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May 2009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下)

登機中

今天天氣不是很好,回台灣的這兩個禮拜天氣都還蠻糟糕的,虧我爸在我回去之前還一直說台灣有多熱有多熱,讓我期待很大。

新航台北-新加坡的航線,坐的時候通常都是沒裝滿的,除了在假期期間以外,有時候真的是空到怕人。我猜想這有幾個主要的原因,一個就是來自華航,長榮還有捷星航空低價的競爭,另外一個就是新航從台北飛新加坡的時間都相當尷尬,第一班到新加坡已經晚上六點,下一班到是晚上十一點,可見航班時間的設計是完全服務新加坡人,還有半夜要從新加坡轉機到歐洲的台灣旅客 (像是我)。

最後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相對於其他一天一班的來回,新航有一天兩班來回的班機,平均載量理所當然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其實還可以有七成滿的載量,算是表現相當的好 (民航局去年的統計)。



隔壁的日航767,仔細看的話在班號旁邊有 Unicef 的標誌


上飛機的第一餐還是相當具有台灣的特色,每次台灣上的這一餐和新加坡上的餐的感覺真的是截然不同。身為一位受過台灣教育良好的台灣人(台灣食物至上),理所當然的會覺得這一餐是最棒的...仔細看,弄得真的是相當的日式。


Lunch (oriental selection 中餐精選)

appetiser

Cold green tea noodle with soya flavoured dipping, wasabi, seaweed and spring onion
綠茶涼麵佐清淡醬油、芥末、海帶與青蔥

main course

Grilled teriyaki style chicken with soya glaced served seasonal vegetables and steamed rice
醬烤照燒雞肉,佐以季節時蔬和白飯

light bites

Chinese snack
中式小吃

desert

Yuzu citrus jelly
柚子檸檬果凍

from the bakery

Roll and butter
麵包與牛油

hot beverages

Chinese tea
中國茶


午餐



剛好坐在777巨大的發動機旁


晚上七點到新加坡,本來計畫和朋友的朋友見面出去吃飯的,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我手機的SIM卡放在台灣(據說一個月後被我媽在角落不小心看到),朋友的朋友因為工作所以遲到,我則是等很久沒等到以為對方有事,所以就返回航廈。

這也是我第一次出去看T3的入境大廳,那片植物牆真的令人相當驚艷,可惜我沒有照相。稍後回到T3以後,就找到了電腦插座坐下來用電腦耗時間,沒錢的學生逛免稅商品店都是種奢侈。

等到時間差不多以後,我就走到登機門等待登機。T3的設計有點不太一樣,不再是每個登機門自己一個安全檢查設施,這樣也好,T2一個登機門一個安檢的設計真的是耗時間,每次排隊等掃描進去登機門都很久,又耗人力。


等待登機


待會要執勤的 777-200,剛好班表顯示的是共掛的班號


舊的新航座椅,還會維持幾年還未知

這一趟航程會有兩餐: 晚餐和早餐。這兩餐大抵上還是維持新航餐點的品質,和幾年前相比沒什麼多大的改變,就是冰淇淋不見了而已。

以前我第一年做這條航線哈根達斯的盛況已經不復見...國泰經濟艙倒是有冰淇淋(不過空服員態度很糟糕),可是是在大家都在睡覺的時候發的,很詭異。


Dinner

appetiser

Salad of green bean , potato, and tomato in vinaigrette

main course

Stewed lamb with herb, vegetables and potatoes

cheese

Cheese and crackers

dessert

Chocolate delight

from the bakery

Roll and butter

hot beverages

Coffee - tea


晚餐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沒有點叉燒飯,點羊肉,可能覺得反正都要回英國,China Town有的是叉燒飯吧...

正值三月復活節,飛機上的電影比預期中的還要不精采,還是暑假班機的電影可看度比較高。整趟班機都還挺無聊的,機上娛樂系統的東西讓我提不太起精神想要看,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昏睡和發呆的時間居多。

不過這種無聊讓我拍了不少的飛航資訊。


剛好要開始飛越歐洲大陸


醒來剩三小時就要到了


Breakfast

fruit

Fruit appetiser

light starter

Yoghurt

wholesome beginnings

Stir fried vermicelli with vegetables, steamed pork dumplings

from the bakery

Asoorted breakfast rolls
Butter - Fruit preserve

hot beverages

Coffee - Tea

早餐


亮燈前的最後一張


呼,差不多要結束了有可能是我短期內再也不會搭乘的航線,不過其實也很難說啦。

早餐很不錯,份量夠足,還有附上超棒的辣椒醬配米粉,那個辣椒醬真的可以讓米粉從六十分變到一百分; 只是我從來都不知道燒賣的英文是 pork dumplings,我又學到新東西了。

已經有討論區開始追蹤新航 777 改倉的計畫,並且有許多人回報說前一批改倉後的 777 已經開始陸陸續續投入服務了。有人猜測台北會是這一批新的 777 投入的航點之一,不過這種消息沒有人敢掛保證,機隊調度實在很難預測。

這一批陪伴我讀書時光的舊內裝 777 會再飛多久沒有人知道,不過他們真的給我很多很棒的回憶。


---

延伸閱讀: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上)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上)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下)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上)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上)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中)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下)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下)

20 May 2009

謊報學歷的億萬富翁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馬修•加拉漢(Matthew Garrahan)

好萊塢(Hollywood)盛傳,當大衛•格芬(David Geffen)得到其在紐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人才仲介公司郵件室的第一份工作時,他曾謊稱自己擁有大學學位。

攔截學校證明信函

當時是1964年,有學位是其被雇傭的條件之一,於是,格芬就跟他的老闆說,他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簡稱UCLA)就讀。當一封來自該學校的信對他的說法提出質疑時,他在郵件室內截住了這封信,用蒸汽將其拆開,然後用一封假信掉了包。此舉十分大膽,如果他被抓住,他將會被解雇。不過,他後來的成就表明,即使威廉•莫里斯拒絕了他,也不會阻止他走向成功。

最近,這位66歲的億萬富翁被傳有意收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這將使他的事業範圍擴展至報業。在其事業生涯裏,他已經主宰了音樂界,製作了一系列百老匯歌舞劇,創建了夢工廠(Dreamworks SKG)——數十年來第一家真正獨立的電影製片廠——還收集了世界上最令人驚歎的一部分現代藝術品。

他的童年與現在億萬富翁的生活方式大相徑庭。格芬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父母分別來自波蘭和俄羅斯。母親巴蒂亞(Batya)擁有一家胸衣商店,而父親亞伯拉罕(Abraham)是服裝業的一名製版師。他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母親向他灌輸了工作觀念,並總喜歡引用諺語,例如:“如果什麼事看上去好的令人難以置信,那麼你最好別信。”格芬也喜歡說格言,他35年的老友兼合夥人傑佛瑞•卡岑貝格(Jeffrey Katzenberg)如是說。他們二人連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一起創建了夢工廠。“他受媽媽的影響極深,常常引用她的話,”卡岑貝格說道。

格芬勉強讀完了高中,在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嘗試念了一個學期,就投奔了好萊塢。19歲時,他成為哥倫比亞電視城的一名引座員,第一天上班,他就被派到《茱蒂•嘉蘭秀》(The Judy Garland Show)。他從電影城回到紐約,進入威廉•莫里斯,他的同齡人包括知名藝術經紀商拉裏•加高西安(Larry Gagosian),以及後來成為朋友的巴里•迪勒(Barry Diller),迪勒後來執掌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福克斯(Fox)。

學會“讀懂辦公室”

郵件室的工作非常艱苦,格芬後來回憶道,他還要添加液體肥皂,更換廁所手紙。但這家公司教給了他一些至關重要的經驗,例如如何建立人際關係並贏得信任。在大衛•蘭森(David Rensin) 2003年出版的有關這家公司的書《郵件室》(The Mailroom)中,格芬回憶自己學著如何去“讀懂辦公室……我在心中對每件事都做了筆記”。

卡岑貝格與格芬初次相遇時是迪勒的助手,他稱他的朋友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吸收大量資訊,並迅速保留那些重要資訊。但他取得成功並非靠墨守成規。“他的一個奇妙特點是,他並非那種A型性格——每天早早起床,日程排得滿滿的,”卡岑貝格說道。“這不是從他身上挖掘最大價值的方式,他也知道這一點。

到25歲左右時,通過出售擁有一半所有權的音樂出版公司,格芬已成為了一名百萬富翁。1970年,他創建了孕育出老鷹樂隊(The Eagles)和約尼•米切爾(Joni Mitchell)等藝人的Asylum Records唱片公司,進一步增強了影響力。70年代末對他要艱難一些:他被誤診為癌症,停止工作數年之久。但1980年他又東山再起,創建了Geffen Records唱片公司,開創了“槍與玫瑰”(Guns N'Roses)和“涅磐”(Nirvana)樂隊的事業。

Geffen Records唱片公司將格芬推入了超級富豪行列。該公司創建10年後,他將商標權出售給了盧•沃瑟曼(Lew Wasserman)旗下的MCA好萊塢唱片公司,當日本松下集團(Matsushita)收購MCA時,格芬所持股份為其最終賺得了7億美元的利潤。

公開同性戀

70年代,格芬與唱作人雪兒(Cher)保持了很長一段關係。但MCA出售2年後,他公開澄清自己是名同性戀。這令人寬慰,他的朋友、設計師喀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 1993年這樣對一名採訪者說。“男同性戀未必被視為世界上最精明的商人。他感到自己應公開這件事,這也是為自己好。”

然而,作為一名商人,很少有誰能與格芬相媲美。出售MCA給他帶來的所得,大大擴充了他從藝術、股票和房地產投資中獲得的財富。格芬的藝術收藏價值估計高達20億美元,其中包括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賈斯珀•鐘斯(Jasper Johns)和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3年前,他以1.4億美元的創紀錄高價,出售了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一幅作品。

