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October 2008

當英國女皇遇上D&G



很令人訝異的,一向標榜 party style 的 D&G 這次的秋冬季主打,竟然有濃濃的英國鄉村風味,而且受到英國女皇穿著風格的影響極大。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蘇格蘭格子(tartan),頭戴絲巾,還有英國鄉村風格的穿著。

英國女皇一生穿衣服的風格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改變,除了作為英國的虛位元首以外,她的穿著也被視為維護英國傳統的一部份,有很強烈的 sense of Britishness。頭戴絲巾的形象已經深入在英國人民,甚至在電影Queen以後,各國人的心中。那條絲巾某種程度上在人們心中已經不再是絲巾,而是象徵著皇室榮耀的皇冠。

除了套裝以外,英國女皇最喜愛穿著傳統英國鄉村風格的穿著。其實這種衣服時在兩次世界大戰時,也廣泛的被軍人使用。除了他們能夠抵抗嚴酷的氣候以外,本來特別設計給在鄉村生活的實用性和耐用性,正好也是軍人需要的。

象徵著耐用,高品質,永遠不退流行,還有高貴的榮耀的皇室風格的衣服,今年出現在一向是設計給派對動物的D&G系列中。




電影The Queen中,Helen Mirren扮演女皇的造型




深值人心的女皇風格,多年以來始終如一

29 October 2008

【挪威】挪威縮影 (1) Oslo - Myrdal (Oslo-Bergen鐵路)



Oslo - Bergen 鐵路線沿途的風景

雖然說挪威縮影可以一天內玩完,不過我在這裡要很誠懇的建議,多一天或是兩天,你會玩的更愉快; 比方像是在Flam這個中途換船的地方(如果你一天玩完的話),可以讓你留戀兩三天都沒問題...因為實在太漂亮了!

挪威縮影第一段從Oslo到Myrdal,是屬於 Oslo - Bergen 線的一部份,沿途風景很驚人,從草原,森林,甚至雪景都有(在夏天都還有雪景)。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很不建議從 Oslo 坐飛機到 Bergen,因為你錯過了看美景的好機會。

題外話,我去過挪威的朋友他們看到我照片都驚叫「原來旁邊長這樣」,因為他們看到的都只有雪景...三月了沿途還是全雪景。北歐真的還是比較適合夏天去。下面就是這段鐵路沿途的照片。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下)

【聯合報╱王鼎鈞】 2008.10.26 01:13 am

台灣軍中文藝運動鉤沉

虹影在她的小說裡描寫「三年災害」,那時家家挨餓,家長總是吃得最少,吃得最少的人最受尊敬。「人要吃飯」固然天經地義,正因為如此,「吃得最少」,省下來給別人吃令人感動敬拜,兩者並沒有矛盾,任何國家社會都得維持個價值觀。那年代,前線官兵是「吃得最少的人」,他們整齊的隊形,嚴格的紀律,特殊的裝備,艱難的任務,都象徵榮譽,角聲旗影,慷慨一呼,生命壯烈如疾雷閃電。一個國家是否有前途,要看這些對青年有多大吸引力。

某一天,我接到電話說,王昇上將約見。我準時到他的辦公室,孤影也來了,化公離座,親手取出兩件「榮譽狀」,一份給我,一份給孤影,內文都說酬謝對軍中文藝的貢獻,都由國防部參謀總長署名,紙張印刷和款式比一般獎狀考究。「榮譽狀」發給孤影,當然因為他寫了〈小市民的心聲〉,為什麼也發給我呢?而且是和他同時領受,再無第三者並列……那次接觸距離很近,我看見化公兩頰深陷,嘴唇乾燥,跟當時的京華冠蓋相比,簡直「面有菜色」。他自奉甚儉,工作時間太長,每天早上還要讀書一小時,他是「最憔悴的上將」。

化公親自主持過幾次座談,規模越來越小,每次總會通知我參加。他多次邀文藝作家餐敘,人數不多,也沒把我排除。有一天晚上他只請了一桌客,而且只有八個人,我叼陪末座,他談笑自如,沒有冷場。席間我一度起身洗手,然後朝他的背走回,恰值他轉過臉去,朝著空氣放鬆一下神經,我的角度正好看見他一臉疲倦和不耐煩,他好像刷的一聲換了一副表情,刷的一聲再換回來。三軍軍官俱樂部大廳寬廣,燈光沒有全開,襯托出他的疲倦和寂寞。

我為之悚然,想起戰國名將吳起的故事。吳起統兵作戰,有一個大兵生瘡化膿,十分痛苦,吳起用嘴替他把膿吸出來,消息傳遍前方,也傳到後方。有人向大兵的母親道賀,他的兒子遇見好長官,做母親的一聽馬上哭了,她說我的兒子沒有命了,將軍這樣待他,他一定奮勇作戰,死在戰場上!他的兒子果然沒有回來。

王化公是何等樣人,他費這麼大的精神,紆尊降貴跟我們應酬,像我這樣一個人,究竟能為他做什麼,他究竟要怎樣使用我,我得怎樣報答他……我開始跟政戰系統疏遠,最後我出國,也沒敢向他辭行。

王昇上將主導的軍中文藝運動是空前絕後的一件「學案」,內涵外延,豐滿久遠,並非一句「官方意識」可以了之,它確實造就了許多作家藝術家,但願有人能羅列評點,開出完備的名單。它散播技術,有教無類,播種之功,無人可比。大軍「偃武修文」(詩人鍾鼎文這麼說),大量增加閱讀的人口,促進文學出版事業的繁榮。固然他目的在使文藝工具化,但「事實總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得到文學技術的人幾個成為政治工具?李杜韓白豈甘終身寫試帖詩?即使是陸游,他的詩集中的孤憤和無奈才是強音。軍中培養出來的詩人畫家,一個一個「現代化」了,軍中培養出來的音樂家戲劇家,一個一個「商業化」了,逯耀東教授稱這種情形為「兵變」。

從上游推動台灣文藝發展的人,並非只有張道藩,林海音,夏濟安,齊邦媛,弦,葉石濤,還得加上一個王昇,他是照著革命模式成長的軍人,任何國家的軍隊都不能缺少這樣的型範,即使是台灣共和國。他想凝鑄軍魂,越界耕作文藝這塊田地,也許犯了錯誤,可是並沒有白費力氣。歷史總是呈現多軌或雙軌的樣相,五十年代,反共文學之外還有以女作家為主的私生活文學、人情味文學,六十年代,現代主義運動之外還有軍中文藝運動,七十年代,鄉土文學之外還有後現代,看似相反,最後都「化作春泥更護花」。(下)

【2008/10/26 聯合報】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73286.shtml

延伸閱讀: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上)

孔德成桃李滿天下 再沒回大陸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光儀】 2008.10.29 04:07 am

前考試院長孔德成昨天以八十九歲高齡辭世,他集學者、書法家、美食家,甚至國大代表等多種身分於一身,一生豐沛。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在孔德成的身上可清晰尋得孔子的身影。

未百日 就接衍聖公爵位

做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擔任奉祀官看似順理成章,但當年卻曾經引發不小的危機。孔德成出生於民國九年二月,他出生前的三個月,世襲的「衍聖公」孔令貽病故;孔令貽的正室未留子嗣,妾室則生了兩個女兒,因此這個第三個孩子到底是男是女,就成了當時全國都關注的大事。

當孔德成出生消息傳出後,「衍聖公」確定後繼有人,當時山東曲阜全城都還鳴放鞭炮慶祝,北洋政府也鳴放禮炮十三響。還未滿百日的孔德成,接下「衍聖公」的世襲爵位。民國二十四年,時年僅十五歲的孔德成,有感世襲爵位不宜存於民國,主動請求國民政府撤銷「衍聖公」。

十五歲 成最年輕特任官

但基於孔家道統不可廢,孔德成也從「衍聖公」變成國府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奉祀官」,成為國府最年輕的特任官,這個紀錄迄今尚無人打破。

民國廿六年底,曲阜淪陷,國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免孔德成淪為日軍階下囚,派七十二師師長孫桐萱親自將孔德成護送到武漢,後來再遷居重慶。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易幟,孔德成又隨國府來台。

掌試院 學術生涯的意外

雖然擔任「奉祀官」,但孔德成一向以學者自居,與學界的關係較諸政界深厚得多。在民國七十三年接任考試院長前,與政治比較沾得上邊的職務,也只有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職務。即使近年,被問到前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問題時,他也強調自己「是個教書的人,只談學術」。

擔任考試院長,對孔德成也是個意外。中共在文革期間批孔揚秦,但一九八二年重新把孔家人抬出來,任命孔德成的姊姊孔德懋擔任政協委員。當時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考試院長出缺,故總統蔣經國本來屬意由別人接任,但據說蔣夫人宋美齡親自打電話給蔣經國,要他讓孔德成接任,以示中華民國更重視孔孟道統。於是這個位子就落到了孔德成的身上,連任九年。

