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September 2008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我一定會要兩包花生,因為我是餓死鬼


我一直覺得新航的東西還蠻好吃的,份量也很足。航空業不景氣以後,是有縮水,不過沒有到很明顯,只是沒有像以前那麼凱,哈根達斯出現的次數也沒有那麼頻繁。



菜單


第一餐,曼徹斯特到新加坡的午餐


lunch from manchester to sngapore


appetiser
Smoked salmon with potato salad

main courses
Pan fried chicken with lemongrass flavoured tomato sauce, seasonal vegetable and rice

cheese
Cheese and crackers

dessert
Fruit torte
(passionfruit mousse and jelly topping on a sponge cake)

from the bakery
Roll and butter

hot beverages
Coffeee - Tea

飛一半了,熄燈看電影中

差不多要到了

豐盛的早餐來了


breakfast from manchester to singapore

fruit
Fruit appetiser

light starter
Yoghurt

wholesome beginnings
Scrambled egg with Licolnshire pork sausage, tomato and hasg brown potatoes

from the baker
Assorted breakfast rolls
Butter - Fruit preserve

hot beverages
Coffee - Tea

新加坡今年一月啟用了新的第三航廈,有一部分新航航線的起降都搬到了第三航廈,比方像是飛往台北的。可能是為了機動調配,這次機票上沒有顯示抵達的航廈,所以一直到飛機降落前,新航小電視的飛航資訊才出現抵達的航廈。最後抵達的不是第三航廈,不過沒有我想像中的遠,轉車一下就到了。

第三航廈非常的漂亮,和前幾個航廈風格差不多,只是感覺更高級,玻璃的比例更高,不過採光配色的使用很溫暖,地毯用了一些很大膽的顏色,很棒。機場有免費的無線網路,只是要先用手機號碼註冊,有點麻煩。









新加坡台北以前有一陣子是固定使用 777-300 ,後來好像因為機隊調派的關係,所以會出現 777-200/200ER/300。不過, 裡面的配置和國際長途的不太一樣,沒有國際線的舒服好坐,裡面的東西也沒有更新,所以可以看到更新前是怎樣的。


紫色的枕頭


紫色的毛毯


飛航資訊


餐盤倒是新的,這是超級豐盛的早午餐


brunch from singapore to taipei

fruit
Fruit appetiser

wholesome beginnings
Singapore fried carrot cake
(A hearty traditional dish of fired savoury radish-rice pudding with prawns and pickled turnip)

dessert
Cherry crumble flan

from the bakery
Roll
Butter - fruit preserve

hot beverages
Coffee - Tea
Chinese tea

水果
開胃水果

健康美食
新加坡式炒蘿蔔糕
豐盛的傳統料理: 美味的蘿蔔糕炒蝦仁和菜脯 (我發誓菜單上面真的打菜脯兩個字)

甜點
櫻桃餡餅

烘焙美點
麵包
牛奶、鮮果醬

熱飲
咖啡 - 茶
中國茶

早餐的炒蘿蔔糕實在是太特別了!相當驚艷。每次坐新航都有吃太多太飽的感覺...台北新加坡航線上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飲料,那就是豆漿,而且無糖和有糖的都有,我每次上去一定都會點的。


29 September 2008

【FT】為自由市場一辯

英國《金融時報》社論 2008-09-28

金融系統已岌岌可危。在恣意妄為多年之後,銀行們已幾乎停止同業借貸,此時,美國國會正在考慮是否為它們提供支持。如果銀行系統繼續分崩離析,所產生的經濟後果將十分可怕。但還有一種更大的風險:正在思考華爾街蠢行的政客們,可能由於完全喪失對市場的信心,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並作出錯誤的決定。

這將不是第一次。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市場被認為已經失效,美國立法者試圖通過管制找到穿越危機的捷徑。被廣泛效仿的《司莫特-郝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使成千上萬種進口商品的有效稅率提高了三倍,加深了1929年至1933年間的“大蕭條”。而反市場情緒的盛行,讓歐洲一些初具雛形的民主政治付出了更高昂的代價:法西斯主義。

儘管當前危機非常嚴重,但引起如此極端反應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不過,政策制定者完全有可能加重已經由金融行業不負責任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因而,此時我們應該牢記開放的市場所取得的成就,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壓制開放市場的社會將會等到什麼後果。

一些喊得最響的批評家沒有多大興趣弄清問題出在哪里,更沒興趣思考如何補救,也全然不去計畫今後如何防範類似問題。這樣的批評是無益的。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羅溫•威廉姆斯(Rowan Williams)本周對英國政府出臺賣空禁令大加讚賞。他的同行約翰•撒塔姆(John Sentamu)則宣稱,賣空銀行股的那些人“顯然是銀行劫匪和資產剝奪者”。這些話出自心地善良的人口中,但他們看不到偷車賊、廢品堆放場的機械工以及購買了汽車保險、當車失竊後得到賠償的車主之間有什麼道德或實質上的區別。

美國紐約州司法部長安德魯•庫默(Andrew Cuomo)更進一步,將賣空者喻為“颶風後的搶劫者”。這種比喻有失公允。難道賣空者還要遭到美國國民警衛隊的射殺麼?

這類情緒的問題在於,它於事無補。有人喜歡以比喻的手法進行批評 —— 例如“脫韁的資本主義”、“無節制的貪婪”,卻不願意說明他心目中的“韁繩”和“節制”究竟是什麼。

我們首先來看看華盛頓的紓困計畫。為什麼納稅人應該拯救腰纏萬貫的銀行家?我們應該強制他們為此付出什麼代價?這些是自然而然的問題,但並非全部。我們還應當問,納稅人出錢支援銀行系統,是否能夠從中直接或間接地獲益?答案是肯定的。銀行系統瀕臨崩潰,而崩潰將給普通百姓帶來悲慘的後果。盈利企業和信譽良好的消費者將受到損害。成功的救援將可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甚至有微小的機會讓納稅人從中獲利。這就是救援的理由。美國國會對救援計畫詳加審查無可厚非 —— 尤其是考慮到該計畫缺乏監督 —— 但許多議員也許更想借此收拾一下華爾街。

不過,實施更有效的監管,其理由不言自明。人們很難為這樣的銀行系統辯護:銀行高管們拿走數百萬美元的薪酬,而回過頭看,當時他們的業務從根本上就存在著缺陷。這看起來就像是對經營失敗的獎賞。2000年以來,我們已經目睹了兩場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破裂,和當前的銀行業危機。這樣的經歷很難讓人對資本市場當前的效率或透明性抱有信心。

本輪危機常被說成是放鬆監管的結果,但它同樣也是以前實施的、註定會造成惡果的干預的產物。由於優質抵押貸款行業被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壟斷,次級抵押貸款迅速增長。“兩房”是由政府創立、受政府監管、實際上受到政府擔保的機構。證券化是為了繞過資本方面的要求。但它也創造出了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的金融工具。用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話來說,這些金融工具的確是“金融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資本市場顯然需要更為完善的監管,但政策制定者應當謹防意想不到的後果。市場是試驗場,也往往是錯誤的發生地。市場的優越之處,並非因為它具有完美的效率,而是因為它是一種“獎勵成功,淘汰失敗”的機制。人類至今還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現在不是為自由市場辯護的好時機。然而,我們又必須為之辯護,辯護的理由不僅在於自由市場在提高人們生活水準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紀錄,也在於這句格言:“明智的做法是讓成年人自己做主。”