他喜愛豪華地產,斥資4750萬美元在比佛利山購買了一幢傑克•華納(Jack Warner)建造的豪宅。後者是好萊塢的顯赫人物,也是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的聯合創始人。但格芬還成為了一名慷慨的慈善家,向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醫學院捐贈了2億美元,此外還為愛滋病相關研究捐贈了數百萬美元。在他創建夢工廠時,就承諾將從中所獲收益捐獻給慈善事業。

與克林頓鬧翻

多年的捐款,以及為民主黨候選人招待募款人,賦予了他相當的政治影響力。格芬曾為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的總統大選募集了數百萬美元,並兩次下榻白宮做客。但由於克林頓特赦了流亡的金融家馬克•裏奇(Marc Rich),二人從此鬧翻。去年的大選中,格芬轉而為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效忠。在《紐約時報》的一次採訪中,他對希拉蕊•克林頓(Hillary Clinton)進行了極具破壞性的打擊。“政界無人不撒謊,”他對採訪者說道,“但(克林頓夫婦)做得如此從容不迫,這令人不安。”

從政見上講,格芬是一名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但他的朋友中包括魯珀特•默多克。他練習瑜伽,極度忠誠,但也殘酷無情:他不怕挑戰他認為對自己或朋友不公的人。就在最近,他與收購了夢工廠的派拉蒙(Paramount)董事長布拉德•格雷(Brad Grey)就夢工廠從其影片所獲榮譽(或者說榮譽太少)發生了衝突。他還與邁克爾•奧維茨(Michael Ovitz)長期不和。奧維茨從前是頂級經紀人,曾短暫地擔任過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二把手。

鑒於報業的低迷現狀,格芬的自信和活力可能會吸引掌控《紐約時報》的奧克斯-蘇茲伯格(Ochs-Sulzberger)家族。格芬在《郵件室》一書中表示:“如果你希望成功,那麼你最好別太在乎其他人對你行為的看法。我野心勃勃。一些人會想:這個傢伙是誰?他沒念過大學。個子那麼矮,長相平平。他怎敢這樣?”

譯者/董琴、陳雲飛

19 May 2009

台灣歐吉桑信介仙傳承「民主香火」 (下)

【文/周茂春(作者為國立政大台史所博士班研究生)】

成千上萬想回家的民眾因重要道路皆被封鎖被迫走回服務處,途中也發生些警民小規模衝突,抵達服務處後,黨外人士繼續向在場民眾演講。此時情緒激昂的民眾因不滿回家出路仍然被封鎖而不停向警察抗議,終於爆發一場混戰,造成多人流血受傷。

黃信介與幹部們擔心衝突再擴大,將會讓眾多無辜群眾受傷,已決定設法將聚會解散,不久林義雄、康寧祥也趕過來,不斷向在場群眾拜託,懇求解散回家。然已部署妥當的憲警人員,卻向人群噴射催淚瓦斯,實施強制鎮壓行動。信介仙見狀大聲喝斥:「鎮暴部隊指揮官,黃信介在這裡,黃信介警告你,你不能這樣做!我們現在就要解散,你不能這樣做!鎮暴部隊指揮官,趕快停止你的行動,假如你要這樣做的化,你要負一切的責任。」但指揮官不為所動,繼續向人群挺進。為避免衝突擴大,黃信介緊急宣布人權大會結束,可惜群眾已不接受指揮,經過一個多小時混戰,在你踢我打之中,火把、磚塊、警棍、瓦斯彈等齊飛,鎮暴部隊以優良裝備,終於將這群烏合之眾驅散。

自古以來,當權者雖有權解釋歷史事件,但人民聽不聽是一回事,因「公道自在人心」。一夜混戰之後,高雄美麗島事件已傳遍全國,媒體開始全面圍剿,將這些被激怒的群眾稱之「暴民」,會場主要幹部皆「叛徒」,黃信介更是萬惡罪魁,叛國「首匪」。因此政府當局宣布將嚴懲不法之徒,以慰民心。13日後警總展開大逮捕行動,呂秀蓮、陳菊、林義雄、姚嘉文、張俊宏、林宏宣、施明德等50多人先進被緝捕到案,14日立法院召開秘密會議,無異議通過警總逮捕函:「立法委員黃信介於六十八年十二月十日假高雄市慶祝世界人權日名義,策動反政府暴力行為,涉嫌叛亂,請立法院准予依法逮捕偵查。」不久黃信介即在家被捕,自此「美麗島政團」頓時冰消瓦解,黨外人士大量被捕下獄,台灣民主運動面臨雷震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打擊。

展現政治智慧與靈活手腕

1988年1月13日,總統蔣經國突然病逝,依憲法規定副總統李登輝自然繼任為中華民國總統,但權力中心仍然掌控在國民黨中常委手中。爾後在中國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靠宋楚瑜之臨門一腳,李登輝終於登上國民黨主席寶座,擁有黨政大權。李登輝體認時代脈動,深知須從事體制內改革才能符合國家與人民需要,因此一步步著手推動台灣民主化運動,卻苦於黨內保守派之阻撓反撲。黃信介身逢其時,體認李登輝時代的來臨,因此想改變以前街頭運動路線,一方面以議會對抗為主軸,維持與國民黨談判溝通管道,兼以群眾運動施壓國民黨保守派,逼其退讓。他更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在88年到90年間多次領導議會與街頭抗爭活動,其中以1990年「野百合」學運風潮、政黨領袖高峰會談及國是會議的衝突談判,更展現信介仙之政治智慧與靈活手腕。

1990年2月,國民大會在中山樓召開,準備選舉中華民國第八任正副總統,參選者是國民黨主流派的李登輝搭配李元簇與非主流派的林洋港搭配蔣緯國。兩雄相爭,互不退讓,因此一些資深國代想藉此選舉良機,企圖修訂臨時條款,改為每年定期集會,行使創制複決權等方式以擴大職權。此私自擴大職權方式當然引發全民反彈,因此開議時就紛爭不斷,會中民進黨國大黨團藉主張主席團由增額國代擔任,進行議事抗爭,但遭警察強制架離並看管,同時為阻止民進黨未完成宣誓之國代行使職權,更調派上千鎮暴部隊封鎖中山樓。在此情況下,黃信介只好放手一搏,親自帶領群眾,以護送黨籍國代進入中山樓名義,進行大規模群眾抗議遊行。3月16日,更與黨籍國代十餘人,步行到總統府請願,要求面見李登輝總統,遞交「解散國代」抗議書,卻在總統府前遭受憲警強力驅逐。信介仙更被憲警以「抬豬仔」方式抬出總統府,經電視畫面轉播,群情激憤。執政當局為防民眾滋擾,在台北街頭布滿憲警,當時台北籠罩一片肅殺之氣。

針對國代之濫權自肥,加上信介仙被抬離總統府,輿論一片譁然,當日下午台大、政大、輔大、清大、台師大、東海等學校大學生開始聚集於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引發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野百合」學運,其訴求則與民進黨諸多政治改革主張相呼應,民間也熱烈響應資助這次學運。而黃信介則藉此可用民氣,對國民黨展開空前之文爭武鬥,終於迫使國民黨保守派讓步。3月21日李登輝於當選後立即接見學運代表,公開允諾召開國是會議,野百合學運也在22日凌晨告一段落,而幾個月來民心浮動不安、朝野僵持局面,終於峰迴路轉。

1990年4月2日李登輝以總統身分邀請民進黨主席黃信介在總統府晤談,開啟朝野黨魁第一次歷史性對談記錄。此次晤談更大力促進李登輝加速推動台灣民主化改革,而有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憲解釋:「認為民意代表定期改選,是為反應民意,貫徹民主憲政之途徑」,因此第一屆中央民代應於1992年終止行使職權,政府適時舉辦全國性中央民代選舉。由於信介仙之堅持與努力,台灣民主化得以加速進行。黃信介由被抬離總統府的「奧客」轉而成為李登輝在總統府內座前貴賓,更證明「球是圓的,有實力才能贏得對手尊敬」。

歷史演變雖不可預料,卻常發生歷史重演故事。陳水扁台北市長連任失敗,讓有心角逐總統大位的許信良趁機而起,想不到陳水扁卻想東山再起,更上層樓當總統,爭取代表民進黨參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在這兩雄相爭之下,德高望重的信介仙只好出面當公親,以免民進黨分裂。在三人兩次會面協調中,雙方並沒有依照黃信介的協調各讓一步,而陳水扁的強勢作風,更逼著許信良最後只好退黨參選,這件事讓信介仙終身引以為憾。調解不成,總統選戰開打,信介仙的身體狀況已差,但仍然出錢出力,在許多造勢場合,親自到場助選。或許是時也、運也、命也,前一次台北市長直選時,因國民黨黃、趙分裂讓陳水扁僥倖當選台北市長。想不到這次世紀大選歷史又重演,陳水扁再度趁國民黨連、宋分裂,當選第十屆中華民國總統。完成政黨輪替,信介仙推動台灣民主運動之宿願終於獲得實現。

淡淡的台灣歐吉桑

黃信介本名黃金龍,後改名黃信介,1928年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台北市大龍峒(今大同區)。其父黃火炎年幼時失孤致家道中衰,從小就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花生、油條小吃,並由汐止遷到熱鬧的大龍峒發展。點點滴滴存下些資金後,就轉開設「淡水產業」碾米廠,從事稻穀大盤買賣及外銷業務,生意非常興隆,稻米生產販賣為台灣早期重要產業,讓他賺到巨額財富。同時他將多餘的錢在大稻埕、關渡、中和等地大量購置土地,加上太太娘家亦為迪化街殷商,幾年後黃家由窮人子弟變成台北富裕人家。