教三禮 精通美食與書法

孔德成來台後,自民國四十四年起,就在台大教授「三禮研究」、「金文」、「青銅彝器」,桃李滿天下。不僅僅是有聖人遺風的孔子嫡孫和翩翩君子風度的學者,孔德成還是個自成一格的書法家、美食家。

不過惜字如金的孔德成不輕易揮毫,他的學生只能找老師一起吃飯,酒酣耳熱之際,再請老師揮毫。孔德成發現後也不以為忤,嘴巴上說自己上當,但還是會爽快的提筆揮毫。

孔德成本身也是非常講究的美食家;儘管求字不易,孔德成倒是非常喜愛到台北的各北方餐館吃飯,而且不吝於給餐館一些對於孔府家菜的指導。

守道統 孔墓被掘最遺憾

儘管兩岸開放多年,但孔德成自從離開大陸後,再也沒有踏上故里一步。除了對道統的堅持外,一般都認為這與文革期間,孔家墓園包括孔子和孔德成父母的墳墓,都被紅衛兵掘開。中共官方對此始終沒有給一個交代,也沒有道歉,恐怕也是孔德成晚年很大的一個遺憾。

【2008/10/29 聯合報】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4577778.shtml

28 October 2008

倫敦人,英國人



倫敦白領階級片刻的清閒

從金融問題開始曝露的時候,英國媒體就開始蠢蠢欲動,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報紙詛咒歐洲金融中心倫敦,特別是金融區City裁員的消息(傳說中的死亡筆記本?)。

Bradford & Bingley,HBOS,HSBC...都有裁員的消息。這對英國有多大的打擊還不知道,至少目前來看,英國採取的政策被世界讚許,並且開始抄襲。英國人覺得他們在本國不受歡迎的首相,卻成為別國領導人口的英雄這件事情,感到特別的amusing。

儘管可以感受到倫敦人的壓力,你也同時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自信。對大多數的英國人來說,二次世界大戰都還不算太遙遠,這次的危機又算什麼?和他們談話,你會覺得沒有那麼糟,自己太大驚小怪,評論太情緒化,他們會給你一個impression就是埋怨是沒有用的,重點是接下來該做什麼。

而事實也是如此。

27 October 2008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上)

【聯合報╱王鼎鈞】 2008.10.25 04:10 am

軍營中寫作的風氣本來就普遍,以前士兵寫作只能忙裡偷閒,躲躲閃閃,國軍文藝運動正式展開以後,寫作可以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只要稍有成績(比方說,作品在軍營內部的報刊上發表了),長官特許不站衛兵,不出公差,不服勞役……

我到台灣以後,發願跟軍營絕緣,沒料到有個聲勢浩大的軍中文藝運動。

「文藝到軍中去」的口號雖然提出甚早(1951),我認為和我沒有關係,直到總政治作戰部成立國軍文藝運動會,文藝界大點兵,我才躲不過去(1965)。我曾當面告訴主辦人田原上校不想參加,田原面色凝重,一言未發,我沒有照開會通知的規定報到,他派人把報到時應該領取的一切文件和贈品送到我家。田原是小說家,也是國立第二十二中學的學長,為人忠厚,他的「不言而教」我體會到了。

1965年四月,第一屆國軍文藝大會開幕,軍中作家、社會作家加上總政戰部的作業人員,共六百多人出席,蔣介石總統親自頒布十二條綱要,宣示對文藝的戰時要求。大會之後成立「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聘請「社會文藝工作名流」八十三人為委員,我列名在內。選拔軍中作家兩百多人,成立九個小組,我參與散文組的活動。總司令部以下設輔導分會和地區聯誼會,推動工作。設置「國軍文藝金像獎」,輔以一般獎狀獎章及補助金,鼓勵官兵創作。定期邀請輔導委員到軍中演講座談,講授寫作經驗。委託文藝函授學校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軍中的有志者學習。總政戰部並規定各單位所需開支列入年度預算,辦理成效列入年度考績。

蔣介石總統一直把台灣當作戰時社會,他對文藝有戰時的要求,五十年代,他曾發出「戰鬥文藝」的號召,希望社會配合軍中的需要,中國文藝協會沒有基層組織,無法落實。現在他的理想納入軍中的行政系統來實行,希望由軍中影響社會。這時蔣經國升任國防部長,王昇以總政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正是蛟龍得雲雨的時候,更難得實際主持此一運動的王大將不辭勞瘁,禮賢下士,一一攻破了「社會人士」對政工的心防。

還記得王大將第一次宴請輔導委員,每桌都有三兩位政工官員作陪,他起立致詞,他說輔導委員都是「我們」的老師,而「一日為師,終身是父」。我聽了十分驚愕,這是克勞維玆兵法嘛!教人怎承受得起!雖然王大將在政工系統威望很高,那些政工官員聽了還是神色黯然。那天我坐在趙友培教授旁邊,當時也曾輕聲進言,勸趙公以副主任委員身分說幾句謙遜的話,他說這番話應該由文協的當家人陳紀瀅來講,紀老是第一順位的副主任委員,可是紀老坐在第一席,傳話很不方便,稍一遲疑,失去了時機。我想那天政工官員對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印象一定很壞,將來會有後果。(此是後話休提)

那時候,蔣經國也挺客氣。有一次他來講話,他是國防部長,有上將官銜,他穿著便服,軍樂隊仍然演奏〈崇戎樂〉,全體肅立迎接。他上台以後立刻說,今天的儀式是為軍人安排的,可是有很多位「社會的先生」在座,我覺得很不適合。我記得他晚上才來,軍中幹部自然全員就座,「社會的先生」多半回家去了,少數人臨時接到通知留下,也不知他們是怎麼選擇的。蔣經國那天說些什麼,我都忘記了,總之和文藝沒有關係,事先也沒有準備講稿,好像東拉西扯,言不及義。他的口才很差,不過態度誠懇,很能贏得一般人的好感。

論演講,王昇是一等上選,每一屆國軍文藝大會閉幕之前,他照例發表長篇演說,或批中共,或批台獨,或批存在主義,他不看講稿,但是起承轉合句句到位,而且抑揚頓挫辭充氣沛。我有大兵習性,而今出乎其外,既能看熱鬧,又會看門道,我曾對一同開會的朋友說,化公(按:王昇)是天才運動家,聽完他的演講,一個小時之內,你如果給我一把手槍,教我幹什麼我就去幹什麼,可是超過一個小時就不行了。他聽了哈哈大笑,反問一句:「你到底是捧他還是罵他?」

在總政戰部的調度之下,我參加了許多次演講座談,接受訪問,擔任金像獎徵文的評審。文學寫作無非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寫什麼,一個是怎麼寫,依總政戰部的設計,他們決定寫什麼,我們只管怎麼寫,如果沿用中共的說法,也就是「領導出思想,作家出技術,群眾出生活」,我是從這條道上熬出來的職業作家,雖然已經洗手,老把戲都還記得,在這個層次上可以使一把勁兒。

近人著作,對軍中文藝運動多有負面的評論,我想起「平時與戰時的矛盾」。那時世界的大局勢是冷戰隨時可能變成熱戰,海峽的小局勢是中共等待時機解放台灣,經濟繁榮,老百姓追求「生民之樂」,平時如戰時,軍隊依然枕戈待旦。軍隊好比是「魚」,社會好比是「水」,水中缺少魚需要的養分,總政戰部無法全面改造水質,退一步打算造一個魚缸,自已訂做飼料,外面流進來的水要過濾。王大將曾一再對我們朗讀梁啟超的詩:「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聲音十分懇切。他們需要十個百個現代的「陸游」,他們的做法源於他們的戰略思想,我無法提出更好的戰略思想,也就無法提出更好的做法。

軍營中寫作的風氣本來就普遍,以前士兵寫作只能忙裡偷閒,躲躲閃閃,國軍文藝運動正式展開以後,寫作可以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只要稍有成績(比方說,作品在軍營內部的報刊上發表了),長官特許不站衛兵,不出公差,不服勞役,期許你有更多更好的表現;倘若能在高級司令部主辦的徵文中抱個大獎回來,那就成了一時的寵兒。記得除了總政戰部設立金像獎以外,海軍有金錨獎,空軍有金鷹獎,陸軍有金獅獎,聯勤有金駝獎,警備總部有金環獎(有人稱之為手銬獎)。我多次擔任評審,有緣遍讀軍中未成名作家的散文和小說。

我覺得未成名作家的文章可讀性更高,裡面含有生活的「原材」,由於未成名和已成名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已成名的作家尚未發現這些原材,這些新鮮粗糙的東西尚未經過作家們的因襲和複製,十分可貴,他們萬事俱備,只欠表現技巧。每讀這些作品,如聞深海遺珠,如見亂山璞玉,心中歡喜,但是也實在沒有生花妙筆可以送給他們。每次隨作家訪問團深入軍營,不免想起這些人來,或者只見過文稿、沒見過名字,或者只記得面孔、不記得姓名,或者只記得筆名、不知道本名,猜想他們以後會怎樣:半途而廢?懷才不遇?還是有志竟成?