自由市場並非一種“原教旨主義宗教”。它是一種機制,而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兩百年來,它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即便是在危機重重的今日,本報也以為自由市場辯護為榮。

譯者/岱嵩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238&page=1

23 September 2008

海角七號.夢土之濱

【聯合報╱張瑞芬】 2008.09.23 03:09 am

真正「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的不只是小米酒,也是國片。曾經侯孝賢、楊德昌是一時典範,《海角七號》宣示著,現在換菜鳥新一代魏德聖上場了……

在風雨交加的中秋前夕去看了《海角七號》,走出電影院,髮絲整個撲在臉上,那最後一幕猶在眼前,〈男孩看見野玫瑰〉的悠揚樂音中,碼頭上白衣少女拎著大皮箱焦急張望,鏡頭一轉,花白滿頭獨居老婦的背影,青筋滿布的手緩緩拿起了木盒。我索性痛快讓淚水泉湧而出,像要洗去內心鬱悶,也像男主角阿嘉演唱會中的嘶吼:「世界末日儘管來吧!我還是要無樂不作。」外頭風雨猶原,淚水浸過的眼酸澀難當,我的心,卻像洗滌過了一樣清明。《海角七號》,這豈僅是一部網路上傳誦的好電影,簡直是一部住台灣的人都應該撥空去看一看的電影。

「1945年12月15日。親愛的友子:我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你還站在那兒等我嗎?」滿心愧悔的日本男教師,在船舷上悲泣神傷,不能自已,愛人的白色身影,隨著鳴笛聲遠去,在黑暗的海面,他在紙上顫抖寫下。

電影從破曉時分晨光熹微的台北街頭展開。憤氣勃然的青年阿嘉摔破吉他,告別寄居的台北,風塵僕僕一路騎著破機車穿越街巷、高架橋與省道,回到故鄉小鎮恆春。接替了八十歲老郵差茂伯的送信工作,一個寫著「台灣恆春郡海角七番地」的郵包,引起了他的好奇。打開這個原本應退還原寄件人的郵包,漆盒中一張老照片與整整齊齊一疊信件,揭露了六十年前一段日本男教師離棄愛人終戰返國,在蒼茫海上一字一句寫下的沉埋心事。

這時空錯置的荒謬感,很快就被逼近眼前的現實沖淡了。南台灣海岸陽光燦亮,每年的墾丁春吶,結合城鎮規畫與飯店行銷,帶來歡樂、美女、觀光客、商機與錢潮。夏都飯店油光水滑的黃經理,重金請來日籍歌手與熱門樂團,連帶一個與信件中女主角恰巧同名的翻譯小姐友子。滿臉橫肉的鄉鎮代表會主席堅持要有本地樂團,於是由阿嘉詞曲兼主唱,原民警察勞馬彈吉他,機車行夥計水蛙打鼓,唱詩班小女孩鍵盤,賣小米酒的「馬拉桑」貝斯,連原本彈月琴的茂伯也來參一腳,七長八短湊起一個令友子小姐氣炸的雜牌樂團。這形貌氣性都草根十足,生猛有力的一群老老少少,與負責督導演唱會進行的美麗日本小姐友子形成的戲劇張力與反差,就像日與夜,陽光和雨,海洋與星辰,隨著劇情進展,一波波湧上來。

「親愛的友子:十二月的海風,伴隨我進入日本海。我竟分不出這是歸鄉,還是離鄉。我只是一個窮教員,不能擔負時代的罪。」

「海風啊!為何總是帶來哭聲呢?我的淚水,被海風吹乾了。我不是拋棄妳,而是捨不得妳……」


「恆春郡海角七番地」,一個無人識得的地址。拋棄了台北樂團主唱身分,在小鎮自我放逐的阿嘉,正思忖著拿這些信怎麼辦時,因樂團練唱,展開了和友子小姐由衝突到相互吸引的微妙過程,也成了本劇愛情元素的主軸。人人心中一塊荒地,找不到投郵的路。絕望自己在都市混不出名堂的阿嘉,離鄉而無助的友子小姐,再也回復不了霹靂小組榮光的勞馬,暗戀老闆娘的夥計水蛙,滿頭大汗賣不出小米酒的馬拉桑,怨嘆彈月琴沒人聽了的茂伯,甚至連土俗跋扈的代表會主席也恨:「咱這片海這麼美,為什麼就是留不住人才?」

在友子小姐身上迸出激情火花,找到內心的深切感動,使得阿嘉振奮而起,譜出劇中動聽的歌。「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說完……當陽光再次/離開那太晴朗的國境之南/妳會不會把/你曾帶走的愛/在告別前用微笑全部歸還」。時光渺渺,一首歌猶如穿越時空般,串接起兩個不同時代的故事。中日戀情,主客異位,西洋熱門樂團和戰爭記憶,前衛又懷舊,衝突又混搭。劇中,國、台、日、英語並用,甚至排灣族琉璃珠也來串場,奇異的傳達出異於北都會的南部鄉俚人情,真正生猛到位,俗擱有力,從茂伯等多位配角屢屢笑翻全場,比飾演男女主角的范逸臣和田中千繪還搶戲,可見一斑。

透過日本歌手中孝介低緩悠柔嗓音念出,那個多情男教員,仍在時光隧道裡孜孜不倦的寫著:「海上氣溫十五度。親愛的友子:仰望海上的星光,億萬年前放出的光芒,現在才能看到,多麼令人驚奇。山還是山,海還是海,卻不見了人。在瞬息萬變的人間,我想看一下永恆。」

「在海上遇見迴游向台灣的烏魚群,我向其中一隻寄託了我的思念與辛酸,希望妳的父親能捕到牠。」

「我留下一張妳在海邊的照片。祝妳一生幸福,我會以為這一切都是真的。這世界,誰都配不上妳。」


一疊六十年前的信,如同夜空中億萬光年前的放光,延遲了那麼久才收到,卻不是沒有意義的。友子小姐和飯店女清潔工(林曉培飾)一番心事吐露,意外找到了信件的收件人,並及時將信件送到她手中。雨後天晴,演唱會也終於在沙灘順利展開。日本歌手與本地樂團技壓全場,激情與怒吼,引爆了全劇最大的高潮。那片海灘,是蔚藍天光中模特兒巧笑倩兮的沙岸,是阿嘉失意望海的長堤,是夜裡小女孩大大與警察勞馬發呆的基地,也是六十年前英俊男老師幫小女孩友子攝下燦爛笑顏的地方吧!海水依舊,海洋分隔著人心,答案啊!在蒼茫的風中。