當時台灣有錢人,大都與日本人攀附關係,並將其子弟送到日本留學。但黃家卻不同,黃信介公學校畢業後,12歲就到日本當印刷廠學徒,同時在日本上野中學進修,故雖出身富裕家庭,但並無紈絝子弟之氣。1946年中學畢業後返台進入台銀擔任印刷工人,1949年曾考上北京大學,因中國變色未及入學,同年進入台灣行政專科學校。這段成長過程,讓信介仙得以體會常民生活,更養成他對社會的關懷,而那股豪爽鄉土味則讓人覺得他就是隔壁的歐吉桑。交遊廣闊,不論販夫走卒或殷商富賈皆樂於交往,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草莽豪氣,更增添其領袖魅力,得將散沙般之台灣各路英雄好漢聚集在一起,體會出蔣渭水「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真意,在戒嚴時期集體對抗威權政府之封殺迫害。他身家富有,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故得以全心投入競選工作,並以自己之財力,大量捐輸於民主運動,不斷贊助缺乏經費的黨外人士,成為培植黨外新秀的民主運動園丁。

雖然有人批評他不是一個先知型的智識領袖,也不是一個叱咤風雲創造時勢的英雄,但自雷震組黨失敗後,信介仙就淡淡延續「民主香火」,利用選舉來製造「民主假期」,培養假期過後可以留在議場繼續奮鬥的議士。藉著這種「解牛」慢工夫,不流血的對根深柢固統治台灣50多年的國民黨進行「支解」重大工程,實現政黨輪替。就如張俊宏的評語:「他淡淡的來,淡淡的去,他如此的率真平凡,無智名,無勇功,……」在奸巧政客如牛毛的台灣,我們正需要如信介仙這樣淡淡的台灣歐吉桑。

延伸閱讀:

台灣歐吉桑信介仙傳承「民主香火」 (上)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6期】

文官改革 (3) 立院三讀 公務人員應嚴守行政中立

【中央社╱台北19日電】2009.05.19 06:03 pm

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通過「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公務人員應嚴守行政中立,不得介入黨政派系紛爭,若登記為公職候選人,應請假或休假,也不得公開為公職候選人站台或拜票。

三讀通過的條文規定,公務人員雖得加入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但不得兼任其職務,不得介入黨政派系紛爭,也不得兼任公職候選人競選辦事處職務。

條文規定,公務人員不得利用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使他人加入或不加入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或要求他人參加或不參加相關選舉活動。

條文也規定,公務人員不得於上班或勤務時間從事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活動,但依其業務性質,執行職務之必要行為,不在此限。

根據通過條文,公務人員不得利用職務上之權力或機會,為政黨、政治團體或擬參選人要求、期約或收受金錢、物品等利益捐助,也不得阻礙他人為特定政黨、擬參選人依法募款活動。

此外,公務人員也不得動用行政資源為特定政黨或公職候選人編印製、散發宣傳品,不得主持集會、發起遊行或領導連署活動,不得在大眾傳播媒體具名廣告,也不得公開為公職候選人站台、遊行或拜票。

條文規定,公務人員若登記為公職候選人,自候選人名單公告日起到投票日止,應依規定請事假或休假,長官不得拒絕。

長官若要求公務人員從事此法禁止行為,公務人員得檢具事證向該長官的上級長官報告,並由上級長官依法處理,未依法處理者,以失職論,公務人員並得向監察院檢舉。

此法適用人員包括公立學校校長及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各級行政機關具軍職身分人員及各級學校軍訓教官、公營事業機構人員、代表政府或公股出任私法人之董事及監察人。

朝野協商另作附帶決議,教育部研擬教育基本法修正草案時,應將教師中立條款納入。


延伸閱讀:

文官改革 (1) 一段談話

文官改革 (2) 公務人員中立

英國公務員的多樣性 -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18 May 2009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上)

SQ877

這次搭新航最訝異的應該是,連以往新航自己的地勤人員也不見了,都是華航的。看來最近報的新聞不是報假的,新航真的是在賠錢...

這次回去英國又搭到曼徹斯特的航線可以說是重溫大學時代的步伐,不過其實是用哩程在換機票的時候發現,回程到倫敦沒有理想的時間,所以退而求其次飛回曼徹斯特,大不了再坐火車南下...

當時是這樣想的,不過事實是,我到曼徹斯特的隔天,正逢鐵路大整修而停駛,所以我只能坐四五個小時的 coach 南下...啊,英國啊,讓我又愛又恨的國度,每次回英國都有不同的驚喜。


Taipei (T2) - Singapore SQ877
09 April 14.25 dep 1850 arr

Singapore (T3) - Manchester (T2) SQ328
09 April 23.55 dep 10 April 06.40 arr


華航 A330


A330特寫,兩家國籍航空公司愛不釋手的機型


今天值勤的 777-200


777-200 特寫


準備


地勤人員協助登機中


---

這是剛好這幾天的新聞,順便 post 出來; 看來金融危機吃掉不少一向作為新航賺錢主力的商務旅客。

航空需求下滑 新航去年Q4淨利大跌92%

2009/05/14 21:05:41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14日專電)新加坡航空公司(新航)在全球航空需求減弱衝擊下,截至今年3 月的去年第四季,淨利大幅下滑92%。

新航今天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的去年第四季,淨利為4200萬新元(約新台幣9億4500萬元),比前年同期大幅下滑92%;新航去年第四季營業額也減少19%,只有33億新元(約新台幣742.5億元)。

報告說,新航的對沖虧損達5.43億新元(約新台幣122.18億元),也抵消了燃油價格下滑省下的開支6.66億新元(約新台幣149.85億元)。

報告指出,新航去年全年淨利下滑48%,達10億5996萬餘新元(約新台幣238億4910萬元)。

展望未來,新航表示,從預定的機票狀況來看,飛行需求下滑的趨勢已經穩定下來;然而H1N1新型流感疫情充滿未知數,將影響航空業的復甦。

新航說,從短期來看,推出促銷價格和商務旅遊的減少,都對新航的營收產生壓力;另一方面,燃油價格雖然攀高,但和去年的高峰相較,價格已經掉了至少一半,將有助於減少公司的支出。

新航指出,高油價的對沖合約,將讓公司儲蓄抵消減少,但這些影響在未來的12個月將邁向尾聲。

---

延伸閱讀: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下)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上)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下)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上)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07 (上)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07 (中)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07 (下)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下)

16 May 2009

潛在的民族主義戰爭

兩岸開始交流了,但是雙方之間的歧異沒有可能短時間內輕輕放下。

如果要先了解雙方民族主義的衝突點,得先了解存在台灣存在的兩種民族主義。一種是國民黨從大陸帶來的民族主義,另一種則是倡導獨立台灣的人所倡導的民族主義。後者的論述沒有多大的改變,而前者則是有相當有趣的變化。從 1990 年代開始,國民黨就放棄自身大中國的民族情懷,開始正視現實,採取模糊的民族主義。有趣的是至今國外媒體報導國民黨政府仍然沿稱為 "Nationlist Government",這 Nationalist 的涵義的變化恐怕國外人永遠都搞不清。

國民黨下台以後,八年民進黨沒留下多少實質的貢獻,唯一的貢獻似乎是逼迫人民面對自己的身分和處境,台灣人民自身對於民族主義的看法變化更加的微妙。衷心信仰台灣可以獨立或是可以無條件和大陸統一的人都成了極少數,讓大家另眼相看的異類份子。

身分認同成了真正的,不能說的秘密: 沒有人想要成為下一個香港,也沒有人想要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大家脫離的困境,大家都假裝這是一件和自身無關的議題。

這點也反映在最近的兩岸交流上。國民黨似乎展現了比前一個政府更加彈性的談判手段,交出了一系列漂亮的成績單,但是這種成功的策略只是一場戲。雙方都容忍對方的鷹派在國內叫囂,在會談上容許對方講"血濃於水"和"互不否認"這種採底線的發言,反正大家最後都會假裝聽不到,笑一笑,握握手,拍拍照,然後簽上回去可以向對方群眾交差的東西就好。

雙方各懷什麼鬼胎會不曉得嗎? 共產黨打從心底認為簽的原則是根據一個中國的原則,而國民黨也是打從心底不是這樣想的,只是大家都有默契,不說出來就好。大家的火氣都縮在喉邊,等哪一天誰先噴出第一道火時,安靜多時的民族主義戰爭又會再起,而且只會更加的猛烈。

14 May 2009

馬英九接受時代雜誌訪問

文章裡面諸多的論述,台灣人應該都很熟悉。不過可以從外國媒體的問題當中,看看島外的人是如何看待最近海峽兩岸關係的變化。

總共有兩篇文章:

Taiwan's Ma Reflects on His First Year As President

Thursday, May. 14, 2009

In his first year in office, Taiwan President Ma Ying-jeou has kept his promise to ease tensions with the island's longstanding rival, China. Beijing and Taipei have signed several historic agreements opening up direct transport links, allowing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to visit Taiwan, and calling for financial cooperation. Taiwan also recently announced Chinese would be allowed to invest in Taiwan for the first time. On May 12, TIME's Jim Erickson, Michael Schuman and Natalie Tso sat down with Ma to talk with him about China, the economy, and Taiwan's future.

(繼續閱讀 | Full Text @ TIME)



Building Bridges to China

By Michael Schuman / Taipei Thursday, May. 14, 2009

Just about anywhere Taiwan President Ma Ying-jeou goes these days, he ends up talking about China. On a Saturday morning in early May, Ma, casually clad in a red polo shirt and blue jeans, is marketing Taiwan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to foreign diplomats at a restaurant perched on a forested hillside in the county of Hualien on the island's east coast. The government, he tells them, is upgrading bike trails in the area and hopes to get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us for a nearby gorge, which Ma compares to the Grand Canyon. The diplomats chat about the local hotels and scenic spots for a few moments, but then quickly shift the conversation to what is really on everyone's mind: Taiwan's rapidly warming relations with China.