總政戰部多次安排輔導委員和社會作家到軍營訪問,我隨訪問團兩次到金門,一次到馬祖,兩次訪問海軍基地。訪問團由當地最高長官接待,接風、送行、簡報、欣賞晚會都到場主持,一座將星熠熠。海軍最講究禮儀,請我們看操槍表演,接受儀隊致敬,總司令宋長志上將甚至來聽我的演講。訪問馬祖的時候,恰巧總政戰部主任蔣堅忍到馬祖視察,他參與我們的活動,我們受到的禮遇更是水漲船高。

看總政戰部的安排,這些訪問活動好像是酬謝作家的貢獻,或者也希望社會作家了解軍人任務,增長戰時意識,所以「聯誼」高於一切。臨別時我們都得到許多紀念品和當地土產,回台北後還收到他們拍下的照片,記得馬祖寄來的照片,背後都有一個小小的名戳,刻著「俞允平攝」,後來俞先生調回台北編《文藝月刊》,大家對他一見如故。

我們去金門馬祖,都要在飛機上或軍艦上辦出境入境的手續,雖然只是總政戰部和出入境管理處雙方官員一句對話,免除一切形式,我還是覺得很刺激,出境,入境,本來多少浪漫與哀愁!金馬風景很好,但是誰也無心觀賞,金馬前哨離中國大陸很近,從望遠鏡看「準星尖上的祖國」,心潮比浪高,伏下我後來寫《左心房漩渦》的遠因。我當時最迫切的感受是,對岸繼「三年災害」之後搞「十年浩劫」,我的今世肉身幸而還能站在大武山上悵望千秋,我對來台灣以後所受的一切都原諒了!我內心的一切都化解了!

我是那種「向下看」的人,我的情感和興味都在士兵,特別是那些駐地偏僻、苦修勤練的人,文學是他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活的玄想,使我想起自己流亡的時代。雖然軍隊的一切都進步了,有些氣味、有些聲音、有些線條顏色還是熟悉的,有些默契還是存在的,一步走進營房,恍如回到前生,我怎麼也沒想到我和軍營還有這樣一段未了之緣!

在最前線,我看見戰士利用碉堡上的積土種植花草,碉堡門前用鐵絲搭成的對空偽裝網,也交錯編織出各種圖案,他們又種一些蔦蘿或牽牛花,使它攀附著鐵絲網生長,他們有美感,季節到了,柔嫩的花蕾也許就倚在鋒利的尖刺之旁。在碉堡裡,我看見弦的詩集,鍾梅音的遊記,趙友培的〈答文藝愛好者〉。

金門、馬祖都有戰士們用雙手鑿成的坑道,外表是一座巍峨的山,汽車開進去四通八達,將士在裡面運籌帷幄,枕戈待旦。坑道裡,岩壁一望無盡,每一寸都是斧鑿的痕跡,坑道潮濕,有些地方坑頂向下滴水,戰士們也生了疥瘡。坑道裡儲藏汽油和軍米,他們永遠先吃受潮發霉的米,新米存起來,等它發了霉再吃。廚子不能和客人同時入席,服務業者不能和遊客同時度假,即便是南飛的雁群,也在宿夜的時候派出守衛,擔任警戒,所以軍人……這是社會組織的遺憾,但是最大的遺憾是人們因此藐視軍人。(上)

【2008/10/25 聯合報】http://udn.com/NEWS/READING/X5/4572250.shtml

延伸閱讀:
我和軍營的再生緣(下)

25 October 2008

咖啡暖雙手 與人常為善

美國科學家說,用一杯熱咖啡溫暖你的雙手能夠改變自己對周邊世界的看法。

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撰文稱,溫暖自己的雙手可以導致人們對世界產生更溫暖和更慷慨的看法,而冰冷的雙手往往會導致你對別人缺乏信任,不願給與。

為了評估身體溫暖程度對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有沒有任何區別,研究人員讓一批志願者雙手握住溫暖的咖啡杯或冷飲料,然後讓他們給其他人的性格打分。

他們發現,那些手握溫暖的咖啡杯的人對別人的評判更慷慨,而那些手握冷飲料的人則比較苛刻。

在第二項研究裡,科研人員發現那些手握溫暖咖啡杯的人更願意送給別人一個禮物。

該研究小組說,形容一個人對待別人是否像春天般的溫暖或是像秋風掃落葉那樣的無情,往往需要考慮這個人在孩提時代的感情和經歷。

科學家說,觸摸與信任之間的聯繫可能與我們大腦中的腦島部分緊密相關。當我們觸摸到熱的或冷的東西時,這部分大腦就開始變得活躍。但同樣,如果有誰破壞了你的信任,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巴爾格博士是這篇文章的聯合撰稿人。他說,有些人可能利用了身體溫暖與情感溫暖之間的聯繫。

研究人員們說,他們的試驗可能對市場營銷具有影響力,因為這顯示出人的身體與心理之間的聯繫是多麼的緊密。


BBC中文網報導
http://news.bbc.co.uk/go/pr/fr/-/chinese/trad/hi/newsid_7680000/newsid_7687800/7687825.stm

24 October 2008

沒有偏見的偏見

以前我很喜歡看某一位樂迷的網誌,但是我已經好一陣子沒看了。最近在別的網誌中,更加深了對他不好的印象。

我反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用自己的偏見來駁斥他人的偏見。

舉一個例子,留聲機大獎每年一出來,台灣古典樂迷的網誌或是古典討論區往往就會出現一批罵聲,不過都是謾罵的聲音。如果仔細看,他們罵的原因很單純,因為他們喜歡的都沒有在上面,在上面的他們都不喜歡。

那英國人喜歡還是不喜歡,礙到你了嗎?

我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是敘述某位中國有名的鋼琴家,到西方學習進修鋼琴的經過,在他老師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他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時,這位老師的回答令我相當驚訝,他說;「這位鋼琴家需要時間吸收西方的文化,文學,和宗教。」

是啊,古典音樂終究是西方的文化。台灣人最喜歡嘲笑外國人把中華文化弄得四不像的樣子,可是自己的糗樣永遠都看不見。

留聲機雜誌在這近幾十年當中的貢獻,除了奠定了討論古典音樂的標準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推波興闌了一大批專注在注重品質的古典音樂小廠。在他們的筆下,不分大小廠,只分好不好聽。

在很久以前(其實也沒很久,大概五到十年前),台灣的樂迷非常瞧不起 Naxos 這個品牌。甚至批評留聲機雜誌或是企鵝對於 Naxos 給予好評是有"特殊的原因"。今天,這種無目的的批評已經幾乎看不見,樂迷變成是在埋怨進口的東西種類太少。

沒變的是留聲機雜誌,他們始終支持他們覺得好的原因。更不要說少見作曲家,少見曲目,少見的演奏家和指揮家。

他們敢在這些雜誌說他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因為他們隨時能夠接受你的批評。和英國人聊天,你永遠都覺得很舒服,因為他們雖然不同意你,但是你感到的只會有善意,而不是敵意。他們還會稱讚你的品味。

相對的,另外一本雜誌,每篇似是而非的評論,要說又不敢說,想講又怕被罵,正反映了台灣樂迷偏激,狹隘,又病態的文化。

包含我在內。

22 October 2008

感時篇》「《聯合報》董事長」王永慶

【聯合報╱張作錦】 2008.10.23 02:22 am

一位企業家與新聞事業擦身而過的往事

文學大家齊邦媛教授「隱居」林口「養生村」,全心寫她的回憶錄。這本書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在明年印行。公司負責人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女士10月15日去林口拜訪她,我搭便車同去向齊教授問安。

由台塑公司設計建造的「養生村」,給人第一印象是寬敞。庭園、廳堂、走廊等各種公共空間,都顯得「綽綽有餘」。置身其間,使人覺得悠閒自在,「不知老之將至」。而且,住宿、餐飲、休閒、購物、醫療等設施配置得那麼恰當。齊教授說,王永慶先生常來巡視,他說過,他將來自己也會住在這兒。但他沒有住進來,就在這一天,他與世長辭。

王永慶未必真會住進「養生村」,但他把村子蓋得那麼合理,想得那麼周到,都是出於他為人著想的本性。他待員工如家人,他不養豬以免與豬農爭利,四川震災他捐款一億人民幣,他辦學校、設醫院回饋社會,這些是他本性的具體實現。

他這種為人著想的「習慣」,使他當了半年的《聯合報》董事長。「台塑董事長」王永慶人人知道,「《聯合報》董事長」王永慶大概很少人知道。

《聯合報》早期是由林頂立、范鶴言、王惕吾三位合夥創辦的。以後林頂立向政壇發展,又在政壇失足;民國60年,范鶴言改行從商,經營水泥廠,希望出售股權籌集資金,王惕吾無力承購,但又希望將來有一正派、認真的合作夥伴,就去接洽他道義之交的朋友王永慶。王永慶表示,他不懂報紙,也無意辦報,「但你有困難,我應該盡力。」

王惕吾告訴他,范鶴言索價四千五百萬元,並表示不講價,但是「你給一數字,我去談」,王永慶認為,范鶴言既不願人家還價,那就四千五百萬吧!

