有糖的都有,我每次上去一定都會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