(繼續閱讀 | Full Text @ TIME)


12 May 2009

台灣歐吉桑信介仙傳承「民主香火」 (上)

【文/周茂春(作者為國立政大台史所博士班研究生)】

錢真是怪物,同樣是新台幣,有人為了多A海角幾億,從一國之尊淪為土城旅店的住客。相反的,有人雖生下來就有錢,卻不願富上加富,為了民主自由,以自己的家產大方資助那些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在戒嚴時期,合力推動台灣的民主政治運動,獲得台灣孟嘗君的雅號,讓當今許多人回憶這位台灣歐吉桑的傳奇軼事。

到黨外沙漠地區開疆闢土

1949年隨著國民黨轉進來台之中央民意機關,依1954年大法官會議釋字31號解釋不必改選,而成為萬年民意機關。而為了甄補台人能進入中央民意機關,於1969年3月公布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並於同年12月在台灣舉行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當選的民意代表,與第一屆選出之民意代表一樣,成為中華民國的「終身」民代。時擔任台北市議員的黃信介,有感於市議員能發揮空間有限,加上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後,市長改為官派,因此當69年發布即將辦理立委增選的消息,他就積極準備參選。台北市選區應選4席,國民黨提名3人,黨外人士則有12人參選,戰況甚為激烈。黃信介打出「無黨無派」民意生力軍訴求,提出17項競選政見,以淺顯的文宣口語,在演講場合直接批評執政黨的不民主及腐化官僚,受到選民的認同。開票結果,黃信介終於脫穎而出高票當選,而當時其他選區黨外人士也僅郭國基一人當選,可惜隔年郭國基立委因病過世,黃信介成為經由台灣地區選民選出之黨外唯一「萬年」立委。

1979年美麗島事件,黃信介被控叛亂罪判刑14年並褫奪公權10年,喪失立委資格。1991年9月黃信介復職立委職務,但他卻在立法院以「請與我一同告別舊時代」為題發表辭職演說,呼籲資深立委、國代一同辭職。復職後只當了40分鐘的立委。同年底,萬年立委與國代全部退職,中央民代改由台灣之公民以投票方式產生。

台灣人一向精明取巧,流血流汗當先鋒的事不會參加,但一看到有甜頭時卻一窩風的準備「割稻子尾」。這德性在屢次公職選舉時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花蓮地區,由於民風及選民結構的特殊性,鮮有黨外人士願主動到這個地區參選開疆闢土。1992年12月台灣舉辦第二屆立委選舉(任期3年),自行辭去終身立委的信介仙,卻代表民進黨跑到國民黨鐵票區的花蓮參選立委。信介仙投入選戰後,就全力以赴,舉辦多場政見發表會,出乎預料之外,選情一向冷清的花蓮,竟然刮起信介仙旋風,自辦的政見發表會竟然場場爆滿,聽眾擠滿會場。因此,在19日開票時,競選總部評估應可居得票第二名而當選(應當選2人)。

隨著各投票所開票結果統計,黃信介的得票數是2萬6678票,排名第三位則是2萬6582票,信介仙將以些微領先當選。想不到當晚八點三十分,花蓮選委會把最後送達之開票數輸入電腦後,信介仙卻以62票之差而高票落選。更出乎意料的是,有人提供選務人員作票的信息,經證實後信介仙的牛脾氣發作,果斷的帶領上千支持者在花蓮地方法院鐵絲網外頑強靜坐抗爭。眼看抗議民眾越聚越多,執政的國民黨擔心場面失控,趕緊查封驗票。經過重新驗票後,竟然發現開出的票比領票數多出700多張(即將未領空白票加蓋印於特定人欄框內),黃信介即因他人灌水而被「做掉」,印證了坊間流傳選舉「作票」之傳聞。在信介仙強勢抗爭下,中選會也識趣不經法院選舉訴訟審判程序,直接改發布黃信介當選第二屆花蓮選區立委,平息一場因作票可能引發的風暴,開啟元帥東征凱旋而歸的紀錄。

美麗島事件民主折翼

1977年台灣第一次五項公職人員選舉,包括台北市議員、台灣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之改選,當時所有黨外精英幾乎皆投入這次選戰。時任立法委員的黃信介與康寧祥組成「黨外後援會連線」,奔走全島各地為黨外候選人站台助選,結果許多黨外人士順利當選,違紀脫黨競選的許信良也因「中壢事件」聲名大噪並順利當選桃園縣長。這次黨外人士間之互挺支援,讓信介仙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擔任公職的黨外人士組織起來,並找個場所讓這些人能隨時聚會討論時政,因此產生創辦雜誌社的念頭。接著1979年美國卡特總統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跟老朋友中華民國斷絕正式外交關係,此消息震憾人心,有些民眾因恐懼被中共併吞而移居國外,台灣出現移民潮仿如越南淪陷時的翻版。但黨外人士不但未移民他國,反而更激起對台灣政治改革的決心。

此時,黃信介自掏腰包拿出30萬元(約值北市一棟公寓)創辦《美麗島》雜誌,自任發行人,由許信良擔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同時聘請施明德為總經理負責行政業務。黃信介在發刊詞中提出:「今年是決定我們未來道路和命運的歷史關鍵時刻……,中美斷交宣告國民黨政府三十年來外交政策的全面破產,它使國民黨政府面臨統治台灣三十年來最大政治危機」;「玉山蒼蒼,碧海茫茫,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是我們生長的家鄉。我們深愛這片土地及啜飲其乳汁長大的子民,更關懷我們未來共同的命運。同時,我們相信,決定我們未來道路和命運,不再是任何政權和這政權所豢養之文人的權利,而是我們所有人民大眾的權利」;「美麗島雜誌的目標就是要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讓我們共同來深深挖掘我們自己的土地,期待一個豐收的明天──自由民主的花朵開遍美麗島。」這篇〈共同來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的發刊詞,正代表信介仙多年來投身政治之所見所思,更是對整個黨外發展路線之規劃與期許。

《美麗島》雜誌出刊後市面反應熱絡,每期都超過10萬本的銷售量。同時為擴大雜誌之發行量與服務範圍,陸續在島內各地設立服務處,也成為黨外人士聯絡聚會場所。但政府對《美麗島》雜誌卻採取敵視態度,編造各種理由加以查禁並沒收,派情治人員對雜誌社成員加以監視干擾。同時政府高層更縱容一些極右分子對雜誌社人員之挑釁攻擊。如1979年9月6日,經政府核准在中泰賓館舉辦之創刊慶祝酒會活動,以沈光秀、蕭玉井等反共義士為首的《疾風》雜誌社成員,竟然率眾包圍中泰賓館,對參加酒會人士加以鼓譟、辱罵甚至人身攻擊,高呼「打倒黑拳幫叛國頭子黃信介」,在場的警察竟然沒有予以制止。酒會結束後黃信介等人搭車離去時,這批人不但堵住出口,更向座車丟擲石塊,擊破車窗,致車上多人流血受傷。

同年10月25日,《美麗島》台中服務處成立大會,政府出動軍方卡車及拒馬、鐵絲網到場,經抗議交涉後始撤離。10月30日總社在高雄服務處舉辦「如何促進當前工會功能」勞工座談會,突有數位不明人士闖入會場搗亂。11月5日,高雄服務處更遭5名留平頭青年搗毀,29日黃信介住家及高雄服務處又遭人闖入搗毀,經報警處理後均無下文,導致信介仙要求治安單位限期破案,否則面臨這種「無政府」狀態,人民只好自組「義勇隊」,以保護人民身家安全。12月7日,屏東服務處更出現黑衣分子以斧頭襲擊及亮槍恐嚇事件。這種密集的騷擾與挑釁,令「黨外」人士悲憤難忍,傾向跟「這堆人」放手一搏。

1979年12月10日為世界人權日,時擔任國際人權組織台灣代表的施明德,計畫當天以「人權」為主題在高雄舉辦演講活動,但申請時被政府當局駁回。6日施明德、姚嘉文、呂秀蓮、張春男及張俊宏等人突破特務跟監,於永和密商,確定10日演講活動照常舉行,但以「彈性、間接、實力、集中、團結」等原則籌備進行。7日施明德及陳菊南下高雄服務處召開籌備會議,會中決定當天人員先在服務處集結,參加者持火把與標語,然後再以街頭散步方式至演講紀念會場。9日晚上朝野代表更為此事在台北美國在台協會政治參事班立德(Mark Pratt)家中協商,雙方溝通代表有陶百川、關中、梁肅戎及姚嘉文、康寧祥等人,會中姚嘉文再三表示當晚活動不會出差錯。

籌備期間,朝野多方互動信息顯示,人權紀念大會已箭在弦上不得不舉行,但當局取締行動也勢所難免,一場衝突即將發生。呂秀蓮為緩和對立情緒,向黃信介提議改在室內舉行集會演講,但不為其他核心成員接受。警總汪敬熙總司令在活動前也兩度會見黃信介,要求取消活動,但為信介仙所婉拒,而為冷卻激情,信介仙考慮當日不南下參加活動。可是12月9日下午卻突發高雄服務處兩名人員出外宣傳時,卻遭鼓山分局警察逮捕,毆打成傷,到10日清晨才同意放人的「鼓山事件」,一舉將民眾的情緒激化到最高點,各地黨外人士亦陸續到高雄聲援。這時信介仙已知晚上活動是「覆水難收」,但在這緊要關頭,絕不能為了自己安危而置身事外。因此,本來不想參加的他就果斷決定,南下參加這場人權紀念大會。