林頂立知道了這事,直接找王永慶,把股權也賣給了他。王永慶不願自己股權多過原始經營人王惕吾,就把林的股權分一半給他,這樣兩人各占百分之五十,以示合夥人之間的平等與坦誠。

王惕吾認為王永慶懂得企業經營,請他擔任董事長,自己則任發行人。王永慶說,報紙不是一般企業,辦報他外行,要王惕吾全權負責,他只擔任董事長的名義,在報館不設辦公室,也不來上班。

在那個年代,報紙與政治間的關係,複雜而敏感。有人認為,王永慶擁有台灣一家最大的企業,若是再有一家最大的報紙,誰還能不聽他的話?王永慶一聞此言,為了不使各方為難,立即退出《聯合報》。他擔任這家報紙的董事長,不過半年時間。

王永慶跟王惕吾說,如果他把股權讓給與王惕吾經營理念不一致的人,合作既有困難,報紙必難辦好,所以他願把股權都讓給王惕吾。「我拿不出這麼多錢啊!」「沒關係,兩年後你再還我好了!」

《聯合報》的業務蒸蒸日上,兩年後王惕吾還清了股價。民國85年王惕吾辭世,王永慶兩度來到靈前。平生風義,肝膽照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的這句話,前半句,大家能說不能做;後半句,連說的人都很少;那個小學畢業的王永慶,從不說,都做到了。

這樣的一位企業家,如果與一位報人一起辦一份報紙,那是何等光景?教人有很多想像。

【2008/10/23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奇人蒼生 和一本不隨便的書

21 October 2008

【FT】布希是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約翰•加普(John Gapper) 2008-10-21

歷史將這樣記載,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在任期內遭遇過兩大危機:一是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一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

布希對第一個危機的反應是,告訴全球其他國家:“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反對我們”,並拉上英國入侵伊拉克。布希對第二個危機的反應是,傾聽全球各國財長意見,並採取類似歐洲的做法,斥資購入銀行股權。

我贊成布希對第二個危機的反應。

鑒於市場仍極度恐慌,銀行不願彼此拆借,宣佈解決金融危機“任務完成”還為時尚早。但全球紓困計畫的最新版本,至少讓人們看到成功的希望。

就我個人而言,與布希的伊拉克戰爭計畫相比,我對目前的紓困計畫更有信心。其中部分原因在於,布希政府就美國紓困計畫初稿,與目的相同的國際領導人有所討論,這有助於美國集思廣益。全球委員會設計的東西總是會有缺陷,但在缺乏信用的情況下採取單邊行動會更糟。

美國這種新的做法,讓歐洲央行行長讓-克勞德•特裏謝(Jean-Claude Trichet) 在週二紐約經濟俱樂部(The 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會議上感到興奮。面對金融家和包括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姆•蓋斯納(Tim Geithner)在內的央行官員,特裏謝發表了演講。看上去,他似乎覺得沒有什麼比美歐互動更值得高興。

特裏謝稱,“我很高興與美聯儲擁有極其密切的聯繫,”並特意對“本、科恩和蒂姆”致以最熱烈的敬意。聽上去,這像是某種不雅的、歐洲大陸版4P。其實,特裏謝談的卻是出席布魯塞爾金融政策會議的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美聯儲副主席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姆•蓋斯納(Tim Geithner)。

實際上,儘管布希和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抵制銀行國有化的想法,他們卻不得不轉變立場。英國收購了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蘇格蘭哈裏法克斯銀行(HBOS)在內的英國銀行股份,德國和法國也將隨後效仿,這些舉措都是超出政治家掌控之外的。

由於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獨自買單,對主張多邊合作的人來說,也不能算是什麼勝利。他們努力處理的問題都太複雜,如人們對銀行和其他機構喪失信心,以及人們對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的擔憂,以致於無法由一個國家獨力解決。

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認為,各國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關聯,而非合作”。太平洋投資管理是一家債券資產管理集團,而埃利安是今年“《金融時報》/高盛年度最佳圖書獎”獲得者。

就像特裏謝昭示的那樣,各國央行相互合作,聯手採取措施,而這些央行之所以能如此行事在於它們獨立于本國選民。各國央行不僅聯手降息,而且還建立貨幣互換安排,以允許資產負債不匹配的歐洲銀行借入美元。

但是,各國政府大多數都相互觀望,也就是觀察其他人怎麼做,並模仿那些自己喜歡的舉措。由於以下原因,這種方法有效地令人吃驚。

首先,既然我們都進入了未知領域,觀望態度可以允許各國政府在不同的國家進行試驗,觀察政策的運行效果,以及投資者的反應。英國政府對抵押貸款銀行——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紓困,美國對貨幣市場基金進行擔保,以及德國也差不多對銀行存款提供擔保等,均是如此。

第二,對那些不願採取措施,或紓困計畫遭到選民抵制的政府而言,觀望的做法幫了它們的忙。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保爾森最初堅決反對把收購銀行股份作為7000億美元紓困計畫的一部分。
保爾森當時真正的意圖,我們難以確定。最初,他是反對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去收購銀行股份,但後來改變了主意?還是當初他判斷不必做之事,後來成了必做之事?也許,他一直打算這麼做?

從保爾森當的公開聲明中,你可以做出自己的結論。上個月,保爾森對參議院一家委員會稱:“正確的方式不是到處去注資”。上週二,保爾森又轉變立場,藉口是他的計畫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且會讓“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大多數美國人不快”。

事實上,重組銀行資本,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美國通過向銀行注資,而非對壞債重新估值而引誘私人資本注入銀行,得到了更多的價值。

畢竟,保爾森沒有在紓困計畫中加上允許自己改變主意的條款,他可能不得不採取務實的做法。要是提及任何國有化的前景,只能激怒國會中的共和黨議員,保爾森能讓國會山批准自己的紓困計畫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某種意義上,保爾森的意圖並不重要,因為他在海外合作夥伴和市場力量的幫助下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布希和保爾森被迫接受這樣的事實:他們要麼和歐洲政府一起,要麼市場將反對他們。
對於歐洲國家來說,這一點也適用。對保爾森最初提出的有缺陷的7000億美元的紓困計畫,歐洲國家得以進行評估。無疑,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因提出最好的紓困計畫而獲得讚譽,但他有前車之鑒。

從常識、國際合作、市場機制,或你希望的任何方面來說,都可以把此稱為一場勝利。我相信,這將比布希獨自行動獲得更多的效果。

譯者/趙雁軍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601

無言的結局

這是我到新學校目前為止最令人沮喪的一次seminar。

作業是世界銀行總裁在香港的演講,我們要分析他如何用演說的技巧,推行政策。其實在管理的領域裡,這種用辯論技巧的說服方式很常見。

老師要大家開始討論時,班上的法國人首先提起第一個跳起來說:「世界銀行這些話太具有政治意義了!他們怎麼有資格講這些?」 她講的時候語氣中還帶有不屑。

想不到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全班就開始接著這個話進行腥風血雨的批鬥大會,好像要鬥倒世界銀行大家才會開心。在我眼中,這些人比世界銀行的意識形態還更強烈,更兇猛。

帶領seminar的法國老師似乎也不阻止這種荒謬的討論,放手讓大家爛兩小時。

這有什麼意義呢?