「海洋容不下愛情,總容得下相思吧!」

「提著笨重的行李,妳安靜的在人群中站著,戴著那頂不知從哪裡買的白色編織帽。妳站得如此安靜。我的心,像陽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我把愧疚寫成一封信,讓我原諒自己一點點。」


不甘願的,還有國寶大師茂伯啊!人生是一場無法追悔的棋局。安可曲中,老月琴孤獨奏著〈男孩看見野玫瑰〉,那台上執拗的白髮嶙峋身影,贏得觀眾如雷掌聲。「我奮鬥了十五年,結果還不是一樣失敗。其實我並不差。」這句阿嘉酒後的怨嗟,是所有劇中人,更多看戲的台灣人我們,以及導演魏德聖共同的心聲吧!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吐槽自己,卻永不放棄努力。

藝術果真不是表面好看的東西而已啊,必須有內在的生命力與價值觀。真正「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的不只是小米酒,也是國片。曾經侯孝賢、楊德昌是一時典範,《海角七號》宣示著,現在換菜鳥新一代魏德聖上場了。

「親愛的友子:我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你還站在那兒等我嗎?」地已老,天已荒,海水依然蔚藍,日本男教師老了,日本男教師死去,帶著他沉埋的痛苦與愧疚,與櫃子裡那珍藏一生的照片與不準備寄出的信。戰爭造成了離別與缺憾的人生,但南方小鎮,生機充滿,陽光與海,一年復一年。

這世界,明明已經無望,卻又心懷奢想的,是愛情,是人生,也是電影吧。如果這世界有所謂的「療傷歌手」,那麼就有「療傷電影」。在恆春小鎮,國境之南,夢土之濱,沒有結局的故事,寫下了無數感動在人間。

【2008/09/23 聯合報】@ http://udn.com/

19 September 2008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上)

我愛新航的 777,舒服斃了 (@Manchester Airport)


再見,新航!


Thursday 28 August 2008
Singapore Airlines SQ 327
Manchester MAN - Singapore SIN (Seat 38H)
09.50 - 06.50 (29 Aug)

Friday 29 August 2008
Singapore Airlines SQ 876
Singapore SIN - Taipei TPE (Seat 40A)
08.35 - 13.15


不是以後還沒有機會當新航,而是要再搭飛到曼徹斯特的航線機會很小,而且象徵著我在曼徹斯特三年的時光結束。今年很愚蠢,很晚才定回英國的機票,要訂的時候新航已經要五萬多塊錢...想坐 A380 也坐不了,唉。

---

回到臨走前一天:

有好幾個朋友來我們家慶祝一下我即將離開,因為沒有人會煩他們了。我們幾個決定尬 Wii ,途中有人提了我的行李一直在對我放話說會超過三十公斤,結果隔天 check-in,才 24 Kg 。有沒有搞錯,早知道就再丟一些垃圾進去,都是有人在那邊亂放話。

玩了一陣子以後,我就耐不住睡意,跑去床上睡覺,其他人繼續很瘋狂的玩。早上五六點多,他們很慘忍的把我抓起來,說要去吃麥當勞的早餐。

幾個人在清晨大吼大叫的走在曼徹斯特幾乎沒有人的街道上,真的是有一點感傷,我真的是要離開這個地方去新地方了,有種好迷惘的感覺。我就一直維持這樣迷惘的感覺,直到到達機場的前一刻。

---

那天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如每年往例的 check-in ,進去以後想在 WH Smith 買幾本書看,想不到繞了老半天,竟然沒有一本有興趣的,我也很無語。

相對之下,我覺得台灣書的市場還蠻了不起的,每本都可以捧的和什麼一樣,雖然讓我這個喜歡挑戰權威的人看到戰意很濃,不過他們達到了讓我想去翻一翻的目的。就行銷的角度來說,是還蠻成功的。

真的要說記得那天發生什麼的話,就是好睏喔,睡眠少真的對身體不好,有身體要大爆炸的感覺。


剛飛離曼徹斯特

每次坐飛機的時候就在想,為什麼沒有隨意門這種東西呢...坐飛機真的是一件又累又無聊又危險的事情。

這次坐新航發現幾件不一樣的改變: 隔夜包升級了,毛毯變舒服變暖了,餐盤改成看起來比較高級(但是放起來很不舒服,感覺又很脆弱)。色系也都改變了,從原本的紫藍色,變成亮的色系,機艙的環境感覺變的活潑許多。

襪套,紫色變成黃綠色,比較暖也比較厚

牙刷牙膏

18 September 2008

【FT】獨立投行的末路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約翰•加普(John Gapper) 2008-09-18

有時我覺得自己二十年的財經記者生涯——先是在倫敦,接著是在紐約——就是在見證投資銀行不是倒閉就是被收購的命運。巴林銀行(Barings)、華寶銀行(SG Warburg)、JP摩根(JPMorgan)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先後落馬,如今則輪到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Merrill Lynch)。

但上周日的情形有所不同,不僅僅是雷曼破產和美林易幟那麼簡單,更昭示了獨立投資銀行的窮途末路。1935年9月16日星期一,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華爾街開業。73年後,幾乎就在同一天,這種經紀自營制度走向了滅亡。

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成了華爾街上碩果僅存的兩家獨立投資銀行(不過就連摩根士丹利也曾在1997年被賣給了Dean Witter)。這兩家投資銀行還能堅持多久、不接受商業銀行的資金支持,仍須拭目以待。

當然,投資銀行在今後還會存在。但它們將變成規模較小的專業化機構,如同昔日的商人銀行。目前,諮詢公司、對沖基金及私人股本基金數目眾多,而華爾街這場重災將催生更多的此類公司。那些失業的金融家總得有事可做。

全能型投資銀行氣數已盡。此類投資銀行既開展代客戶買賣股票和債券、為企業提供建議等服務,也以自有資金進行交易。為了使收入比肩規模更大的機構,雷曼兄弟等投行甘冒風險,而終致沉淪。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迫使摩根士丹利等證券經紀公司自立門戶,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必須分業經營。這些公司的命運可能在1975年5月1日就已註定。當時廢除了證券交易固定傭金制,對經紀業務收入形成擠壓。

“對於股票經紀商而言,五一勞動節的意義莫過於廢除了使他們在繁榮時期更容易賺錢、在市場長期蕭條時多數都能安然渡過難關的制度。”當年《時代》雜誌(Time)如此評論道。在1973年石油危機後,投資銀行就依靠那些傭金渡過歷次金融蕭條時期。

投資銀行接下來享受了30年的繁榮。它們迅速發展,招納成千上萬的員工,在全球各地擴張。上世紀90年代,華爾街大公司“掃蕩”倫敦金融城,一路收編規模較小的商人銀行,如Warburg和施羅德(Schroders)。

然而,在這種表相之下,它們變得越來越喜歡冒險。光靠證券銷售——它們傳統的核心業務——已越來越難以維持下去,因為單筆交易的傭金已降至遠低於1%的水準。因此它們必須尋找其他利潤來源。