10日上午,警總展開部署,出動大批人員在市區駐防,監控一切活動,政大黃越欽教授雖銜命南下居間協調,亦無成效。下午六點黃信介搭火車抵達高雄後,警總南區司令常持琇立刻與他在車站貴賓室會商,雙方初步共識是:「警總希望在扶輪公園演講,不同意遊行,信介仙則請警總確保有地方演講以便趕赴現場溝通。」但會商後情勢卻發生突變,當黃信介抵達服務處時,遊行隊伍已出發,警總同意的演講會場扶輪公園去路竟然遭受封鎖,雙方互信基礎喪失,黨外人士決定繼續遊行,警總則決定鎮壓,火山瞬間即將爆發。

當遊行隊伍行經大圓環,經勸說後席地而坐,熄滅火把。信介仙登台演講:「黨外為什麼要紀念世界人權日?」警總加緊調派人力將圓環四周封鎖,雙方緊張對峙,信介仙偕姚嘉文進入鄰近鎮暴指揮所談判,結果不了了之。鎮暴部隊開始縮小包圍圈,施放催淚瓦斯,引起群眾騷動,混亂中人群轉向中正四路突圍,警民發生第一波衝突,而原在封鎖線外的旁觀民眾也被激化頓時與群眾混成一片,人群越聚越多,聲聲口號徹響夜空。

延伸閱讀:

台灣歐吉桑信介仙傳承「民主香火」 (下)

【歷史月刊 2009/05/11】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56期】

8 May 2009

白宮第一狗

【聯合報╱王岫】 2009.05.08 03:42 am

到了白宮,原本沒養寵物的家庭,也都會領養一隻寵物。君不見,除了散居各地的歷屆卸任總統紀念圖書館和位於俄亥俄州坎頓市有一個「國家第一夫人圖書館」外,維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也有個「總統寵物博物館」……

總統寵物博物館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歐巴馬談到:「如果能入主白宮,將為女兒們養一隻狗。」

奇怪吧!怎麼競選時也會談到狗?原來白宮第一家庭的成員,通常還會包括他們的寵物。到了白宮,原本沒養寵物的家庭,都會領養一隻寵物的。

君不見,除了散居各地的歷屆卸任總統紀念圖書館和位於俄亥俄州坎頓市有一個「國家第一夫人圖書館」(National First Ladies Library)外,維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也有個「總統寵物博物館」(Presidential Pet Museum),保存各任總統寵物的人工製品及各項相關資料呢!

第一家庭上任後,也不用太煩惱,很多人都會搶著推薦或贈送動物給他們選擇。白宮的寵物,有貓、狗、馬、牛等等,最多的還是狗,其次是貓,這跟一般家庭倒沒啥差別。第一家庭的寵物,與其他家庭不同的,是牠們經常會上媒體。我們國內陳水扁總統養過的「勇哥」,以及現任總統馬英九養的「馬小九」當然也上過媒體,但比起白宮寵物引起世界各媒體關注的情況,還是差了一大截呢!

果然,四月中旬,白宮正式發布歐巴馬總統將養的寵物,是一隻名叫「波」(Bo)的葡萄牙水獵犬(Portuguese water dog),這隻才六個月大的小狗,立即躍上全球媒體版面或畫面,連國內記者也千打聽、萬打聽的,找出目前台灣也有一位台大教授養了一隻同種的狗而前去採訪報導。

美國的「學校圖書館協會」,也不會放棄這個宣傳兼教育的機會,他們馬上呼籲教師和圖書館員趁「波」在報紙、電視露臉的機會,教導小學生認識葡萄牙水獵犬這種狗兒的品種、特性等,並延伸閱讀幾本有關白宮寵物的書,真是「摸蛤兼洗褲」。

不過,由他們一口氣就能推薦不少書籍,我們倒知道白宮養寵物真的是形成牢不可破的一種慣例了,美國人也習慣了有第一家庭、第一夫人、第一寵物這些名詞了。

這些書中,有許多是第一夫人或第一女兒寫的,如第三十三任總統杜魯門的女兒──去年一月才以八十五歲高齡過世的瑪格莉特,是知名的小說作家和傳記作家,在1969年便寫了一本《白宮寵物》(White House Pets);老布希總統夫人芭芭拉,也為她的寵物──英國史賓格獵犬米莉(Millie)口述出版了一本回憶錄《米莉之書》(Millie's Books:As Dictated to Barbara Bush, 1992);現任國務卿的前第一夫人希拉蕊,也在她寫的《親愛的襪子,親愛的巴弟》(Dear Socks,Dear Buddy, 1998),與讀者分享她的寵物貓襪子和寵物狗巴弟的生活狀況。

「柯林頓的狗」差點引起國際訴訟

另外,「白宮歷史學會」(White House Historical Association)出版一本《白宮寵物彩色書」(Pets at White House Coloring Book),童書作家戴維絲也出了一本趣味的繪本《最古怪的白宮寵物》(Wackiest White House Pets),更能吸引學童閱讀。

白宮寵物以狗最多,這當然是狗比較熱情,活動力強又容易親近人們的關係。不過,牠們雖然常上媒體,卻少惹起什麼重大事端;但柯林頓時代的白宮寵物,倒差點引起國際訴訟呢。因為有一個名叫巴弟的約旦男子,要控告柯林頓,請求美金四百萬的精神賠償;因為柯林頓在白宮養的狗,也取名巴弟,讓他被其村民取笑是「柯林頓的狗」。

歷任總統所養的狗,以羅斯福總統任內那隻名叫「法拉」(Fala)的蘇格蘭小獵犬,最受禮遇和全國民眾喜愛,牠不僅曾幫羅斯福總統贏得連任,也是唯一死後能葬在老總統墓園旁邊,並在紀念園區有雕像與老主人為伴的白宮寵物,真是備受尊寵。

法拉生於1940年4月7日 ,活到1952年4月5日,比羅斯福總統還晚七年病逝。牠在六個月大時,就由民眾透過羅斯福的遠房親戚兼好友蘇克莉,送給總統當作早到的耶誕禮物。

蘇克莉是在白宮負責照料罹患小兒麻痺的羅斯福總統身邊事務的人員之一,她也訓練這隻小狗學會聽話、會站、會翻滾、跳躍等小把戲,法拉又乖巧黏人,因此不僅贏得總統的歡心,白宮所有工作人員也都非常喜愛牠,碰到牠就偷偷餵牠吃東西,害得法拉到白宮幾個月就常鬧腸胃病。後來羅斯福下令,除非總統允許,任何人不得給法拉食物,連麵包屑都不行。法拉因此有正常的飲食,以後就都很健康了。

法拉總是跟著總統趴趴走,猶如貼身保鑣;牠搭過一般人根本無法上去的總統專機(俗稱空軍一號),也搭過羅斯福的專用火車麥哲倫號;羅斯福去到哪裡,鎂光燈聚集下,總有法拉的小身影,比第一夫人幾乎還讓民眾印象深刻!當時米高梅電影公司還以法拉為主角,拍了一部牠在白宮典型一天生活的紀錄片呢!

二戰期間,國家財政告急,白宮以法拉名義,每天捐款美金一元做為支援前線作戰費用,並授予牠榮譽大兵的名稱;這舉動引發許多大後方的民眾效法,也鼓舞了前線軍人的士氣。美軍在歐州戰場的亞登戰役(俗稱「突出部之戰」──Battle of the Bulge,即著名電影《坦克大決戰》中所述的背景)時,苦於德軍不斷易裝滲入美軍坦克部隊,美軍就以「法拉」做為通關密語,來破解德軍的滲透,可見法拉在當時美軍心中的地位。

羅斯福著名的〈法拉演講〉

法拉對主人的協助,更在那有名的〈法拉演講〉(Fala Speech)。原來1944年九月,羅斯福總統競選連任,其共和黨對手當然不斷攻擊他,連家庭成員和法拉也都是口水噴及的對象。

9月23日,羅斯福在華府參加全國性的卡車司機工會的會議中,對著收音機,發表了講話。他在演講中,斥責共和黨人的謊言和人身攻擊,連他的小狗也不放過,他說:「他們攻擊了我妻子、兒子,現在又把矛頭指向法拉。好吧!我可以不在乎,我的家人也可以不在乎,但共和黨人造謠說我把法拉遺忘在阿留申群島,然後花了納稅人兩百萬、八百萬,甚至於兩千萬美元,派一艘驅逐艦去尋找牠。對這共和黨那群政客小說家編出的故事,我那出身蘇格蘭,有高貴心靈的法拉,不禁感到無比憤怒……雖然我習慣了對我的惡意中傷,但對於誹謗我的狗,我認為我有權代表牠表示憤怒和反對……」

羅斯福以半憤怒半幽默的方式,透過法拉表示對方的不擇手段攻擊無辜,不僅贏得民眾笑聲和喝采,也一舉打垮對方的士氣;這就是著名的〈法拉演講〉。

羅斯福總統在1945年四月因腦溢血病逝,法拉也在身邊。

牠後來一度給羅斯福夫人愛蓮諾扶養,但愛蓮諾在其報紙專欄「我的日子」(My day)裡提到:「法拉還是懷念牠的老主人,即使搬回老家,也經常維持著像在白宮時,爬臥在靠近餐廳的門口,以便能盯著前後兩邊的出口,注意著主人突然會往哪邊出去,牠就能馬上跟去似的……牠雖然接受了我,但牠的心,似乎還是希望老主人能回來呢!」

因此,法拉死後,就埋在羅斯福的墓園旁邊,而位在華府的羅斯福紀念園區,那座羅斯福披著斗篷坐著的雕像旁,也雕有一隻小狗,那就是法拉,牠在此永遠陪伴著牠的白宮老主人。

牠可算是白宮第一狗中的第一狗了!