我必須很不禮貌的說,從他們的談話中就知道,他們對世界銀行這個組織的運作的認識幾乎為零,除了偏見之外還是偏見,並且是建立在沒有認知的偏見上。

我深感不認同。

20 October 2008

大同電鍋 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2008.10.20 04:44 am

曾是新娘的指定嫁妝、留學生的夢幻逸品,近年更成為移民返鄉好禮,長銷近半世紀的老產品,已經是「時代的icon」。

若問台灣家庭最普遍的家電是什麼,大同電鍋一定名列前茅。誕生近半世紀,它不但是眾多家庭三代的共同語言,也是許多新娘的指定嫁妝,還是留學生的夢幻逸品、租屋族的法寶,近年更成了越南及中國移民返鄉時的超級好禮。大同電鍋已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從造型、種類、顏色、功能乃至銷售的變化,都反映了一頁台灣史。

從1960年上市至今,大同電鍋已銷售近1300萬台,這個數字不僅超過台灣2200萬人口的一半,還是全台近650萬戶數的兩倍。在劇烈變化的台灣社會,老產品如何屹立不搖?市占率曾高達95%、今年一月又創下歷年單月銷售額的大同電鍋,正審慎地一步步回答。

一鍋多用 啊!擄獲人心

第一款大同電鍋,誕生於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輕工業社會的年代。當時在政府諸多如獎勵外人投資條例等政策下,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成長,在日治時代以營造業起家的大同,也投入家電品製造,並在參考合作廠商日本東芝做的漸熱式電鍋後,打造出屬於台灣的大同電鍋。

大同電鍋永保不墜,關鍵在於掌握了民眾集體需求、主打多功能使用。

大同小家電中心經理謝仁祥回憶,大同電鍋推出時,國民所得還很低,家戶都用灶煮飯,電鍋幾乎是奢侈品。大同於是從華人蒸燉燜滷的烹調文化著手,再貼近民眾追求勤儉的心理,喊出大同電鍋不只能煮飯,還能燉湯、燜中藥、蒸剩菜,這種「一鍋多用」的訴求,果然擊中民眾的心。反觀只能煮飯的電鍋始祖日本東芝,則在未考量文化差異下,很快退出市場。

圓胖樣貌 嗯…好像爐灶

大同電鍋的外型,也為它的半世紀之戰加分。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張依依認為,傳統大同電鍋圓胖敦厚的樣貌,雖不符講求都會感的現代美學,但那微胖可親的形象,卻能喚起人們的深層記憶,彷彿幼時依稀見過的爐灶,又如終日為家人忙碌的可親老媽媽,無一不呼應遙遠的童年;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它就像定住歷史的錨,隨時將人們拉回安心的記憶深處。

隨著時代前進,大同電鍋樣貌也悄悄多元化。謝仁祥指出,第一款大同電鍋只有白色,後來才推出紅、綠色,成為最受顧客歡迎的顏色。1980年代,風靡美日多年的普普風吹入台灣,大同也呼應推出色彩繽紛的「十全十美」款,製作共十色的電鍋、冰箱,讓消費者自由搭配。

金銀雙鍋 哇!超有氣質

跨入21世紀,西方數位科技美學當道,略帶金屬感的簡潔色彩蔚為主流,大同又陸續推出香檳色、銀色不鏽鋼乃至「金銀雙鍋」,並將鍋身線條修得較為纖細,引得許多顧客讚道「大同電鍋變得好有氣質喔」。

去年大同慶祝90周年,眼見從日本、香港傳入的Q版公仔正熱,靈機一動推出收藏用的Q版電鍋,大小只有11公分,結果大受歡迎、月月賣破萬個,不但一新大同老舊形象,也增添了不少年輕粉絲,年底股東會還以市面買不到的黃色版為贈品。

今年初,大同電鍋委由浩漢設計公司設計的歐式新貌,贏得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大獎,陡然躍為過去沾不上邊的設計界焦點,又讓大同電鍋再度廣受矚目。

改頭換面 讚!獲iF大獎
得獎作將原本像兩個耳朵的鍋把改為一體成型的環形把手,鍋身圓胖的弧線瘦身成俐落動態的直線,微凸的鍋蓋精鍊成平面,色彩則改用沈穩的鐵灰色,讓帶著溫馨台味的大同電鍋,搖身變為穿著亞曼尼的歐洲紳士,卻仍不失寬厚的大地感。

浩漢總經理陳文龍不諱言,此款設計策略是為贏得大獎,「得獎才更有自信推出新款」,因此不論線條或色彩,都符合國際美學,另一方面則「把消費者對大同電鍋的認知具體化」,保留溫柔的線條、飯將好時「咕嚕咕嚕」的聲響、飯好時跳起來「噠」的一聲等要素,好讓消費者面對新款,仍能藉著視覺、聲響、功能等基礎,聯想到既有品牌,「達到移情作用」。

傳統造型 棒!銷量長紅

該作後來雖因市調意見落差,僅採用環形把手、鐵灰色等改變,仍已突破既定樣貌,新款將於11月上市。謝仁祥笑說,大同電鍋由於形象深入人心,推新品前都會作市調,結果發現消費者多仍偏愛傳統造型,「我們以前還做過方形電鍋,用來搭配西式廚具,結果市調也不敵傳統款」。

在近年一片不景氣中,大同電鍋銷售量反倒越來越好,從1990年代年銷20多萬台一路竄升到近三年的年銷40萬台。這固然對應20年來小家庭、單身家庭比率的急速增加,也反映出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認為的「現代人將烹調作為自我追求的體驗」,但在各國電子鍋環伺下,市場能越做越大,大同電鍋確實像詹偉雄說的,「已是時代的icon」。

好用耐用 是…不變本質

從一開始向日本借鏡,到打造本土形象,並且隨著美日普普風、西方數位美學、港日動漫公仔潮乃至歐式設計增添多元外貌,大同電鍋始終未變的,是好用耐用的多功能本質。

今年,大同電鍋有感220伏特機種隨著中越移民增加而熱賣,更首度邁向東南亞,積極將台灣烹調器具推廣到全亞米食國家。未來,這正港的台灣記憶,也許將成為全球米食文化的共同記憶。


想換新裝 最好保存原味


大同電鍋iF得獎作因市調反映落差,未依全新樣貌上市,歷史上其實不乏類似例子。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張依依在「世紀老招牌」一書指出,明星花露水當紅時,曾因想開拓客層而改變包裝,結果不但未獲年輕消費者青睞,反而流失老主顧,但改回原包裝,銷售即回升。

至今擁有200多種產品的李錦記,1980年代也曾在美改換包裝,以便更加西化,未料被消費者認為是贗品,立刻改回原貌。

張依依認為,老產品若要換新裝,一定得在舊基礎上變化,例如復古的金龜車、復古的大同電扇,都既保存原有image,又更美更時尚。

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則指出,以手機、汽車等產品看來,台灣消費者其實很容易接受新形象;「現在是時代的icon,不表示未來不需要新樣貌」。

【2008/10/20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64764.shtml

19 October 2008

卡爾.戴維斯 默片配樂中獨特自在

更新日期:2008-10-06 記者:文字 桑慧芬 音樂資優教育工作者、澳洲沃隆

頂著一頭鬆捲銀髮,滿臉笑容,看起來活力十足的作曲家兼指揮家——卡爾.戴維斯,就要帶著他的指揮棒與精采的默片配樂來到台灣了!多年來縱橫於古典音樂與影劇表演配樂領域,戴維斯多元的音樂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本刊特地透過越洋電話,專訪到這位創意活潑的作曲大師,一談他對音樂創作的想法。

人物小檔案

▲ 1936年生於美國紐約,1961年後遷居英國迄今。
▲ 除了是作曲家也是指揮家,定期與倫敦愛樂管絃樂團合作,並曾連續八年擔任皇家利物浦愛樂管絃樂團「夏日流行音樂季」的藝術總監與指揮。
▲ 曾為上百部影視作品創作與製作配樂,知名電影電影配樂包括了《法國中尉的女人》、《飛躍人生》與《醜聞》,羅素的《彩虹》與《寡婦峰》,以及麥克李的《酣歌暢戲》與《夏娃之書》。影視作品有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傲慢與偏見》等。
▲ 1980年接受英國第四電視台的委託,為重新修復的經典默片編寫一系列獨特的配樂,此一系列作品包括了電影大師岡斯的史詩鉅獻《拿破崙》。從此走入默片配樂的創作領域。
▲ 知名默劇配樂代表作有《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

卡爾.戴維斯(Carl Davis)這位樂壇最具童心的創意音樂家,在一九四○、五○年代成長於紐約。早年的生活經驗,提供他涵融各式各樣音樂的眼界與胸襟。青年時期更藉由觀察伯恩斯坦的演出及思考伯恩斯坦的音樂,得到很多舞台表演及音樂藝術觀點的啟發。他後來的事業發展軌跡,從純粹的古典音樂領域走向更多元的藝術創作發展,卡爾.戴維斯不斷從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人士所定義的「音樂事業」,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專長與不可取代的獨特性。最後,他選擇了多元化發展,嘗試過劇場、廣播媒體、電影媒體、芭蕾等各種音樂型態的表演方式。長達半世紀的耕耘,卡爾.戴維斯譜寫了不少廣受全球愛樂者喜歡的作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創作是根據卓別林的默片所寫的電影配樂。

這回卡爾.戴維斯再度受邀訪台,為今年的萬聖節音樂會帶來他最鍾愛的卓別林默片音樂作品。同一場節目還包括票房口碑俱佳的經典電影音樂,相信會讓愛看電影的樂迷,留下最難忘的萬聖節音樂會經驗。這次越洋專訪這位興趣廣泛、事業多元化經營的樂壇老頑童,他侃侃而談,從他與默片配樂結下不解之緣,聊到他對音樂與影像結合的觀點,以及在電影配樂領域中的觀察與省思。一生創作不輟的卡爾.戴維斯,笑語間,透露許多他對音樂最真誠的看法。

Q:近年你的默片配樂作品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是不是談談你選擇默片而非更現代的有聲電影作為創作對象的想法?

