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ay 2009

音樂傳記片的真與偽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9.05.03 04:15 am

近數十年來,音樂傳記片層出不窮,部部多獲獎連連且成為話題,今天且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看莫札特隨小步舞曲起舞,瞧舒曼如何創造「兒時情景」……欣賞音樂之美時,人們總忍不住想像創造者的偉大身影,音樂傳記片,正好滿足這種渴望。然而,從1984年描述莫札特的「阿瑪迪斯」到今年談論舒曼、舒曼之妻克拉拉與布拉姆斯情仇的「琴戀克拉拉」,傳記片究竟真偽如何?

阿瑪迪斯 丟驚爆彈


1980年代,靈感源於普希金虛構劇本的「阿瑪迪斯」,在影迷、樂迷間丟下驚爆彈。一般對莫札特及其音樂的印象,多是「天才神童」與「天籟之音」,該片卻將莫札特呈現得好色、輕浮且粗話連連,顛覆了人們心目中「天使+天才」的完美形象。

「阿瑪迪斯」最惹爭議的並非這點。從莫札特書信,確可證實他連珠砲罵髒話的功力,天使與浪子性格並非絕對相悖;學界更在意的,乃是片中所謂害死莫札特的宮廷作曲家薩里耶,「實在太被醜化」。因為有史料顯示,他倆其實相互敬重,薩里耶甚至教過莫札特之子。

音樂學者劉岠渭認為,薩里耶被描述成因妒生恨的壞老頭,乃是要對比出莫札特天才形象的電影效果;樂評焦元溥則指出,薩里耶位高權重,連貝多芬都求教於他多年,片中的瑜亮情結,應僅是以薩里耶為代表,來喚起凡夫俗子觀眾的人性情緒:「想想,等了一輩子上帝給靈感,光芒最後卻照在某個無名小子身上!」

無情荒地有情天 私事成謎

講述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蕾與姊姊希拉蕊故事的「無情荒地有情天」,也爭議連連。在為杜普蕾作傳的美國作家筆下,這位天才慘遭家人背叛及夫婿巴倫波英外遇折磨;但在希拉蕊與弟弟在杜普蕾死後10年合寫的家庭秘辛中,卻指杜普蕾不但狂躁反覆,還曾逼使希拉蕊讓出丈夫。這些都成為電影基礎。

電影甫上映,立即引發抨擊。身為杜普蕾好友的大提琴巨擘羅斯托波維奇及大提琴家朱利安‧洛伊‧韋伯,都投書報刊抗議,希拉蕊的女兒也指該片「徹頭徹尾誤解」,被千夫所指的巴倫波英更慨嘆:「他們不能等我死了再說嗎?」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希拉蕊堅持自己正確,甚至搬出了已逝的杜普蕾辯護:「人們只想看自己能接受的杜普蕾……但我知道杜普蕾希望我說出完整的故事,她絕對會愛這部片。」家人私事,仍舊成謎。

鋼琴師 亂帳難清


類似的家庭恩怨,也發生在講述大衛‧赫夫考的電影「鋼琴師」風波。

片中,赫夫考被嚴父逼入絕境,終在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時精神崩潰;但赫夫考姊姊瑪格麗特後來出書,形容父親乃是慈愛「聖人」,絕非片中的專制暴君,不讓少年赫夫考出國,也是考量到兒子還不夠獨立的「合理判斷」。

此書一出,自然槓上為赫夫考作傳的第二任妻子吉莉安及導演希克。希克稱該片大量參考赫夫考及其家庭友人的看法,並指連赫夫考妹妹都認為姊姊是透過長大後的「玫瑰色眼鏡」來看父親;瑪格麗特則指赫夫考和父親間的信件可證明事實,偏偏信件出版權又扣在吉莉安手上……家族亂帳,終難澄清。

講述義大利爵士鋼琴家盧卡‧佛洛瑞的「寂寞鋼琴師」,雖不像前述片子掀起風暴,也引發微詞。由義大利首席小生飾演的盧卡,髮色金棕,憂鬱帥氣,讓不少女觀眾心痛心醉,等看到現實中黑髮、鄉村味濃的盧卡,不免夢碎。

琴戀克拉拉 疑雲重重


最近的爭議大片則是「琴戀克拉拉」。該片光是三位古典名人的三角戀公案,就備受期待。女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是布拉姆斯家族的後代,攝影師據稱也是克拉拉家族的後代,更平添不少話題。

然而電影一演,音樂圈立即「疑雲重重」:有人覺得,演舒曼和布拉姆斯的演員該對調,因為前者顯得陰沈怪異,後者魅力迷人;劉岠渭、焦元溥則指出,布拉姆斯其實老成沉穩,20歲作的曲便呈現與年齡不符的成熟,不大可能出現片中在樓梯欄杆上翻跳、從浴室蹦出來半裸向克拉拉求愛的場景。

史料也證實片中布拉姆斯形象太誇張。在高談文化出版的「如果,不是舒曼」一書,記載著布拉姆斯寫信給小提琴家姚阿幸,哀嘆他對師母克拉拉的苦戀:「我得經常克制自己將手輕輕放在她的臂膀上……」壓抑情懷,迥異於片中的熱情魯莽。

電影效果 難免失真

片中出現舒曼因身心狀況漸壞,最後由克拉拉在身前帶領/代替指揮樂團的畫面,也很難想像。

「如果,不是舒曼」一書記載,身為名鋼琴家的克拉拉,在日記哀訴舒曼屢禁止她演出、批評她琴藝糟透。另外,舒曼也非在克拉拉懷中病逝,真相是,克拉拉那時和布拉姆斯去火車站接姚阿幸,回後才發現舒曼已孤獨辭世。

傳記片為戲劇效果,難免失真。焦元溥認為,電影「看看就好」,觀眾接下來該直接聽音樂本身,並不斷思考;劉岠渭則強調,莫把電影和史實相混,並提醒「音樂沒有語義」,別從樂章中推敲音樂家軼事,「重要的是體會音樂之美」。

【2009/05/03 聯合報】@ http://udn.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