【2009/05/08 聯合報】@ http://udn.com/

歐洲的新共主...法國?


高人一等的法國?

這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封面還蠻有趣的,正確的反應了現在在歐洲國家哪個國家講話最大聲,而哪個國家躲起來都來不及了。

曾幾何時,大家爭相抄襲和學習日本和德國的成功秘訣,那是個每個國家都期待製造業能夠昇華的年代。沒多久,當大家發現日本和德國經濟停滯不前時,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英國美國的高成長,低失業率,源源不絕的創新,還有令人眼紅的股市。

可是這一切都在金融危機以後改寫。

下一個整頓全球是哪種制度? 法國的混合,帶有高度社會主義色彩的經濟管理方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讓大家注意到的不是別人,而是法國的總統 Sarzkozy。

這位法國總統最近只要逮到機會,就會大力抨擊和諷刺英國美國所造成的危機,並且開始銷售法國的模型和秘訣,大家都注意到法國的講話變大聲了。諷刺的是,講這個話的人是當初選舉候選人中,理念最靠近英國美國資本主義的人。

在海峽的另外一邊,英國對於法國急於想要展現似乎冷眼相對。事實也是如此,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傷害的比較小並不代表本身的經濟管理模式沒有問題,法國的老問題不會蒸發,只是在這次危機當中沒有暴露出來。大家似乎忘了在不久之前, 2005-2007 的時候,新聞上傳來法國各地暴動鮮明的畫面,那幾場暴動背後所隱藏的複雜的結,並沒有解開,只是被擱置了。

拉回台灣,幾年以前,我們還在慶幸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我們逃過了一劫。逃的了一時,逃不了永遠,台灣過於單一的,高度仰賴出口的製造業經濟在這次風暴中重重的跌了一跤。說不可預期是多不負責任的話,可是政治人物就是可以這樣說,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就是靠這些創造出了台灣的奇蹟。

神話可以一直傳流,但是故事不可能永遠定格的。法國是如此,台灣亦如此。

延伸閱讀 (The Economist May/2009):
Vive la différence! - The French Model
A new pecking order
Germany's economy: The export model sputters

6 May 2009

經典新讀》子路之死

【聯合報╱楊照】 2009.05.07 05:01 am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樂,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關;他的生命,和弟子連結在一起……

子路「結纓而死」

子路的死亡是很戲劇性的。這件事被記載於《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他有個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不肯,怕得罪國君,蒯聵竟然直接挾持了他。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衛國的朝廷裡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眼看狀況不對,就逃離了衛,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回衛國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並且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宣稱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是怕了,但是他採取的方式,不是釋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這兩人也因為這件事留名歷史。

《左傳》用「以戈擊之」記錄這個武打場面,子路顯然不敵。《左傳》記載,子路的帽纓斷了,於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後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這畫面很重要,可以連結到前面的歷史,因為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聵起衝突。

蒯聵之前出亡,是因為他父親衛靈公有個寵妾名叫「南子」,一個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發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國上下都知道,只有衛靈公或是被蒙在鼓裡,或是不在乎。蒯聵想替爸爸報戴綠帽的仇,想殺了南子,行動卻失敗了,只能出亡。

南子在《論語》也出現過,「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為什麼發生這件事?孔子當時來到衛靈公的朝廷,因為名氣太大,朝廷翻雲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見他。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興,很明白地和老師說:你不是說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見大美女幹嘛?如果孔子不是因為女色誘惑而去見南子的話,就表示南子左右衛國的朝政,所以孔子要透過她謀得權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明白地讓老師知道「我不爽」。孔子只好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真的這樣,實在會遭天打雷劈。孔子的說法是,我既然是衛國的客人,這國家的女主人堅持見我,我沒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見她,中間有著帷幕,談了兩句我就退出了;你雖然討厭南子,但是這樣的見面過程中,沒有不合禮的地方吧。

漂亮得不得了的志願

在〈先進篇第十一〉裡頭,最重要的是曾點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漂亮得不得了的志願,更重要的,漂亮得不得了的語言。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但別忘了,這裡還有三個人,孔子一問完話,子路就馬上回答了,他的志氣很大很清楚。他說,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戰爭戰亂饑荒,如果有國君信任我,不需三年時間,我就可以讓他的人民知道什麼是勇氣,不用怕大國,不用怕困阨,而且最重要的是「且知方也」,要有勇有謀,不是亂搞的。他說完,接了四個很有意思的字:「夫子哂之」,孔子笑他又來這套。

另外有一段在〈公冶長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經常感慨,道不行就算了,不用繼續留在這地方,寧可漂流海上;若有這麼一天,大概只有一個人會跟我,就是子路。這段紀錄到了後面十分鮮活,子路「聞之喜」,有人和他說,老師不要玩了,想離開,應該只有你會跟。聞之喜,不是驕傲夫子最看重他,而是高興孔子最明白他,他是個絕對會對孔子不離不棄的人呀!如果要弟子自由去發展,有個人卻一定打死不會走,那個人就是子路。但孔子還是要虧一下他,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他說,你真的比我還勇敢,但你別急你別慌,別真的去紮木筏要跟我走,我只是打個比方罷了。如此簡短的對話就能看出子路有多性急,也可以知道孔子有特別的幽默感。

孔子失禮痛哭

回到《左傳.哀公十五年》。這時子路幾歲?子路只小孔子九歲。那年孔子七十二歲,子路也是個六十幾歲的老者了,卻到老還那麼衝動。《左傳》後面補了一小段孔子聞衛亂的反應。他看子羔回來了,臉色都發白,因為深知子羔不是貪生怕死的人,若他都回來了,表示衛國的情勢真的很糟。「柴也其來,由也死矣。」子路就真的死了。

《禮記.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於中庭,《禮記》為何要提及這段?因為孔子失禮,而且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是失禮的,他在大庭廣眾下這樣哭泣,是真悲傷。一個一輩子相信禮並且內化禮的人,卻到七十二歲還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悲傷。

陸續有人來弔喪子路,「夫子拜之」,這是多麼失禮呀!說句不客氣的話,這跟我們現在在殯儀館看見長輩為晚輩答禮一樣。但也是這麼寥寥幾句,寫出了孔子的真性情。孔子怎麼會是一個無聊方正的人呢?孔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正做出違背一輩子理想的事情?但孔子和子路的關係早已超越「禮」在他心中所承載的。他的「不逾矩」,還是有限度的,遇到最悲慟的事,他也無法再守禮了,他非得如此失禮,才能表現對子路之死的衝擊。「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情緒發洩完,他才有辦法問詳細的情況。孔子大失禮痛哭之後,才有辦法回神見傳消息的人,問子路死時的來龍去脈。子路「醢之矣」,被切成肉醬,多慘呀,孔子之後再也不吃肉醬了。子路六十三歲,只因為一件不關他的事而死。為什麼這兩個人要殺他?他都是個六十三歲的老人了,如果換成一個年輕氣盛的人選擇這樣做,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從這件事以及其他最清楚最可信的傳記資料來看,我們能夠知道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樂,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關;他的生命,和弟子連結在一起。

(本文選自即將於聯經出版的《論語.中英文對照本》別冊:楊照著〈重新認識孔子〉。)

【2009/05/07 聯合報】@ http://udn.com/

4 May 2009

音樂傳記片的真與偽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9.05.03 04:15 am

近數十年來,音樂傳記片層出不窮,部部多獲獎連連且成為話題,今天且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看莫札特隨小步舞曲起舞,瞧舒曼如何創造「兒時情景」……欣賞音樂之美時,人們總忍不住想像創造者的偉大身影,音樂傳記片,正好滿足這種渴望。然而,從1984年描述莫札特的「阿瑪迪斯」到今年談論舒曼、舒曼之妻克拉拉與布拉姆斯情仇的「琴戀克拉拉」,傳記片究竟真偽如何?

阿瑪迪斯 丟驚爆彈


1980年代,靈感源於普希金虛構劇本的「阿瑪迪斯」,在影迷、樂迷間丟下驚爆彈。一般對莫札特及其音樂的印象,多是「天才神童」與「天籟之音」,該片卻將莫札特呈現得好色、輕浮且粗話連連,顛覆了人們心目中「天使+天才」的完美形象。

「阿瑪迪斯」最惹爭議的並非這點。從莫札特書信,確可證實他連珠砲罵髒話的功力,天使與浪子性格並非絕對相悖;學界更在意的,乃是片中所謂害死莫札特的宮廷作曲家薩里耶,「實在太被醜化」。因為有史料顯示,他倆其實相互敬重,薩里耶甚至教過莫札特之子。

音樂學者劉岠渭認為,薩里耶被描述成因妒生恨的壞老頭,乃是要對比出莫札特天才形象的電影效果;樂評焦元溥則指出,薩里耶位高權重,連貝多芬都求教於他多年,片中的瑜亮情結,應僅是以薩里耶為代表,來喚起凡夫俗子觀眾的人性情緒:「想想,等了一輩子上帝給靈感,光芒最後卻照在某個無名小子身上!」

無情荒地有情天 私事成謎

講述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與姊姊希拉蕊故事的「無情荒地有情天」,也爭議連連。在為杜普蕾作傳的美國作家筆下,這位天才慘遭家人背叛及夫婿巴倫波英外遇折磨;但在希拉蕊與弟弟在杜普蕾死後10年合寫的家庭秘辛中,卻指杜普蕾不但狂躁反覆,還曾逼使希拉蕊讓出丈夫。這些都成為電影基礎。