A:為默片創作配樂完全是一個機緣,一九八○年代我得到一個機會為卓別林的默片創作音樂,結果大家都很喜歡,我也因此對默片產生極大的興趣。耕耘多年,結果證明我做了一個最佳選擇,因為在這個領域我可以充分表達我自己,甚至勝過我在歌劇創作上得到的成就感。

Q:在你根據卓別林的默片所創作的音樂中,我留意到你曾提及運用了“Ring cycle”的概念在《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Mutuals的創作設計上。是不是說說這個創作的概念與緣起?

A:這個音樂創作的概念,其實是從我對卓別林電影的深刻觀察得來的。我發現他的電影雖然題材不同,但是其中有互相關聯的想法,或者,可以說是核心主題。我這麼說,是因為我在處理音樂的時候,老是有特定的影像或場景出現在卓別林的電影中。譬如說,每一部電影都有一位年輕的女孩;而卓別林也老是漫無目的地在電影中遊蕩,到處「惹禍上身」,以娛樂觀眾。還有就是一些週而復始的動作,像是上上下下的電梯、轉個不停的旋轉門,這些好比是生命中一些避不掉的事情,或者象徵人必須去面對的問題。我感覺卓別林的電影,統合起來就像是一部個人傳記,故事裡面有許多卓別林個人生命經驗的投射。

Q:是不是因為這些被賦予意義的影像符號,譬如你剛說的「女孩」和「遊蕩」等等,所以你創作了固定的旋律對應這些視覺影像?

A:沒錯,這個概念也十分接近華格納所提出的「主導動機」的設計。實際運用上,我並不會套用這個手法到每一部作品,只有當音樂的結構龐大,或是根據影像的本質,有這個需求的時候才用,目的是去統合視覺與聽覺的素材。所以《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的配樂不應被視為對應於十二部電影的十二段音樂,它是「一部」作品。若要說我的創作中運用“Ring cycle”最典型的例子,我想,當屬《狗臉的歲月》The Dog’s Life。

Q:近年國際樂壇有許多年輕音樂家紛紛跨足電影配樂領域,什麼樣的特質是你希望這一代年輕音樂家在處理電影配樂時能夠具備的?

A: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讓音樂能夠輔助影像,像是音樂表現得能夠讓溫馨的場面更甜美、讓恐怖的場面更戰慄,或是讓詼諧的場面讓人真的捧腹大笑。換句話說,就是要使音樂幫助視覺影像去說故事。雖然創作者可以因為這個目的,而加一些東西到配樂裡面去,但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我所謂「正確的方法」是指必須理解從事電影配樂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其中的設計者不是只有一位,導演、配樂人、影像設計者等等全部都是共同合作的。而且,還必須明白每一部電影的特質是什麼。音樂弄錯了,就好像戲服穿錯了一樣嚴重。此外,因為音樂本身與廣大群眾的情感與意識形態聯結在一起,所以它對於解讀影像有相當的重要性。我想,這樣的認知是我認為音樂家處理電影配樂時應具備的特質。

Q:另外,我也注意到你選擇的題材常帶有赤子之心,分享一下你最喜歡的床邊故事是什麼?或者,這樣說,你會選哪一個故事唸給小朋友聽?

A:嗯,我不記得我小時候的故事啦,不過我最常唸給我兩個女兒聽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因為我為這個故事創作過各種不同的音樂版本,最早是舞台劇,然後是廣播劇,第三次是芭蕾舞劇。所以我的女兒們可以說是由《愛麗絲夢遊仙境》陪伴長大的。

Q:除了因為多次創作這個故事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使你對這個故事特別情有獨鍾?

A:《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語言的確很吸引人。我的意思是指它的寫作手法,它有迷人、慧黠的內涵與特質。雖然故事的文字織度,不會呈現在視覺影像的符號表達上,但是不同版本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仍然有很多不同的閱讀趣味。

Q:回到影像與音樂的話題,音樂與電影的互動關係在默片時代之後有了革命性的轉變,不同時代的電影大師也對電影配樂表達各種不同的看法,依您個人的觀點,音樂在電影中的角色應如何定位?

A: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從兩方面來講。針對默片做配樂,音樂必須要傳達所有的事情,因為電影沒有其他的聲音。也就是說,所有的聲音素材都必須在樂譜上,既要做出情緒,也要做出音效。同時要能幫助觀眾理解聽不到的劇中人物的對話,因為所有都是肢體語言做出的戲劇表現,而且由於時轉事移,早期的表演方式現代人也可能無法理解,現在為默片配樂要能考慮到所有這些問題。也正因為這些實際的問題,巨細靡遺寫下來的樂譜,就變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現代的電影充滿對話和各種音效,音樂在每一部電影中,被賦予的角色各有不同。如何創作現代的電影配樂,就端視音樂在每部電影中被定義為什麼樣的功能。

Q:你在個人網站上說「音樂在這個世界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未來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實踐你對音樂的熱情與貫徹你的音樂哲學?

A:我很高興你問這個問題,我想音樂的涵養必須從小開始,這是我一貫的主張。兒童時期學習音樂是一個很自然、很健康,同時影響深遠的時期。常常有成年人在音樂會後和我說,那是他們從小到大聽過的第一場音樂會,我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讓人們了解到音樂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極為重要的。我曾經為孩童寫舞台劇,未來也會這麼做。另外,我告訴妳什麼對孩子們最好,就是給他們查理.卓別林!他所有的作品都很好,若要我推薦其中一部電影作為起點,我認為《狗臉的歲月》會是最好的選擇,或者,《卓別林的十二支典藏喜劇小品》也不錯!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81007/73/177wk.html?type=new&pg=1

16 October 2008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下)

出了 London Heathrow 以後我看到覺得最英國的東西

Thursday 25 September 2008

Cathay Pacific CX531
Taipei TPE - Hong Kong HKG (Seat 36K)
20.20 - 22.00

Cathay Pacific CX251
Hong Kong HKG - London Heathrow LHR (Seat 60D)
23.55 - 05.45 +1


台港航線的餐點

這次坐國泰真的是一個大災難,我遇到了我最怕的夢靨。不過那都是在上倫敦香港這班班機之後的事情...

在香港機場的時候,我和我朋友逛了一些正準備打烊的店,我是在 Kiehl's 面前猶豫不決,她是在 Disney store 裡面捏著枕頭在想到底要不要抱上飛機然後抱回英國,結果竟然是我們兩個都買了。

兩個敗家的瘋子。


候機

我朋友的戰利品

國泰有自己的一個奇怪的會員制度,Marco Polo。須要付會員費,不過你每年有飛到四個航段的話,就可以自動續會員一年。當這個會員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可以不用排隊,早早的登機,check-in的時候也不太需要排隊,有專門的櫃。

改倉後的 747,新式的座位

國泰的新座位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小電視的螢幕很大,椅距間的活動空間寬敞許多,比較令人不習慣的是,他們把椅背後面的雜誌袋,改到正下方。不過坐起來真的還蠻舒服的,有相當 ergonomics 的味道。


過夜包,還有不知道為什麼我蓋起來非常冷的毛毯

惡夢的開始

小電視的互動系統非常的高級,但是,卻是我這趟飛行最大的惡夢。其實嚴格說起來,這應該也不是AVOD的錯,AVOD 本來就很容易當機,當機只要開機就好了,但是我和空服員說了第五次以後,才幫我重開機,而這已經是我投訴的第三位空服員。

我先和第一位空服員說我 AVOD 壞了,結果我等了一兩個小時,還是沒有反應,我就再找她說一次,她用高頻率的聲音重複我的抱怨說 "still not working" 以後,就答應說她會看哪裡有問題。想不到讓我等了快一小時還是沒有任何動靜。

我就找了第二位空服員,想不到和前一位一樣,讓我等了一陣子以後,又讓我重新再投訴一次,但是仍然是兩次投訴都沒用。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當中,我很訝異整班飛機上的閱讀燈都是鎖住的,為了要幫大家調時差,大燈一定是關著的,但是我真的不敢相信,為什麼閱讀燈不能開。我AVOD根本就不能用也就算了,想不到我要拿書出來看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只能看隔壁的小電視...隔壁在看什麼我就只能看什麼....