它們開始更多地以自有資金(以及後來的客戶資金)押注。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首開先河,設立了自營交易部門,以自有資金押注市場走向。與此同時,該行也代客戶買賣證券。

投資銀行堅稱其防範客戶內幕消息洩露給旗下自營交易員的措施非常嚴密。但“近水樓臺”的優勢無疑是存在的。高盛自營業務的盈利水準就受到同行的豔羨。

投資銀行還將觸角伸到了複雜金融證券的承銷和銷售領域,如債務抵押憑證(CDO)。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聯儲大幅減息,促成了樓市及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的繁榮,令投行從中受益。

問題在於,投資銀行進行了最終危及自身生存的賭博。它們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應對房地產市場或總體市場的嚴重衰退。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五大投行中(迄今)有三家陷入了資金不足、投資者信心匱乏的境地。

這使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高盛的經歷證明,一家投資銀行或許在風險管理和交易方面經驗豐富。但正如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情況,只要出一個大錯,就可能引發致命的迴圈。即便是美聯儲提供短期融資擔保,也無法使雷曼兄弟逃脫申請破產保護的命運。

在我看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有兩個選擇。一是效仿美林,把自己出售給一家資金雄厚、存款基礎牢固的大型商業銀行。這可以為它們的資本市場業務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援——這塊業務在繁榮時期會成為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其次是大力縮減(或徹底放棄)其經紀自營業務,向大型對沖基金或私人股本基金的模式靠近。以華爾街的行話來說,這等於從“交易型金融機構”向“投資型金融機構”轉變,後者在當下比較有利可圖。縮小規模的好處是它們可以維持較高的利潤率水準。

我猜摩根士丹利將選擇第一種做法,而高盛將選擇第二種做法。見證73年的投資銀行業歷史以這種方式終結令人難過,但否認現實於事無補。向這一切說再見吧!

譯者/岱嵩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017&page=1

今天

人家說紀錄一天的時間可以知道你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所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天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好了。

早上,十一點起床,起床後就聞到午餐的香氣。好熱。下樓去用電腦,研究聖誕節要去哪裡玩,然後就開始玩起那天去台北的相片。

吃午飯,替我媽救了一鍋死鹹的滷肉,滷肉調味的秘訣就是蒜,薑,蔥,糖,辣椒,還有中藥的比例,我還喜歡加茶葉。弄了以後,我媽吃了一口,對我說,這樣好像比較好吃耶。

廢話。

吃完午飯,出門買飲料,很討厭賣飲料小姐噁心的高頻率聲音,不過茶很好喝。回來繼續弄照片,玩的不亦樂乎。中間想要找某個人,可是我找不到,開始火大。

快吃飯的時候睏了,上去小睡了一下。

起床,好餓,下樓吃了兩碗飯,繼續用電腦看綜藝節目,直到我弟和我開始搶電腦,他要玩跑跑卡丁車,真是幼稚。我也玩了幾盤,都是最後一名,還被小學生嗆,真是靠杯。

開始看新聞,現在金融業好恐怖,每天動盪都好大,以前都在看一些假惺惺的商業新聞,最近都是毛骨悚然的,全世界經濟有多差沒有人知道,金融業到了谷底沒有也沒有人敢說。唉。

看到一個段落很乖的上去晾衣服,發現樓上的燈都壞了。好悶好濕好熱,晾的全身是汗,剛好去洗澡。洗澡的時候一直在想我回去要怎麼辦,一堆事情。

下來開始看我的火車票,看我要聽的LSE Public Lectures,還有我想去聽的音樂會。不知道怎麼的,一直提不起勁,感覺好空虛,是生理還是心理在作祟我也不知道。看一看就切掉,所以根本就在浪費時間。

以往都很想趕快回英國,今年回來才發現,這一年我嚴重的想家,去新的地方認識新的人讓我很害怕。

我弟這時候偷偷抱他的功課下來寫,我又開始玩跑跑,叫的很大聲,因為我很遜,一直撞到東西。雖然我開的車很高級,還是跑最後一名,技術太遜了沒辦法。

結果叫的太大聲引來我媽的不爽,她覺得我是故意干擾我弟的學習。我只好來打這篇網誌,然後逛PTT。

唉。今天有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我不知道為什麼。

12 September 2008

全家福

【聯合報╱白先勇】2008.09.12 03:21 am

一個作家的作品成書,分散到各個出版社去出版,就好像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各奔東西,各覓前程,要把這些書兒、書女召回來,合成一集全家福,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手足十人,可是全家福的照片只有一張,而且是唯一一次全家湊齊拍下的照相,那是民國35年7月9日在南京家中拍攝的。相片上父親題誌「北伐誓師二十周年」、「七七抗戰第九周年全家在南京團聚攝影」。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東奔西走,全家湊攏在一起拍一張相片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那時抗戰勝利,好不容易全家團聚,父母親便把我們從上海召到南京,拍下這張紀念照。照片拍得很慎重,大家面容端肅,好像在參加一場家庭儀典一般。父母親似有預感,如果不趁著時局尚平穩,趕快拍下一張全家福,世事變幻實在難料。果然,不到三年,中國大陸又天翻地覆,更大的動亂接踵而至,我們全家從此分散,再也湊不足十二口之數了。那張南京的全家福,我們兄弟姊妹各執一張,變成了我們的家庭ID。

一個作家的作品成書,分散到各個出版社去出版,就好像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各奔東西,各覓前程,要把這些書兒、書女召回來,合成一集全家福,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去年夏天,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文化趨勢系列的總編輯陳怡蓁來找我商量,就是想要試試這項「Mission Impossible」。開始我是存疑的,我的作品早已分散到十幾家出版社去了,台灣香港大陸都有,要把那十幾本書弄回來,湊在一起合成一套作品集,談何容易?可是陳怡蓁女士做事卻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她不憚其煩一家一家出版社去說明,說服,甚至央求,懇請他們共襄盛舉,那些出版社的負責人居然都給足面子,答應參予這項「義舉」,讓我那些書兒書女暫時回巢,湊成一套全家福的集子,這些出版人真是義薄雲天,我知道把他們旗下的書讓出來是多麼難以割捨的事情。這套作品集共十二冊,就這樣在眾多人善意的成全下,得以成形,由天下文化執行主編項秋萍領軍努力一年,常常日以繼夜的工作,今年九月即將問世。

這部作品集中四部長短篇小說,除了《寂寞的十七歲》中有兩篇與《紐約客》裡的篇目重複被抽掉,並另加一篇〈等〉以外,大致保持原型。接下來的兩冊,情形比較複雜。這是把我已出版的四本散文、雜文、演講、訪問等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以及《樹猶如此》拆散重組,按文類及主題,分門別類,而且又收進不少我近年來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新作,歸納成《第六隻手指》及《樹猶如此》兩冊,其實與原來兩本集子的內容已大不相同。編輯們在這兩本書上很花了心思。值得一提的是《第六隻手指》中「史述」部分的三篇文章〈廣西精神〉、〈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捷〉及〈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是從我尚未完成的父親傳記摘錄下來其中三章,這些文章在報章雜誌上已發表過,現收入集中。