電影甫上映,立即引發抨擊。身為杜普蕾好友的大提琴巨擘羅斯托波維奇及大提琴家朱利安‧洛伊‧韋伯,都投書報刊抗議,希拉蕊的女兒也指該片「徹頭徹尾誤解」,被千夫所指的巴倫波英更慨嘆:「他們不能等我死了再說嗎?」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希拉蕊堅持自己正確,甚至搬出了已逝的杜普蕾辯護:「人們只想看自己能接受的杜普蕾……但我知道杜普蕾希望我說出完整的故事,她絕對會愛這部片。」家人私事,仍舊成謎。

鋼琴師 亂帳難清


類似的家庭恩怨,也發生在講述大衛‧赫夫考的電影「鋼琴師」風波。

片中,赫夫考被嚴父逼入絕境,終在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時精神崩潰;但赫夫考姊姊瑪格麗特後來出書,形容父親乃是慈愛「聖人」,絕非片中的專制暴君,不讓少年赫夫考出國,也是考量到兒子還不夠獨立的「合理判斷」。

此書一出,自然槓上為赫夫考作傳的第二任妻子吉莉安及導演希克。希克稱該片大量參考赫夫考及其家庭友人的看法,並指連赫夫考妹妹都認為姊姊是透過長大後的「玫瑰色眼鏡」來看父親;瑪格麗特則指赫夫考和父親間的信件可證明事實,偏偏信件出版權又扣在吉莉安手上……家族亂帳,終難澄清。

講述義大利爵士鋼琴家盧卡‧佛洛瑞的「寂寞鋼琴師」,雖不像前述片子掀起風暴,也引發微詞。由義大利首席小生飾演的盧卡,髮色金棕,憂鬱帥氣,讓不少女觀眾心痛心醉,等看到現實中黑髮、鄉村味濃的盧卡,不免夢碎。

琴戀克拉拉 疑雲重重


最近的爭議大片則是「琴戀克拉拉」。該片光是三位古典名人的三角戀公案,就備受期待。女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是布拉姆斯家族的後代,攝影師據稱也是克拉拉家族的後代,更平添不少話題。

然而電影一演,音樂圈立即「疑雲重重」:有人覺得,演舒曼和布拉姆斯的演員該對調,因為前者顯得陰沈怪異,後者魅力迷人;劉岠渭、焦元溥則指出,布拉姆斯其實老成沉穩,20歲作的曲便呈現與年齡不符的成熟,不大可能出現片中在樓梯欄杆上翻跳、從浴室蹦出來半裸向克拉拉求愛的場景。

史料也證實片中布拉姆斯形象太誇張。在高談文化出版的「如果,不是舒曼」一書,記載著布拉姆斯寫信給小提琴家姚阿幸,哀嘆他對師母克拉拉的苦戀:「我得經常克制自己將手輕輕放在她的臂膀上……」壓抑情懷,迥異於片中的熱情魯莽。

電影效果 難免失真

片中出現舒曼因身心狀況漸壞,最後由克拉拉在身前帶領/代替指揮樂團的畫面,也很難想像。

「如果,不是舒曼」一書記載,身為名鋼琴家的克拉拉,在日記哀訴舒曼屢禁止她演出、批評她琴藝糟透。另外,舒曼也非在克拉拉懷中病逝,真相是,克拉拉那時和布拉姆斯去火車站接姚阿幸,回後才發現舒曼已孤獨辭世。

傳記片為戲劇效果,難免失真。焦元溥認為,電影「看看就好」,觀眾接下來該直接聽音樂本身,並不斷思考;劉岠渭則強調,莫把電影和史實相混,並提醒「音樂沒有語義」,別從樂章中推敲音樂家軼事,「重要的是體會音樂之美」。

【2009/05/03 聯合報】@ http://udn.com

3 May 2009

蘭陵三十》卅年一覺蘭陵夢

【聯合報╱邱坤良】 2009.05.03 04:15 am

蘭陵往事既是一段值得記述的「懷舊」歷史,也是教人如何走上劇場的「勵志」故事……

一個國家級藝文慶典

藝文活動需要一群人的合作,劇場更講究大陣仗。台上排練,台下吃飯,聲音比其他藝術工作者來得大。正因為需要集體合作,「流動」大,除了出身教育劇場者(如北藝大)有「學」派標籤,劇團很少開宗立派。有之,只有「蘭陵」這個現已不存在的劇團。

最近「蘭陵」的新聞經常出現媒體版面,兩廳院四周,醒目的宣傳旗幟也已高高掛起,稍稍看它的內容,原來是為慶祝成立三十年。活動內容包括劇場演出、學術研討會,並向七十歲的「導師」吳靜吉祝壽。顯示一個國家級的藝文慶典即將發生,也讓全國藝文界,有機會共話當年,重溫蘭陵舊夢。

時間拉回到七○年代的台灣,當時社會有股奇特、詭譎的氣氛。一方面國家仍處於戒嚴狀態,國民黨黨國體制與大中國文化思潮主宰一切,反共抗俄劇、戰鬥文藝的餘威猶在,所有藝文工作者的心中都有一把尺,作品也處處受到約制。但另方面,經濟持續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要求改革的各種聲音四處瀰漫,呼之欲出,許多年輕人走入人群,以實際行動投入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雖然經歷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的激烈衝擊,七○年代後期的台灣仍然激越奔放,充滿熱情。

吳靜吉凝聚了「蘭陵人」

相較生機勃勃的本土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團體,蘭陵走的是一條循規蹈矩的藝術路線。在「中華劇運」道統下,把熱忱投注在舞台上,吸納新興的藝文思潮與劇場元素,開創台灣的戲劇新局。

蘭陵劇坊的前身是耕莘實驗劇團,屬於基督教團契。劇團成員有的出身眷村,有的與梨園行素有淵源,有的則出自一般家庭,他們單純只是想做戲、演戲,對劇場的熱忱超過宗教的虔誠。他們能凝聚在一起,則與來自宜蘭壯圍農村的吳靜吉有關。那個年代的吳靜吉,堪稱台北第一名嘴,風度翩翩又熱心助人,是藝術界的孟嘗君,也是文教、企業界的喬國老。他從美國喇媽媽劇團帶回一套劇場訓練方式,與一群小他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包括金士傑、李國修、卓明、劉靜敏、馬汀尼、杜可風等人,做起蘭陵的「初步實驗」。

證明傳統與現代並非對立

蘭陵嶄露頭角是在「實驗劇展」,這個劇展是由當時的話劇欣賞委員會主辦,名義上的主辦人是戲劇作家姚一葦。從1980年起一連五年舉辦,提供戲劇工作者極佳的表演舞台。蘭陵劇坊推出的是京劇《荷珠配》改編的《荷珠新配》,一炮而紅。

京劇《荷珠配》原本就是活潑、逗趣的民間生活喜劇,經蘭陵重編,人物角色更為鮮活,趣味性十足。而後《貓的天堂》以默劇的方式表現演員的肢體語言,也讓人耳目一新。

七○年代後期、八○年代初期蘭陵因緣際會,異軍突起,有其時代環境與社會背景,然而,能在台灣現代戲劇史產生出階段性的影響,則是一群劇場人努力耕耘的結果。就當時的戲劇生態而言,蘭陵最大的啟發,在於顯示戲劇的傳統與現代之間並非對立,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劇場元素,也因而帶動當時的戲劇創作風氣,許多年輕人第一次走入劇場,為的就是看蘭陵的戲。

從八○年代初到解嚴前夕的現代戲劇運動,風起雲湧,不斷以各種形式、內容衝撞政治與社會體制。相較其他小劇場,蘭陵除了極少數的成員(如劉靜敏)尚與當時的政治與社會運動產生連結,絕大多數站在劇場舞台,傳達表演、身體與戲劇的藝術。提供戲劇新鮮人學習的管道,也成為國內外華人導演參與台灣現代戲劇的重要平台,蘭陵可謂為戲劇而戲劇。

「蘭陵人」的革命感情

成名以後的蘭陵主要演員紛紛跨足劇場與影視圈,李國修、劉靜敏更分別成立屏風表演班與優劇場(優人神鼓),至今仍是國內極重要的表演團體,其餘蘭陵人也多活躍在劇場界、戲劇教育界,或在藝術文化界的各行各業延續蘭陵的精神。

不管後來發展如何,走過台灣現代劇場關鍵年代的「蘭陵人」相互之間有「內群」的革命感情,也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高級感」。這種「高級感」,不是出自「省籍」或「族群」的「高級」,而是對蘭陵所代表的戲劇意義,深以為榮,從而產生「高級的『戲劇』人」,或「高級的『蘭陵』人」。

歲月悠悠,青春不再,「卅年一覺蘭陵夢」,台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環境變遷快速,有如一齣歷史大戲,落幕之後又回到序幕的舞台。當年看「蘭陵」戲劇的孕婦生下來的小孩,也已經三十而立了。蘭陵往事既是一段值得記述的「懷舊」歷史,也是教人如何走上劇場的「勵志」故事。

【2009/05/02 聯合報】@ http://udn.com/

看不見的手把我 RBS 的卡停掉了


星期六收到的信

拜五,拖著疲累的身軀去麥當勞買東西時,一如往常的插入了 RBS 的卡...結果卡被拒絕了。

英國不是一個充滿著好人的天堂,盜卡,盜銀行帳號的傳聞常常聽到,如果有看BBC做的 Crime Watch,The Real Hustle,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所以看到卡被拒絕,強烈的被迫害妄想症馬上發作。我的卡是不是被盜刷了?我的銀行帳號裡面的存款是不是被整個竊走?