後來我實在受不了,我跑到廚房找到了第三位空服員,用稍微重的語氣說,這已經是我講的第五次了,我回到座位時,我隔壁的外國人很雀躍的恭喜我說,他們終於幫你重開機了。

我從來沒有遇過那麼糟糕的服務。餐吃不飽這點也讓我非常的火大。


晚餐

雞肉伴鮮蔬沙律配義大利黑醋汁

豆卜節瓜炆魚柳配白飯

紐紋芝士蛋糕

茶及咖啡

早餐

時令蔬果

水果乳酪

芝士椒子奄列配煙肉、薯餅及忌廉鮮菌

牛角包配果醬及牛油

茶及咖啡


上面打的都是國泰上菜單出現的,雖然都是(繁)正體中文,不過你知道上面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嗎?我都得必須看英文才知道他在講什麼。


延伸閱讀: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上)

【新航】台北-新加坡-曼徹斯特 09-10/04/2009 (下)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上)

【新航 A380】倫敦-新加坡 26/03/2009 (下)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上)

【新航】曼徹斯特-新加坡-台北 28-29/08/2008 (下)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上)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中)

【港龍+德航】台北-香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 27/12/2007 (下)

12 October 2008

又老又新又綠 柏林 未來新都

《遠見》雜誌2008年10月號 撰文=楊瑪利、徐仁全

「只要看過德國柏林中央火車站那種壯觀與景象,再回頭看看美國賓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火車站,你會好奇,二次世界大戰,到底美國是戰敗國?還是德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對我來講,有兩、三個城市是每年都要去的,會得到最新的訊息跟知識,不然就會有點落伍,過去必到的城市是巴黎、東京,但這兩年,我也把柏林放進去。柏林最近精采得不得了,現在全世界最紅的城市就是柏林。你去它的中央火車站就會痛哭流涕,有很多重建的好建築,像是國會大廈、賓士大樓,還有以前被東德炸掉的那一大堆。而且不只是建築,城市要精采必須是整體的,除了建築,包括文化、表演節目、交通設施等各種軟體,也要到位……,」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說。過去多年來,常常有很多人覺得台北市不夠漂亮,缺乏城市美學,因此開玩笑說:「若是可以炸掉重來就好了。」但這句玩笑話,在柏林卻意外實現了。

炸光了,就全部重來

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是德國首都的柏林,曾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會。然而二戰期間幾乎被炸得體無完膚,不僅歷史文物、古蹟、教堂破壞一大半,3∕4的公寓住宅也全成瓦礫堆。1945年東西德分裂後,東柏林一帶的古蹟還持續遭到破壞。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並遷首都回柏林後,經過了50年,柏林才正式得到重建機會。

今年56歲、從小在西柏林長大、由柏林地區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卡爾.喬治.威爾曼(Karl-Georg Wellmann)坐在2002才完工的河岸邊新國會大廈內接受訪問。他說,「柏林人的心願就是重建柏林的地位。」

20年間不斷重建,市區成全歐最大工地

明年就要慶祝圍牆倒塌20年的柏林,經過近20年重建,果然很不一樣。台達電歐洲總經理張財星十年前第一次到柏林,還覺得舊舊髒髒的。今年重回柏林,看了嚇一跳,「幾乎快認不出來。」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在1987年東西柏林尚隔離之際就來過柏林,也看過圍牆邊境,對東西柏林兩邊軍事對峙的緊張氣氛留下深刻的印象。兩德統一後他有幾次到過柏林,每次去都覺得都市樣貌又改變了。今年8月底他參加柏林舉辦的消費電子展(IFA)時,感受到展覽一年比一年盛大,不禁敬佩地說,「柏林追的速度很快。」

事實上,除了中歐崛起的新都市,如波蘭首都華沙等,重建中的柏林,過去20年來一直都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預計未來10~20年內,這樣的狀況還會持續下去。擔任四年多柏林市政府都市計畫局長英格伯.瓊格.雷爾(Ingeborg Junge-Reyer)接受《遠見》訪問時說,「柏林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全世界有哪個城市被切成兩半,分裂那麼久的?」

這種絕無僅有的獨特經驗,讓柏林的重生本身就充滿戲劇性。

瓊格.雷爾表示,東西柏林整合初期十年,約花了80億歐元(約新台幣3760億元)重建公共建設、道路、地鐵、學校等硬體設施,好讓柏林能再度連成一個都市。

公共建設外,柏林的都市重建原則又是什麼?她揭示四大主軸:一是尊重歷史;二是迎向未來;三是擁抱綠色;四是永遠在變。換言之,就是要把柏林打造為又老、又新、又綠的未來新都。柏林很老,又不只是老。

花20年,慢慢從老紋理中養出新枝芽

首先來談談尊重歷史

如果曾經看過二戰期間被炸掉的柏林街景,比對今天的面貌,一定會很訝異,柏林人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舊建築,一一又蓋了回來。例如二戰時期被炸的面貌全非的老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附近著名的德國地標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或是波茨坦廣場(The Potsdamer Platz)等,都恢復了舊觀,也添加了新意。過去20年來整修舊建築的案例說不完,因為柏林本來就是個古城,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從1237年開始,布蘭登堡邊境伯爵阿伯特就在此定居。後來在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封為國王,普魯士王國就選定柏林為首都,已有771年的歷史。「和大陸上海北京、或是杜拜這些城市比起來,柏林不會那麼突兀,它是用老的紋理長出來的新東西,看得到最前端的東西,也有古老、歷史的東西,」姚仁喜這樣形容。

老皇宮、舊光榮,就這麼一磚一瓦地回來了

要把老柏林重新找回來的柏林人,似乎一點也不急,例如已經統一快20年了,此刻的柏林才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建計畫。那就是把二戰期間未受破壞、卻被東德共產黨拆掉的普魯士時代老皇宮(City Palace)原地重建。

9月初來到緊挨著市中心施普雷河(Spree River)邊,位於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上的普魯士老皇宮舊址,東德拆掉後改建的國會大廈已被拆得只剩幾棟水泥建築。只見兩、三部大型重型機具正在趕工,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柏林未來五年最受重視的一塊工地。「那會是未來都市的新核心、新地標,」許多柏林人談到這個重建案無不這樣說。

老皇宮預計在2010年動工、2013年完工、再花兩年裝修內部,預算6億7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14.9億元),將完全依照300年多前的外觀重建,把老普魯士的光榮歷史再找回來。

至於內部則將變成非常現代的用途,成立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未來將納入非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的藝術和人類學收藏,與鄰近博物館島上的幾棟博物館對話,目標是成為全人類藝術、文化和學術的交流平台,實現19世紀德國學者洪堡兄弟提倡的「藝術與學術自由居所」理想。

哈克薛傳統庭院新價值,成創意市集據點

不僅如此,柏林的傳統建築有一特色,就是庭院(德語:hofe)。台北駐德國辦事處經濟組組長邱一徹就觀察,柏林市的房子不是大堆頭的建築,而是由一個個四方型的房屋群組成,房屋群間以庭院來隔離。這樣的好處是既通風又採光,中庭還有遊憩之用,一舉數得。

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是哈克薛庭院(Hackescher Hofe)。走進這個庭院,就能體會柏林傳統的建築特色,像是劉佬佬進大觀園般的,過了一關還有一關,過了一門還有一門,在裡面彎彎曲曲找了許久,還不知道出口在哪裡。緊鄰哈克薛庭院的哈克薛市集(Hackescher Markt)成為柏林最重要文創市集。不少創作者進駐開店,販售作品,包括時裝、個性T恤、配件、日用品、擺飾等,應有盡有,柏林最酷、最炫的東西,都能在這裡發現。

柏林很新,又不只是新

地圖還有許多留白,上面只寫著「未來」

除了恢復許多老建築舊觀外,迎向未來、擁抱世界,也是柏林重建的另一條主軸。這正是新一面的柏林。「除了恢復老建築,我們也要蓋新與摩登的建築,已經蓋很多了,但是還會再繼續蓋下去,例如美國大使館、荷蘭大使館、英國大使館,都是現代新建築的案例 我本人就很喜歡,」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說。統一後的柏林,由於過去緊挨著圍牆兩邊與東柏林一帶有許多空地。這些空地上的新建築,大多會邀請世界建築大師來參與投標。近20年來已經留下許多知名建築。根據柏林市政府的統計,從1990年至今,包括政府及企業已投入約2500億歐元的建設經費,超過200棟的新建築完成,共增加700萬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

例如現在的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ation)、總理府(Federal Chancellery)、國會議員辦公廳(Paul-Lobe-Haus &Marie-Elisabeth-Luders-Haus)、新力廣場(SONY Center)等,每一棟都經過國際競標,均已舉世聞名。在柏林市區到處都有人販賣「1989年後百棟柏林最佳新建築導覽手冊」,並有專門的新建築導覽團,可見柏林新建築的魅力。在柏林從事室內設計的協作社(Coordination)公司創辦人狄爾曼.圖蒙(Tilman Thurmer)最清楚柏林房地產的發展,「你看總理府後面,還有好大一片空地,一直連接到中央火車站附近,潛力無窮,是其他歐洲城市如巴黎、倫敦沒有的優勢。」