1982年《遊園驚夢》舞台劇的上演,在台灣話劇演出史上應該是一件大事,當年演出這齣戲的點點滴滴、幕前幕後,台上台下,都收到這一冊中。從小我就愛看電影,可以說是跟著好萊塢影片長大的,倒是沒有料到有一天自己也參加電影製作起來,我一共有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有幾部我曾參加編劇。1984年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是集體創作,我跟孫正國、章君榖先生組成了編劇小組,孫正國的專業是電影,擅長場景設計,章君榖先生是位有豐富編劇經驗的作家。那部電影姚煒把金大班演活了,《金》劇劇本其實也就是為女主角量身打造的。後來我跟孫正國又合作編寫了《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玉卿嫂》導演張毅自己另編寫了演出本,女主角楊惠姍表演優異,是她的代表作。

我愛好崑曲,但更擔憂這項精美絕倫的中國古老戲劇藝術衰微斷層,2004年我與一群兩岸文化戲曲菁英共同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希望能替崑曲注入一脈新生命。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來,迄今已演出152場,遍及兩岸四地、美國、歐洲,這些演出,我大致都有記錄。我相信青春版《牡丹亭》在崑曲演出史上會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特例。這一輯收錄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劇本,當初由華瑋、張淑香、辛意雲及我本人組成四人小組,著手改編。雖然我們對湯顯祖原著秉持「只刪不改」的原則,但事實上在取捨濃縮、剪接移挪上下了大功夫,結構改動不少,這是將明清傳奇搬上現代舞台必經的過程,改編是否得宜是一齣戲成敗的首要條件。青春版《牡丹亭》演至第一百場時,我們專門錄製了一套光碟,由王童執導製作。這套專業錄製的「高清」光碟是香港迪志文化余志明先生贊助的,也附在這套作品集裡,作為贈送禮物。

在我的文學生涯裡,我覺得在1960年與台大同學們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最有意義了。這本雜誌對當時台灣文學起了啟蒙作用,提供一片園地,讓一批富有才情的青年作家恣意耕耘。1992年,重印這套雜誌時,我邀請那批早已自成一家的朋友們寫下他們與《現文》的關係,後來每個人都寄來了一段溫暖的回憶,輯成一書《現文因緣》,可是這本書一直未曾上市,現在趁著作品集的出版,將這些珍貴的回憶收進「《現代文學》資料」一輯中,雖然有幾位已經走了,可是我感到半世紀後大家因《現代文學》好像又聚會了一次。

作品集裡也收進了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這本「新批評」的典範之作,已經變成《台北人》不可或缺的標準導讀,徵得歐陽子的同意,一同參加這項盛舉。

這次作品集能順利出版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首先要衷心感謝幾家出版社報章雜誌,以及負責人:爾雅、聯合文學、允晨、皇冠、遠流、聯經、迪志文化、印刻、《聯合》、《中時》兩大報。隱地割愛最多,從他那裡召回四本書兒書女;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曾經對我說:「先勇,你的事我一定支持。」說到做到,這些年她沒有一次不履行諾言;此外,吳東昇、廖志峰、平雲、王榮文、林載爵、初安民,以及香港迪志文化余志明先生各位負責人全部慷慨拔刀相助,樂觀其成。當然,最該感謝的還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負責人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及諸同仁,在台灣文化事業環境如此艱難的狀況下,不惜工本、認真嚴肅的推出這套作品集來。總編輯陳怡蓁籌畫這套書所付出驚人的心血令人感動,執行主編項秋萍以及陶蕃震、張治倫、葉雯娟,這一年來每個人都為這套書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書法家董陽孜,她的字替這套書增加了許多光采。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次盛會的作家朋友,他們的文章,從各種角度替我們那個時代加添了一筆濃濃的色彩。

●《白先勇作品集》即將於天下文化出版。

【2008/09/12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13256.shtml

10 September 2008

【FT】取悅顧客?別搞笑了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Lucy Kellaway) 2008-09-04

我將儘量把這個故事說得簡短,因為其中的細節連我都覺得乏味——儘管這關係到我的錢。

今年3月,我訪問了EasyJet網站,買了6張飛往梅諾卡島的機票,總價是1285.80英鎊。我沒有收到網站承諾的電子郵件確認,在“我的EasyJet”網頁上也沒有我的預定記錄。因此,我重複了一遍繁瑣複雜的機票預定程式。這一次,一切順利——直到我收到銀行帳單,發現EasyJet扣了我兩次款。

然後,與EasyJet消費者體驗團隊(Customer Experience Team)的電子郵件通信開始了,直到5個月後的今天仍在繼續。一開始,他們說那是我的錯,因為我錯誤鍵入了電子郵件位址,他們什麼都不欠我的。然後,在我多次抗議後,他們最終同意返還1193.82英鎊,低於實際總價。

不幸的是,在離開這家破航空公司的銀行帳戶到我的帳戶的過程中,這筆錢不見了蹤影。因此,我們仍在艱苦地努力著。更確切地說,是我在苦苦努力,我的銀行First Direct正代表我做著一些令人欽佩的努力工作,但這家航空公司卻在從中作梗。

幾周前,我崩潰了,給EasyJet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在信末附了一段話:“我在英國《金融時報》寫消費者服務,這是我見過的最糟糕的例子。我認為,這個遺憾的故事可作為一個有趣案例,說明消費者價值是如何被破壞的。”

令人敬佩的是,面對這種虛張聲勢的威脅,EasyJet消費者體驗團隊不為所動。3周後,我得到了該團隊成員的回復,表示理解我的失望,但並未主動提出要做些什麼。

作為消費者,我說話算話。這是我得到過的最糟糕的“服務”:每當我看到可惡的橙白色制服,我的心跳就會因為憤怒而加速。但作為一名記者,我贊同EasyJet的做法。讓我幾乎不可能要回我的錢,這是完全合理的。該公司毀掉了我的善意,但我的善意本來就無關緊要。我選擇乘坐該公司的航班,不是因為我喜歡他們,而是相對于競爭對手,他們的價格要便宜一些,而且時間更適合我。儘管我現在非常恨他們,但如果必須的話,我還是會再乘坐他們的航班。

10天前,在我乘坐晚點航班從梅諾卡島返回幾小時後,當時我嘴裏還殘留著飛機上吃的柔軟的帕尼尼的邪惡味道,我坐在辦公室裏,看著在我離開期間寄來的幾本書。其中有雷富禮(AG Lafley)出的一本新書,講述他如何讓寶潔(Procter & Gamble)變成了如今的消費者巨擘。他的第一秘訣完全是有關消費者的。他表示,秘密在於在兩個“關鍵時刻”取悅消費者——他們購買產品時和他們使用產品時。