裡面可都是我要附住宿費的錢,截止日期就在眼前,我可不想住在英國的街上。英國的警察那麼多,住在街上很容易被發現,我會害羞。

回到家第一件事先檢查balance,正常。呼,鬆了半口氣。但是被害妄想症的邏輯繼續延續著:我的錢是不是被銀行凍結了?他們凍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於是拿起電話撥給銀行。銀行的先生一接起來聽到我的問題很疑惑,讓我聽了幾分鐘的音樂後,終於給了我一個答覆:因為我的卡有unusual transactions,所以他們必須得把我轉到蘇格蘭的安全部門。

又等了幾分鐘,接起來的女士蘇格蘭口音相當的重,我只能從她講的話當中漫手亂抓幾個重點單字。大致上是這樣:要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安全認證以後,才會到確認最近交易的明細。

可是我在第二關就失敗了。電話另外一頭的小姐問到我郵遞區號是多少時,她說和她電腦裡的資料並不符合。

怎麼可能!!這是我第一個反應。我在這裡住了快一年了,怎麼可能郵遞區號會是錯的,況且我有固定收到銀行的信。小姐無可奈何的說,我得到分行去和他們面對面確認我是持卡人。

這一切都太荒謬了。先是擅自自作主張停我的卡,再否定我的存在? 禮拜一還是 Bank Holiday,我還得等到禮拜二才能去銀行,去了銀行以後行為詭異的英國人不知道又會做什麼不可預測的事情...啊啊啊啊。

隔天早上禮拜六,我收到了一封正式的信(上圖)。裡面的大意差不多,說我的卡交易有問題,得打電話到安全防偽部門。雖然說我昨天已經打了,可是我不死心,想說如果他們如果覺得我很笨怎麼又打時,我就說因為莫名奇妙的收到了你們的一封信,根據我的經驗,英國人很吃這一套。

接起來的是另一個小姐,感覺心情好很多的小姐。她問完我的卡號以後就說有什麼事嗎,我說我收到了一封信叫我打過來。

"你是不是昨天有打?",她似乎從電腦的紀錄中看了出來。該死的,電腦這種東西幹麻記得啊。

我誠實的說有,她又再解釋了一遍,因為我的郵遞區號不符合電腦的紀錄,所以他們沒辦法幫我的卡解鎖。

這時候我喵到了信左上方的地址,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電腦裡紀錄的是錯誤的郵遞區號!這封信怎麼到我家的問題暫且拋在一旁,我恍然大悟的對小姐說,"我終於明白了,你們電腦紀錄中郵遞區號資訊是錯誤的,你們紀錄成 xxx 了。"

小姐很理解的笑了,然後似乎解開關卡的謎題一樣,問了我其他的安全性問題。都過了以後,她開始問我最近的幾筆交易是不是正確的,有沒有被盜刷的跡象。

我很大方的承認那些我親手刷的交易,包含被拒刷的,真搞不懂電腦怎麼可以記那麼多東西。小姐說她會把我的卡的鎖解開,然後要我到分行更改我的郵遞區號資料。

"We don't know the reason why, but somehow we've got the wrong postcode here, and for this I would like to apologise."

唉,英國人啊,辦事效率零分,邏輯令人難以捉模,但是又那麼有禮貌,叫人怎麼生氣呢。

2 May 2009

尊嚴,優雅的國家心靈

【聯合報╱吳祥輝/文.攝影】 2009.05.02 03:50 am

易卜生和班生的全身雕像分立在奧斯陸國家戲劇院兩旁,儼然是挪威靈魂的守護神,注視著廣場上的人來人往……

以易卜生命名的路

奧斯陸有一條主要道路,以挪威大文豪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命名。人行道地面上,刻著許多易卜生作品中的重要句子。從易卜生博物館前開始,一路到Grand Hotel,總有兩三公里遠。身為十九世紀晚期的挪威大作家,連愛爾蘭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慈在受獎致答時,都明說愛爾蘭戲劇受易卜生和班生的啟蒙。

「大多數絕對不是對,絕不。人口比例中是明智者多,還是笨蛋多?」

「少數可能是對的。多數總是錯的。」

易卜生不是在「反民主」。在新舊價值轉換的年代,守舊思維總是多數,符合統治者價值的總是自居主流。作家和其他行業一樣,自有專業標準和社會性功能。最傑出的作家描述當代,刻畫人心,開啟國民新的世紀心靈。作家是心靈的探索者,是國家心靈素質的指標。有怎樣的作家,就有怎樣的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站立得最孤獨。」這正是世界級作家的堅持。他的劇作嚴厲批判各種政治流派的意識形態,以及挪威人的鄉鄙心靈和短視無知。

身為男人,他對父權社會的傳統思維和行為模式火力全開,絕不手軟。他激勵一百多年前的挪威女性。當「人」不讓,氣概萬千。

「她的家不在這裡,是在詩歌之船能夠映照的自由之海。」父權時代,女性的天職就是「顧家」。他向挪威男女老少宣告,禁錮女性,讓女人失去自由的地方就不是家。

「有勇氣當男人的,沒有人能夠非難我當個女人。」有種當男人,為什麼沒種讓女人當個自在的女人?

想想看,這是近一百五十年以前。我小時候,不過四十多年前,除了年夜飯特別外,平時一定是男人吃飽,女人才能上桌。這樣「不識時務」,「不為祖宗,而為子孫」的作家,看盡苦痛,也身陷其中。

「詩不是學來的。我接受悲痛賜予的天賦,然後才成為一個詩人。」易卜生如此自剖。「如果在寫作中,我不能做我自己,一切便只是謊言和詭計。」這是他的底線。堅守未來的陣線,絕不向「主流社會」妥協。

「真實之柱和自由之柱,是社會的兩大支柱。」被「外來政權」瑞典統治的年代,有何真實和自由可言?對抗扭曲人性和事實的社會,就是當代作家的天職。

「當你外出為真理和自由而戰,不要穿你最好的褲子。」對抗當權充滿危險,自己要做好準備。

「每當我拿起報紙,我彷彿看到鬼魅遊走在字裡行間。鬼魂滿布全國,密集得像海沙。」作家可能無法救社會,但自己會先得救。「寫作對我已經像洗澡,讓我的感知昇華得更乾淨,更健康和更自由。」

挪威誕生過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就閱讀而言,挪威人比台灣人幸福,至少他們有國產的大師傑作可讀。挪威誕生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03年的班生(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1920年的哈姆生(Knut Hamsun, 1859-1952),1928年的溫茜特(Sigrid Undset, 1882-1949)。

溫茜特以《克麗絲汀的一生》(Kristin Lavransdatter)為巔峰之作。中譯本兩大冊,長達約一千兩百頁,描述拒絕父權下的生命迴旋。哈姆生因《土地的成長》(The Growth of the Soil)的「原創性情節和風格」獲獎。他在致答時,向年輕人舉杯,寄望老人家「尊嚴優美地退後一步」。父權至上一直是挪威文學家刻畫的「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和想移除的文明路障。

1903年,班生獲獎。這份「貴重禮物」更是難以想像。用現在的話說,班生是「挪威獨立」的「分離主義」作家。在「統獨之爭」正酣時,瑞典竟然把這最高榮譽頒給他,美麗得不可想像。就像中國把最高榮譽頒給「疆獨」、「藏獨」人士,或是達賴喇嘛。可能嗎?

頒獎辭更「誇張」。瑞典學院以空前,也可能絕後的話讚頌班生:「沒有任何國家的國歌,像班生為挪威所作的〈是的,我們愛祖國〉那麼動人。」

誰能想像,中國把最高桂冠頒給一位台灣人,讚譽他或她:「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寫的國歌,像他(或她)寫的台灣國歌那麼棒。」這純屬假想,台灣從來沒有國歌。

瑞典人把諾貝爾文學獎經營得如此崇高。班生的致答辭也展現一代大文豪的風範:「多年以來,我和我的同胞致力追求挪威在聯盟國家中的地位。這種追求,對貴國是難堪的經驗。不過,挪威獲得平等的地位,應該也是貴國的光榮。」

在國家認同和新舊觀念內外對立的當年挪威,班生難以認同失敗主義和悲觀主義。他激勵作家:「作家應當挑起更大的責任,因為他是帶領人類前進的舵手。」

如今已是當世「母親和兒童的人間天堂」

卡蜜拉(Camilla Collett, 1813-1895)是挪威文學寫實主義的開創者。她的代表作《首長的女兒》(The District Governor's Daughters)出版於1850年代,描述女性的時代苦悶和難題,被視為挪威首部女權主義的現代小說。簡潔隨性的寫作調性,表現出揚棄舊形式的風格。

現實生活中,卡蜜拉是個「叛逆」的女兒。父兄都卓富聲望。她卻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導致父女反目,兄妹失和。她拒絕父權主宰,因愛結合。丈夫過世後,她被迫賣掉房子,還是無力養活四個孩子,只好把較大的三人送給親戚收養。寧可忍痛割愛,也要為女性的獨立自主奮戰。她是挪威最早的女權運動者。1895年,卡蜜拉死於奧斯陸。她的雕像塑立於挪威王宮。

挪威天寒地凍,曾經「兒童悲慘」,「母親悲傷」。窮苦迷信的挪威母親棄嬰後,在逃避制裁中倉皇度日。代代文豪為女性攻堅傳統,傾心護航。挪威如今已是當世「母親和兒童的人間天堂」。透過文學小說,我們得以跨越百年時空,感同身受挪威國家心靈的成長。

易卜生和班生的全身雕像分立在奧斯陸國家戲劇院兩旁,儼然是挪威靈魂的守護神,注視著廣場上的人來人往。卡蜜拉是唯一立像在王宮庭院的平民。她既是開創者,也是弱勢者。挪威的王宮象徵挪威,挪威人對她的情感記憶真的無與倫比嗎?

「不然,要放在哪裡?」

「有什麼地方比王宮更適合嗎?」

「挪威克朗的百元鈔票,以前用的就是卡蜜拉的人像。」

這是挪威人給我的回答。

(本文選自即將於遠流出版的《驚喜挪威》)

【2009/05/01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