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March 2009

台北銅像散步

【聯合報╱李清志/文】 2009.03.16 02:41 am

一座政治強權影響下的城市,基本上喜歡採用巴洛克的軸線系統,在都市中建立紀念性的空間架構,筆直寬廣的大道、對稱高聳的紀念塔,或是道路軸線圓環上,做為視覺焦點的紀念性銅像。特別是強權領導者,更喜歡大量製作政治人物銅像,做為都市空間中的宣傳圖騰,並兼具統御空間的權力表徵。

銅像麻木症候群

台灣地區過去在軍政統治的影響下,銅像數量之多,曾經是世界上銅像密度僅次於北韓的國家,其中以國父孫中山先生與總統蔣公的銅像占大多數。不過在解嚴後,許多地方的銅像相繼遭拆除,有人甚至提議將所有被拆除的蔣公銅像,送至鳳山陸軍官校,成立一座「中正園」,可見其數量之多。不過這項提議卻也同時顯示,國人對於拆除過去政治人物銅像時,心中的尷尬矛盾與無形恐懼。

台北市敦化南北路曾經是外國友人由松山國際機場入境後,必經的重要大道。因此整條敦化南北路上,便出現過三座大型圓環,圓環上也都站立著黨國元老的銅像,分別是位於南京東路口的吳稚暉銅像、八德路口的蔣中正銅像,以及仁愛路的于右任銅像。隨著台北市區的交通不斷成長,南京東路圓環與八德路圓環先後被拆除,連帶地吳稚暉銅像及蔣中正銅像也遭拆除(吳稚暉銅像被移至現在的至善公園內),只剩下仁愛路上的于右任銅像。

當年一份調查報告發現,許多每天經過仁愛圓環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銅像到底是誰,這個現象顯示許多市民患了「銅像麻木症候群」,他們對於生活空間中的銅像抱持著視而不見的態度,覺得這些銅像跟他們的城市生活,沒有關連,也沒有任何意義。後來于右任銅像也被拆除,銅像最後淪落到國父紀念館外的空地上,只有每天早上放著卡拉OK、跳著土風舞的歐巴桑陪伴著他。

改朝換代,銅像換人

日據時代的台北,也曾樹立許多的銅像(多為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或後藤新平等人的銅像)。當年的銅像製作精良,特別是銅像底座,不論是材質與形式,都十分精緻典雅。因此台灣光復之後,這些銅像被拆毀,但是底座卻被保留使用,台北市中山堂前的孫中山銅像底座,便是沿用祝辰巳的;而介壽公園內的林森銅像,則是沿用日本樺山資紀總督銅像底座;二二八公園內有一座至聖先師孔子塑像,底座豪華宏偉,塑像卻粗糙無比,肯定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很多人相信,銅像其實具有鎮邪的作用。台北市中山區的十四、十五號公園,原址在日據時代是日本人的公墓,埋葬許多日人的屍骨,光復後來台老兵,無處居住,就占據墓園、搭蓋違建,甚至以日人墓碑做為桌底支撐,或墊高床板的底座,當時的老兵想:打日本鬼子都打了八年,還怕這些日本鬼子嗎!

違建後來遭到拆除,闢建公園,地裡還挖出許多古老的日本人墳墓,甚至有石頭製的鳥居建築,人們才發現原來此地的人們「人鬼雜居」已有好一陣子了;如今綠地公園成為市區少有的優質空間,是台北市民休閒的好去處,公園角落豎立著岳飛騎馬雕像,底座上刻著「還我河山」的字樣,似乎是具有宣示主權以及鎮邪的作用。

小鎮洋人銅像

在民主時代中,銅像的設置考慮不再是歌頌政治功德或商業私利宣傳,而是去思考這座銅像與市民的日常生活、傳統記憶,甚至鄉土社區榮耀等之間的關係,才能讓市民免除心理上的政治侵犯與商業騷擾,真正感受到「這是個市民的城市」的歸屬感。

台北縣淡水鎮在道路安全島上設立了一座紀念人像,這座人像既不是孫中山,亦非任何政治人物,更沒有帶著任何商業色彩,而是一位留著鬍子的外國人──馬偕博士。雖然如此,這座紀念像卻遠比任何政治及商業銅像更受人歡迎,因為這位外國人的一生與淡水地區居民的歷史記憶息息相關,他的一生傳奇,其實也等於是淡水歷史的一部分。

從馬偕頭像向馬偕街望去,可以看見偕醫館建築以及淡水長老教會的歌德式尖塔,沿著路徑走下去,可以來一趟馬偕歷史之旅。最近淡水鎮又在淡水河邊為馬偕博士設置了一座銅像,銅像設置地點正是馬偕博士當年登陸的地方,當時馬偕博士上岸後,便屈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禱告上帝,展開了他在台灣不可思議的奉獻人生。

變裝銅像放輕鬆

銅像過去在台北市區總是顯得十分嚴肅,給人有政治壓力或畏懼的感覺,不過年輕一代對銅像已經有不同的看法,沒有了歷史的包袱與沉重心理,使得他們可以更輕鬆的看待銅像。

前一陣子,培養中學師資的師範大學校園,原本大門口矗立的蔣公銅像,竟然變裝成一位運動員,手持火把、頭綁頭巾,黝黑的膚色,令人聯想到歐巴馬先生,而路過的人竟然很少認出這個運動員就是蔣公銅像變裝而來的!師範學校竟然可以有如此大膽創意的舉動,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同時也證明年輕一代已經沒有過去的戒嚴恐懼,而能以一種平常心來看待這些銅像。

漫步台北街頭,勘查銅像的蹤跡與源流,是一種趣味的城市觀察與偵探遊戲。從銅像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城市的歷史與身世,同時也可以讓我們重新省思我們到底居住在什麼樣的城市裡?值得你也去試試看。

●「台北學」系列講座:程文宗主講〈台北老屋與巷弄文化〉,3月18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A401教室舉行。

【2009/03/16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台北學系列3》台北、大阪 雙城記

台北學系列4》創意城市 台北

偽台北學 一種「野史」式的野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