作為企業成功的一般法則,這並不成立,即便對於寶潔,我也認為雷富禮有些誇大其詞。我是潘婷(Pantene)洗髮水的忠實消費者,但購買它並沒有讓我感到喜悅,因為它會自動進入我的互聯網購物清單。使用它也沒有讓我感到喜悅,儘管為了對潘婷公平起見,我也許應該更多地說一說我那品質相當差的頭髮,而非產品本身。

然而,至少雷富禮在努力,這總好過許多其他成功企業——不僅僅是廉價航空公司。通過令消費者反感而非取悅消費者獲得成功的公司似乎達到了驚人的數量。

全球迄今最成功的傢俱零售商宜家(Ikea)以在上述兩個關鍵時刻都讓消費者失望(而非喜悅)而聞名。它讓你步行幾英里,排上很久的隊,然後才發現桌腿缺貨,而且沒有員工幫你。然後你再排隊買一大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最後,當你把這些東西拿回家,用艾倫內六角扳手開始工作時,你會再度陷於絕望。

星巴克(Starbucks)也是如此。買咖啡是一件令人噁心的事,因為我去的那家店污穢骯髒,而且你要排兩次隊。咖啡入口時,你會再度感到噁心,因為咖啡味淡而且不熱。

然而,糟糕的服務不僅局限於為大眾服務的公司。最過分的是精品店。我曾經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我看上去過於寒酸,不值得人家搭理。但最近,我與一位經營廣告公司的朋友走進了羅馬的Miu Miu門店,我這位朋友是我見過的穿著最得體的一位。讓我感到頗為驚訝(和高興)的是,售貨員對待我倆同樣都是不屑一顧。

顯然,這些女孩學到了6/15消費者服務規則的變體。6/15規則稱,如果消費者的距離在6英尺以內,服務員要說你好;如果在15英尺以內,要報以微笑。在這裏,如果消費者的距離在15英尺以內,她們會嘲笑你;再近點,她們會皺起鼻子,好像下面有一灘狗屎一樣。

即便是這樣也很有道理。如果你一件衣服賣1000歐元,那麼你必須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買的這件衣服會讓他們與人類區別開來。這些售貨員只是在“實踐”品牌。

當我寫到這裏時,我剛剛收到EasyJet一封前所未有地有幫助而且充滿歉意的電子郵件。信中說,我將在3周內拿回我的錢。他們為何突然換了一幅嘴臉?是因為有人注意到了我在英國《金融時報》披露他們的威脅嗎?或者是因為EasyJet在內心深處也想取悅它的消費者?

譯者/梁豔裳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1736&page=1

7 September 2008

【北愛爾蘭】 Derry Murals (2) Bogside Murals


(我發現我電腦裡旅遊的照片越積越多...希望這幾天能夠消耗一點,不然回去又要開始積了...)

北愛爾蘭有相當多的政治 murals,在 Derry Bogside 地區的 murals 則是被許多人認為最具有代表性。Belfast 的 mural 也是有其可看性,不過和 Derry 的比起來,Derry 的顯得更具有藝術價值,附近住宅區也整理的比較乾淨。

Bogside是 Derry nationalists居住的地方,直到今天在該地區散步時,你都可以看見愛爾蘭共和國的國旗飄揚在街道上。該地區相當動盪不安,1960年代和1970年代當地的居民和英國警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維基百科這幾個相關條目: the TroublesBattle of the BogsideBloody Sunday (1972)

在英國領土上飄揚的愛爾蘭國旗,北愛爾蘭奇特的政治景觀

Bogside 這一地區的 murals 是相當有系統的,由一群藝術家,The Bogside Artists,所繪畫並且管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有提供導覽的服務,向你解說此地的政治背景,以及壁畫所要呈現的歷史事件,有興趣的人不妨參加。

下面是我拍的一些 murals 的照片,如果想知道後面的故事的話,可以到這裡去看,裡面有一些解說。










相關閱讀:

【北愛爾蘭】 Derry Murals (1) 前言

【北愛爾蘭】 Derry - 市中心的幾個景
【北愛爾蘭】 住在 Derry
【北愛爾蘭】 到達Derry
【北愛爾蘭】 Londonderry的正名
【北愛爾蘭】 出發去Derry
【北愛爾蘭】 Derry Intro. - Ryanair 機票的秘密

6 September 2008

令人期待的布拉姆斯交響曲錄音


當時拉圖和柏林愛樂開記者會發表今年會發行布拉姆斯的交響曲時,我真的是滿心期待; 可是看到他們在YouTube上不知道是因為音質還是演奏本身無力而呆版的音樂時,我和朋友討論了一下,都還蠻失望的。

這幾天在聽 BBC PROM 65,拉圖和柏林愛樂在英國現場演出的布拉姆斯的第三號交響曲,卻又讓我再度燃起高度的興趣。

原因無他,實在是這個演奏帶有厚實且濃烈到化不開的感情。在處理的刀工上,相當的細膩,卻又不會落入以前常常被人嫌不夠大氣得批評。很有意思的是,前三個樂章情感又悶又火,本來應該腥風血雨的最後一個樂章,卻好像突然理性冷靜下來。

是什麼原因讓他不敢在最後一刻放手呢? 我每次聽拉圖的音樂我都會有這種疑問。

4 September 2008

【FT】全球失序與失衡(下)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8-09-04

我與羅奈爾得•麥金農的觀點有所不同,基本上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他認為實際匯率是由儲蓄盈餘決定的,而我認為,對那些瞄準實際匯率的國家(這正是他們正在做的,毫無疑問)來說,因果關係恰好相反。換言之,這些國家瞄準一個名義匯率,並試圖保持低通脹率。他們通過執行貨幣、財政和監管政策以遏制國內需求,給淨出口盈餘製造空間來達到以上目標。我並不是說他們可以永遠這麼做。但他們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麼做。

經常帳戶的尾巴搖動了經濟之狗——這是我能想到的美國在過去十年中發生的真實寫照。畢竟,美國資產一直是干預貨幣政策的國家瞄準的目標,所以他們一直支撐著美元匯率,並且一直為美國經常帳戶赤字提供融資,還一直將美國的長期利率保持在低位。貿易赤字是收縮性質的:對於任何給定水準的內需,它都降低國內產出。因此,美國需要擴大內需,以抵消對外赤字的收縮影響。經濟體中的一些人群需要支出比收入更多的資金。


這些最重要的群體就是家庭。因此美國家庭負債的增多導致今天的“信貸緊縮”,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全球失衡的直接結果,也是大量新興經濟體匯率目標政策的直接結果。

其次,我認為,瞄準實際匯率的主要動機不是提供一個貨幣政策錨定,而是要追求出口驅動型經濟增長,積累儲備,最重要的是儘量減少歷史上龐大的經常帳戶赤字帶來的風險:換言之,這與其說是“浮動恐慌”,還不如說是“赤字恐慌”以及對於它們幾乎肯定會帶來的金融危機的恐慌。

這些政策的後果是什麼?總言之,它們是擴張性的。結果通常包括淨出口快速上升、旨在遏制資本流入的低利率,以及貨幣基礎的膨脹,儘管有沖銷的嘗試。中國經濟過熱就是這三種政策影響下的直接結果。