猶太博物館、紀念碑,勇於正視時代錯誤

在柏林過去20年來的新建築中,猶太博物館(Judisches Museum)又被視為經典中的經典。該館代表德國人勇於面對600萬被屠殺的猶太人。整個博物館沒有四方型,全部是彎彎曲曲的三角型。戶外還有49根歪斜的大水泥柱,走在其中會感覺好像柱子快要壓到身上,象徵過去猶太人受迫害的史實。副館長席里.庫格曼(Cilly Kugelmann)就表示,這座建築物打破一般人對博物館的印象,營造出一種痛苦、扭曲、不和諧、不對稱的氛圍。反應在當時加上猶太人身上,就是這樣的壓力。館內最令人震撼的一處展示是以色列藝術家馬納舍.卡迪希曼(Menashe Kadishman)用三公分厚的鋼板製作了一萬個不同的、粗糙的、象徵性的、雙眼和嘴都是打洞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並允許訪客踏過。這個展覽稱為「落葉」(德語:Shalechet),走在這條鋪滿面孔的作品上,能強烈體會到當時猶太人哀鴻遍野的感受。除此之外,布蘭登堡門附近還有一整片的猶太紀念碑(Denkmal fu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像是墓碑的2000多個猶太塚,震撼視覺。

泰波霍夫 機場之母將孕育未來綠色都心

若說普魯士老皇宮是未來最受矚目的重建案,那麼建造於1923年、當時世界三大建築物之一、柏林市區內泰波霍夫(Tempelhof)機場,則是未來最受矚目的大型開發計畫。

這個機場除了龐大為人稱道外,最著名的是在1948至1949年間,前蘇聯對西柏林實施大封鎖時,美軍為首的盟軍實施物資空運,每兩分鐘空投一次的空中運輸任務就落在這個機場,讓當時200萬西柏林人熬過了難關。

走進這座被名建築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rster)稱為「機場之母」的泰波霍夫機場,就能感受威瑪共和後期,希特勒主導的厚重與雄偉建築風格。雖然候機棚不大,有兩條行李輸送帶,但停機坪大得就有那麼一點誇張,你能想像一公里長的圓弧停機坪是多大嗎?

不過,此機場在柏林新國際機場完工後,目前每天只有800人次旅客,每年虧損1500萬美元,讓政府決定於今年10月31日飛完最後一班飛機後,正式關閉機場。按照市政府的規劃,30萬平方公尺大的老建築仍會保留,因為這是柏林的歷史;至於偌大的200萬平方公尺的停機坪與跑道空地,將做為新市鎮開發,預計要讓一萬人居住。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表示,目前這個案子才剛剛要向全世界募集創意,不過原則是不想蓋高樓,一定要有公園、綠地,符合綠色生態,最好不用開車就能在裡面上班與生活等。舊與新的融合與交替,已讓「這個城市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博物館(meseum of architecture),」柏林歷史博物館館長漢斯.奧圖梅爾(Hans Ottomeyer)這樣形容。

柏林很綠,又不只是綠

再生能源實驗城,徹底落實普世價值

柏林重建,一方面要舊、一方面要新,但不管是舊與新,一個普世的新價值是通通要綠。不僅都市要有綠帶、建築要節能與環保,甚至極力發展的新產業,也把再生能源產業當作主軸。

其實,柏林本身就是個大公園,擁有1∕3面積的森林、公園、湖泊及河流。即使是大道小巷,隨處可見行道樹在兩旁,或是在分隔島上,綠化工作十分徹底。上個月,柏林市位在泰格爾(Tegel)區的自來水廠屋頂上裝置了2651片的太陽能光電板,成為柏林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把過去第一的中央車站月台上的玻璃棚太陽能光電板擠下第二名。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與能源危機衝擊,柏林有新的綠法,就是擁抱再生能源。

例如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在自家屋頂上裝上太陽能板。德國聯邦環保局政策與法規處長哈利.雷曼(Harry Lehmann)就在自家屋頂上裝了一套太陽能光電板,雖然只有小小的2.5千瓦(KW)的發電量,但他覺得很驕傲。

市區裡,潔能大眾交通工具正大行其道

腦筋動得快的商人,也早就將太陽能板應用在船上了。在施普雷河上經營一艘太陽能船的魯迪格.米高(Rudiger Michael)說,當初花了6萬歐元購買此船,雖然船小小的,但卻大受遊客青睞。

2004年馬英九以台北市長身分前往柏林參觀,就是搭他的太陽能船遊河。他回憶馬英九很帥、很高,坐船時很興奮,還不時向岸上的人揮手大呼:「這是太陽能船!」聽說馬英九已經當上總統,米高露出驚訝表情,懊惱當初沒有跟他合影留念。

不只是太陽能,柏林也是全德國最早實驗無污染排放的氫公車都市,早在2002年於柏林市區開始試辦,全柏林市目前共有14輛氫公車在運行。預計到2016年,全市將有50輛氫公車加入大眾運輸的工具。這些實驗都將是未來車商與其他城市的參考。就在上個月,賓士旗下的SMART汽車也加入電動的行列,共有100輛的電動SMART在柏林市區行駛,測試其效果。如效果良好,預計明年即會生產,供消費者選購。

自行車道規劃完善,真正做到騎車比開車快

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也能在柏林發現,且勢力龐大,那就是腳踏車。柏林地勢平坦,很合適騎腳踏車。根據柏林市政府統計,過去十年腳踏車人口增加了一倍,目前平均有40萬的腳踏車族,占12%的全市交通流量。相較於台北市,柏林的腳踏車族是幸福的。專用的腳踏車道,甚至開放公車專用道給腳踏車騎用,讓腳踏車族能愉悅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甚至比開車還快。沒有腳踏車,也可以透過手機向德國國鐵局(DB)租用腳踏車,就是「Call a bike」服務。手續很簡單方便,只要找到DB大字的紅白色腳踏車,打通電話報上車號,就可透過電話取得密碼開鎖,馬上可騎乘。費用很便宜,每分鐘只要8歐分(約台幣3.76元)。

舊產業回不來,那就發展未來性產業

不只都市規劃設計有綠色思惟,做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都市,柏林也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與創意產業。從柏林輻射出去兩小時車程內的太陽能產業,占全德國1∕3。文化創意產業也占柏林市產值的23%。「我們無法把東西德分裂時期從柏林搬出去的金融業、製造業再搬回來,因此柏林必須發展未來性的新產業,」柏林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威爾曼說。

週日清晨來到國會大廈頂樓的玻璃圓頂,往下眺望,老的建築、新的大樓、太陽能板的屋頂此起彼落,中間還穿插著大型工地。這正是不斷重建中的柏林景象。問每一個柏林人,柏林重建到底多久才能完成?「我們有一句話說,柏林一直在變化中,一直更新,永遠不會完成,」幾乎是多數人的回答,顯示柏林人已經習慣20年來的不斷變化。但無論怎麼變,又老、又新、又綠,一定是不變的主軸。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未來都市,都應該遵守的發展準則。

10 October 2008

【國泰】台北-香港-倫敦 25/09/2008 (上)

回英國前一天晚上的大餐 - 燒烤+火鍋

其實回來英國已經很久了..這幾個禮拜也已經做了很多事情,認識了新同學,開始適應新學校的風氣和環境。

今年回來倫敦,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新挑戰。還好有我姊願意陪可憐的我坐車上去搭飛機,還有我的朋友和我非常剛好的一起搭飛機,所以才不會那麼無聊。不過還是遇到很多很雖的事情...

他在偷喵我照相

早上我姑姑來載我去她家,中午她會載我和我姊去做統聯,那麼早來是因為主要是幫我姐填簽證,還有我要去買DVD燒錄片。

這隻狗以前看到我就會叫,想不到我上了車以後,竟然不會對我叫。可是到了他們家以後,他好像突然又有警覺意識,又開始對我叫。很快的過了五分鐘後,他就放棄了,然後跑來我的腳邊,一直在我附近聞我的味道,真是有趣。

真好奇他明年再看到我,會不會對我叫。


我愛吃垃圾食物

在機場和朋友會合以後,就分道揚鑣去吃東西。我覺得第一航廈沒什麼好吃的,第一航廈的台灣食物真的是貴又難吃.....

我們去 BK 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我們打翻了一大杯可樂,弄的到處都是...我一直向他們道歉,因為我知道清理這個是很煩人的一件事情,和他們換被可樂弄濕的餐點,他們也不會有為難的表情,很爽快的幫我們換。真是感謝桃園第一航廈的 BK。

桃一有改善,不過還是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