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October 2008

沒有偏見的偏見

以前我很喜歡看某一位樂迷的網誌,但是我已經好一陣子沒看了。最近在別的網誌中,更加深了對他不好的印象。

我反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用自己的偏見來駁斥他人的偏見。

舉一個例子,留聲機大獎每年一出來,台灣古典樂迷的網誌或是古典討論區往往就會出現一批罵聲,不過都是謾罵的聲音。如果仔細看,他們罵的原因很單純,因為他們喜歡的都沒有在上面,在上面的他們都不喜歡。

那英國人喜歡還是不喜歡,礙到你了嗎?

我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是敘述某位中國有名的鋼琴家,到西方學習進修鋼琴的經過,在他老師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他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時,這位老師的回答令我相當驚訝,他說;「這位鋼琴家需要時間吸收西方的文化,文學,和宗教。」

是啊,古典音樂終究是西方的文化。台灣人最喜歡嘲笑外國人把中華文化弄得四不像的樣子,可是自己的糗樣永遠都看不見。

留聲機雜誌在這近幾十年當中的貢獻,除了奠定了討論古典音樂的標準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推波興闌了一大批專注在注重品質的古典音樂小廠。在他們的筆下,不分大小廠,只分好不好聽。

在很久以前(其實也沒很久,大概五到十年前),台灣的樂迷非常瞧不起 Naxos 這個品牌。甚至批評留聲機雜誌或是企鵝對於 Naxos 給予好評是有"特殊的原因"。今天,這種無目的的批評已經幾乎看不見,樂迷變成是在埋怨進口的東西種類太少。

沒變的是留聲機雜誌,他們始終支持他們覺得好的原因。更不要說少見作曲家,少見曲目,少見的演奏家和指揮家。

他們敢在這些雜誌說他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因為他們隨時能夠接受你的批評。和英國人聊天,你永遠都覺得很舒服,因為他們雖然不同意你,但是你感到的只會有善意,而不是敵意。他們還會稱讚你的品味。

相對的,另外一本雜誌,每篇似是而非的評論,要說又不敢說,想講又怕被罵,正反映了台灣樂迷偏激,狹隘,又病態的文化。

包含我在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