今天的通脹困境

今天,美聯儲試圖重新擴大後泡沫時代美國經濟的內需。其貨幣政策的主要影響開始產生,然而,它是通過弱勢美元以及與之相連的過熱經濟體的擴張產生的。簡單地說,本•伯南克在執行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但至少可能適用於美國的政策(我不打算在此加入辯論),卻非常不適合中國,而且還不適合幾乎所有捆綁在非正式美元區內,或者像一些經濟學家稱為的“佈雷頓森林體系Ⅱ”內的其他國家。

因此,失衡不僅已證明是過去的不穩定因素,而且還將證明,即使美國的泡沫已經破裂,它們將是更厲害的不穩定因素。當大多數新興經濟體需要更緊縮的貨幣政策時,他們被迫進一步放寬這些政策。結果導致這些國家的實際利率為負值,而它們明顯應該是正值的。

結果我們所見的,是全球通脹開始抬頭。而美聯儲雖然對全球貨幣政策影響最大,卻不得不面臨後泡沫時代的信貸緊縮。由於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導致能源價格飛漲,它的後泡沫窘境因而變得更加糟糕。
因此,這是一個全球性挑戰。發達國家已不再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它們在進口通脹。如果世界有一個單一央行和單一貨幣,前者肯定會按照潛在的全球供應增長率受限的證據,收緊貨幣政策。

我們並沒有這樣一個全球中央銀行。最接近這個角色的中央銀行是美聯儲,負責約世界經濟的四分之一。當然,它的區域,也是經濟最不景氣的一大地區。這就像是歐洲央行制訂其貨幣政策以單獨滿足西班牙的條件一樣。結果將會導致高通脹率。

怎麼辦?

讓我們回到首要原則。首先,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不可能進口通脹:如果每個中央銀行假設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其他地方政策帶來的後果,結果很可能會是經濟的整體過熱。更糟糕的是,如果上述情況成為期望,世界將會同70年代非常相似。我們目前還沒有到這一地步。政策制定者必須保證我們永遠不會到這一地步。

其次,全球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儘管信用危機對高收入國家存在不利影響。在很多新興國家,產出迅速增長,同時通脹也強勁增長。如果世界經濟不能如人們一兩年前希望的那樣快速增長(這看來很有可能發生),新興經濟體必須成為調整的一部分。當高收入國家最終全面復蘇時,這將變得更加明顯。

第三,貨幣政策的最大要求是新興經濟體收緊該政策。現在很多新興經濟體的實際利率都是很大的負值。政策收緊的一個前提是放鬆匯率目標。第四,如果放鬆匯率目標不可能發生,美聯儲必須考慮其貨幣政策的全球影響,即對世界其他央行的政策所產生的影響。至少基於這個原因,美聯儲目前的降息規模似乎已經太大了。

結論

目前情況是:全球貨幣系統不連貫協調,准全球性央行美聯儲只關心世界經濟的一個地區,以及匯率目標帶來的經常帳戶失衡所導致的貨幣和金融後果。我曾在此表示,無論是今天的金融危機還是通貨膨脹,至少部分是由這個系統的功能失調所導致的。變革將會發生,也必須發生。讓我們希望,這種變革會在20世紀70年代的噩夢捲土重來之前到來。

*羅伯特•艾力伯和查理斯•金德爾伯格,《癲狂、恐慌與崩潰》(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帕爾格雷夫,2005)。

譯者/紅嶺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1764

【FT】全球失序與失衡(上)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8-09-03

“70年代初之後的多年裏,就大宗商品、貨幣、房地產和股票價格的波動,金融危機的頻繁程度和嚴重性而言,是一段史無前例的時期。”羅伯特•艾力伯(Robert Aliber)

“回顧起來,目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很可能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痛苦的階段。”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金融時報》,2008年3月16日

“無論何時何處,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幣政策現象。”密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

兩場風暴在同時衝擊著世界經濟,一是通脹效應的大宗商品價格風暴,二是通縮效應的金融風暴。如何解釋美國發生的“信貸緊縮”與世界各地不斷飆升的大宗商品價格和通脹率這一組合?這些是互不相關的事件,抑或都是一個更大格局中的組成部分?

我認為,答案是後者:它們互相關聯。它們尤其是通過兩種現象相互關聯——全球儲蓄過剩和全球“失衡”,即經常帳戶盈餘和赤字的分佈模式,它們本身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全球貨幣政策和金融體系功能失調所導致的。

此外,我認為,這些失衡現象是一種“赤字恐慌”導致的結果。這本身就是全球貨幣政策及金融體系未能成功將資金安全轉移至新興經濟體的後果。

通脹抬頭

通脹是價格水準的持續上升:過多的貨幣(或者過剩的購買力)追求過少的商品或服務所導致的結果。大宗商品價格一次性跳升,當然不能算是通貨膨脹。這種跳升也未必導致通脹。然而,大宗商品相對價格的持續上漲,卻是通脹過程的一個徵兆。無論何時出現過剩需求,最先漲價的是一些具有靈活價格的貨物,其中大宗商品是主要例子。大宗商品價格於是成為一個壓力錶。如果我們查看一下近年來發生的情況,該壓力錶指標已指向紅色。

自2007年初以來,高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已經翻倍。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已持續六年多。看起來似乎確實是因為太多額外需求,正對全球增加供應的能力不足施壓。

通脹是過多需求追逐過少商品和服務而造成的結果:簡言之,以當今的科技和資源,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這些年來超出可持續水準。當然,擴大供應的能力是一種真實現象。能源供應是所有真實經濟現象中最重要的一種。畢竟,我們的工業文明完全基於化石燃料之上。

自2001年末以來,石油的實際價格已上升約6倍。今天,該價格已經高於上個世紀初以來任何時期的價格。正如世界銀行在其《2008年全球發展金融》(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2008)中所指出的,全球石油供應量在2007年停滯不前。報告說,這“加劇了2007年下半年庫存大量減少和價格陡增”*。這些價格增長可能最終證明是短暫現象,就像1970年漲價後的情形,也可能是永久現象,而最糟糕的是,是一種持續存在的現象。對此我們還不知道。

需求對供應的壓力所導致的結果是,整體通脹上揚幅度之大出人意料:2008年世界消費物價通脹率共識已從2007年2月預測的2.4%升至2008年6月預測的4.3%。在食品在總消費中佔據較大權重的新興經濟體,2008年預計通脹率漲幅還遠高於這一漲幅。

然而,當美國經濟及其他重要高收入國家經濟發展減緩時,我們又怎麼會遭遇全球通脹進程初現端倪的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後者目前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前了。最根本的解釋可以在推動全球供需的驅動力中找到。

失衡的角色

對於供應,就我剛才所講,我沒有進一步的補充。然而,對於全球需求,兩件大事正在發生:一是融合,二是失衡的後果。融合帶來加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失衡帶來旨在維持競爭力的貨幣市場干預。

倫敦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查理斯·杜馬斯(Charles Dumas)指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正常年份,中國目前產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四分之一以上,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一起共產生70%。就算是按照市場匯率,在兩個國家的正常年份,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量與美國等同。

這是世界經濟平衡中的一種根本轉型。新興國家也處於保持增長的有利地位,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擁有如此強勁的對外收支盈餘。這一因素對全球通脹之所以重要,原因是雙重的:首先,這些經濟體的增長模式是極其資源密集型的——舉例來說,中國的能源使用量幾乎和美國同樣多,儘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其經濟規模只有美國的一半,按市場匯率計算則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其次,這些經濟體正持續快速增長,儘管美國及(在較小程度上)其他高收入國家的經濟在減速。

這帶出了我的第二個論點,儲蓄過剩和失衡的角色。我已在即將出版的《理順全球財務》(Fixing Global Finance)一書中對此作出詳細討論。我們要明白兩件已經發生的事。首先,就如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正確指出的那樣,過去十年中,全球性儲蓄過剩出現了。這種過剩的最佳單一指標,就是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之際,實際利率卻很低。

這種過剩背後隱藏著三種現象——儲蓄盈餘,更確切的說,發達國家企業部門留存利潤高於投資,造成過剩;一些成熟經濟體持續存在的儲蓄盈餘,尤其是日本和後統一時代的德國;最後但同樣也很重要的一點是,新興經濟體轉而擁有空前多的經常帳戶盈餘。後者又具有三個要素:受危機打擊的新興國家由赤字轉而變為盈餘,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崛起為世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儘管它同時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國;近期還有石油出口國的盈餘。中國的經常帳戶盈餘相當於德國和日本的總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20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的經常帳戶盈餘共計約1.7萬億美元。據我的粗略計算,這些盈餘相當於約七分之一的世界總儲蓄,接近這些資本盈餘國本身儲蓄份額的兩倍:這些資本流動是巨大的。

儲蓄過剩如此集中出現在相對較少的國家,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將只討論兩點。

首先,不用說,世界收支平衡或儲蓄盈餘赤字模式加起來應該為零。這個事實往往被遺忘,甚至被一些經濟學家所遺忘,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節儉引以為傲,並譴責有些國家肆意揮霍,花掉別國公民節儉下來的積蓄。

在實踐中,這些數字在過去10年加起來的結果是符合理論的,它們是相對少數高收入國家的家庭儲蓄和支出反應靈敏的後果,其中美國是最重要的國家。房價快速上升又進一步刺激了這些支出,而房價快速上升則由低實際利率、低通脹和低名義利率,以及彈性非常高的信貸供應所造成的。長時期的經濟成功——再加上“大穩健時期”(great moderation),催生了巨額過剩。低實際利率和金融創新刺激了彈性信貸,使美國家庭部門(也包括英國家庭部門)在多年期間保持空前巨大的財務赤字。結果是,我們已經知道,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金融危機。

誠如哈佛大學的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所認為,這只是另一場新興市場危機,只不過這一次新興市場就在美國境內。它也再次提醒人們,為什麼大額淨資本流動已被證明是這麼大的不穩定因素:只有在借款人所做的投資可以支付貸款利息時,資本流動才管用。不管借款人在美國國內,還是在新興經濟體,這都一樣真實。這一次,與上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不同的是,沒有匯率危機。但外部資本流動的國內對應部門存在著危機。

同時,資本提供國的情況又如何呢?在新興經濟體中,答案是它們一直在以龐大規模干預其貨幣市場。在截至2008年3月的過去7年中,全球外匯儲備跳增4.9萬億美元,其中僅中國的外匯儲備就上升了1.5萬億美元。幾乎所有的這些增長都發生在新興國家,這些國家參加了肯定是世界經濟史上最大的“自我保險”計畫。的確,今天70%的儲備是在上述這段時間內積累起來的。

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羅奈爾得·麥金農(Ronald McKinnon)會認為,政府在推行一項合理的匯率政策,以此作為一個貨幣錨定手段,而國際收支盈餘過剩完全是儲蓄過剩的結果。但很多新興經濟體大規模干預貨幣市場,主要是為了保持出口競爭力和大額經常帳戶盈餘(或者壓低經常帳戶赤字)。“永遠不要第二次,”80年代和90年代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新興國家說道。“一次都不要,”中國表示。

(待續)

*羅伯特•艾力伯和查理斯•金德爾伯格,《癲狂、恐慌與崩潰》(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帕爾格雷夫,2005)。

譯者/紅嶺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1755

1 September 2008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下)

前餐
華道夫沙拉配櫻桃番茄和紅葉生菜
小麵包和黃油

正餐
鲁汁雞肉配檸檬汁,胡蘿蔔花和蒸米飯

甜品
芒果布丁

我誠心的覺得德航的食物和我很久以前坐的時候相比,下降許多,即使這餐比從德國出發的要好吃許多...

以前飛機上供應的也不是華人會很喜歡的食物(很典型的德國人冷冷的食物),不過和現在比起來,豐富許多。

不過從香港做德航到德國還是有令人期待的驚喜,就是會經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上空。通常這時候,機長就會廣播,叫乘客向外看,感受一下令人震懾的自然美景。

廣播後,你就會看到大家都擠到窗戶旁,照瘋了...(像我就是)...連空服員也不例外。





27號回去,飛機上沒有什麼人,我一個人做三個人的位子 - 整排都是我的!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拍的,機外的風景很明顯的不同,紫色的冰冷美


坐沒有小電視的航空公司,真是窮極無聊的一件事。還好這趟旁邊都沒有人,所以我可以躺著睡,不然德航 747 前後椅距真的很小,我坐著膝蓋都會頂到前面的座椅,痛苦不堪。 不知道飛慕尼黑的A340,會不會好一點。

早餐-早餐!

主菜
新加坡炒麵配烤肉和炒蛋

甜品
新鮮水果

我從來都沒想過,我會在德航的飛機上吃到星洲炒米...(有趣的是,我做新航那麼多次,反而沒有在他們的機上吃過星洲炒米)。

雖然看起來有點糟,不過說真的,還蠻好吃的;只是早餐吃這種東西,好油膩。

法蘭克福機場


法蘭克福機場的內部可以說是相當的"德國",簡而言之就是很工業的設計,相當的金屬和明亮,呈現簡單實用的風格。

不過和我90年代左右來的時候比起來,已經呈現疲態,沒有當時的那種嶄新感,還有點髒亂。

我登機門的等候區

LH 4858 飛往 Manchester

法蘭克福飛曼城的飛機是德航旗下的Lufthansa Cityline,負責飛航的是嶄新的CRJ機隊,不過年代已久,我已經記不起是CRJ的哪一種機型。內裝都使用皮椅,位子相當的開闊,和747的狹隘座位比起來,真有天堂和地獄的差別。

吃的點心也不錯,以今天歐洲區間線割喉戰的標準來看,算是很用心了,沒派完剩下的還會很貼心的詢問客人要不要晚上回去當宵夜。



---

延伸閱讀: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上)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中)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下)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上)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上)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下)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上)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