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January 2009

創意是……

【聯合報╱王偉忠】 2009.01.17 03:15 am

能在這塊土地上,隨著人民呼吸、跟著脈搏跳動、反映世代變遷的節目,就能在歲月當中找到位子。不論過了多久,只要想到這節目,都會想起那年的時空背景、土地上的氣味、象徵的時代意義……

創意一定與創作者的生長環境有關

每天,台灣有一百多個電視頻道,二十四小時播出節目,一年下來可以播出高達八十七萬個小時的內容。

任何電視節目都會隨著時間過去,但有些節目,就是能在時間的滾滾浪濤中留下記號,在觀眾腦海留下記憶。

這些節目往往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也不是隨便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種文化都能做出來的。若任誰都能做出來,就代表少了些特色,很難具有代表性。

能在這塊土地上,隨著人民呼吸、跟著脈搏跳動、反映世代變遷的節目,就能在歲月當中找到位子。不論過了多久,只要想到這節目,都會想起那年的時空背景、土地上的氣味、象徵的時代意義,具體而微的提醒觀眾,過去那個時代確實曾經活生生的存在。

創意,一定與創作者的生長環境、天分以及所學有關。

像我生長於台灣南部嘉義眷村,從小在大江南北的各色方言、濃烈人情味中長大,因此對於人情世故、語言、語氣、敘事方式、人際關係以及臉部表情特別敏感。

而愛看漫畫、愛畫漫畫,很早就習慣用漫畫的方式思考,把嚴肅的事情卡通化,則是從孩童時期就保有的習慣,至今依然如此。

大學時考上新聞學系,這段學習經歷接觸到新聞時事、政治局面以及社會脈動是如何交織互動,在電視台打工之後,自然進入綜藝節目的製作團隊,可我想做的不只綜藝,1982年多了些經驗、擔任執行製作之後,就想把新聞時事結合綜藝,推出不一樣的電視節目。

這些養分所製造出來的第一個作品是,凌峰主持的《電視街》當中的「新聞後遺症」單元,接下來不同時期都依照著這脈絡前進。《連環泡》中推出「老鄧的小耳朵」、「七點新聞」、「中國小姐」等等單元,都企圖讓綜藝節目與時事互動,用模仿的方式,幽默的針砭政治人物、臧否政治事件,政治與新聞都成了可以融入綜藝節目的元素,讓綜藝節目不只是唱歌跳舞玩遊戲。

1993年擔任TVBS副總經理期間,推出了李濤主持的第一個現場叩應節目《2100全民開講》,等離開電視台管理階層時,台灣的電視環境已經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叩應節目,甚至因立場不同的節目各擁其主,讓政客利用機會製造族群對立,也讓節目成為眾人眼中的「社會亂源」。

開始「亂講」的年代

解嚴後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常讓我這個綜藝製作人覺得精采,因而在阿扁擔任第一屆總統之後,2002年製作《2100全民亂講》,故意跟《2100全民開講》同時段、同樣現場播出,開始「亂講」的年代。

在《全民亂講》之前,也曾有政治模仿秀,但都以固定腳本搭配演員演出,但《全民亂講》讓演員扮演的政治人物與真實的叩應觀眾互動,在真真假假當中製造出了漫天笑料,演員模仿的角色反而要比真實人物擁有更大的發言空間,可以愛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必如政客還有諸多顧忌。

這節目真如表面所顯示,只由演員模仿政治人物,就足以吸引觀眾嗎?

如果真這麼容易,依照台灣媒體的模仿特性,理應出現「模仿(動詞)模仿(名詞)」之作,但類似的節目卻始終沒能出現,甚至世界各地的媒體,包括美國、日本、法國、香港,以及對岸的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都來到台灣採訪這全球少見的模仿節目,他們的報導之後都會說,「這種節目在我們國家是不可能出現的!」

理由很簡單,巧婦難尋,也無米可炊。美國有不少脫口秀節目以模仿政治人物為樂,但這些節目所邀請的模仿高手都只能模仿一個角色,甚至一輩子就以模仿這個人物維生,像專門飾演柯林頓的、專門飾演雷根的,其中只有飾演布希總統的演員可以一人分飾二角,因為布希總統與小布希總統長得實在太像了。

甚至日本NHK、朝日電視台記者來採訪,看到模仿當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覺得不可思議的神似。

而全民系列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以一集就要出動二十多個模仿角色、一周播出五天、每天播出一小時的規模來做政治模仿秀,光在模仿藝人的培養上就已經太過困難,而且還需要天天都說不同的內容、演出不同的單元,難上加難。

有些事情靠技術,很多事情靠魔術

有些事情靠技術,但很多事情靠魔術。《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除了有演員與技術團隊瞬間變身的技術,也仰賴幕後團隊的魔術。

創意由兩種元素組成,一是內容、一是表現方式。

內容說什麼?什麼都可以,只要能與社會互動。

《全民亂講》以政治為主體,到了後期發現光談政治、光模仿政治,會讓節目太剛硬,所以轉型成為融入社會新聞、生活大小事的《全民大悶鍋》,擴大涵蓋範圍。接著藍綠鬥爭白熱化,但黨派利益不應該凌駕全民利益,所以三度轉型成為《全民最大黨》,讓節目也就成為一個意見平台,每天說些意見、譏諷或嘲弄當天最需要評論的事件。

表現方式上則可以天馬行空、海闊天空的表演。

目前《全民最大黨》已經成為有機體,製作團隊會追蹤新聞事件,演員自己也會關心扮演角色所面臨的新聞事件。全體工作人員都熟悉節目的運作方式之後,節目成為有機體,會自行衍生與發展,連觀眾也都參與其中,用收看、網路傳播、網友討論等等方式來參與節目,給予節目新的刺激與反應。

即使如此,不管我身在世界哪個角落,每天還是會盯著節目、檢視當日討論的題目,看看這些是否逾越了節目創立的宗旨。

這把尺今天依舊存在。

創意就像一碗牛肉麵

相信沒有人想做不好看的節目、沒有人要發想無人欣賞的創意,但創意真的很微妙,稍微高、低、左、右調整之後,就會變成另一種樣子,可能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而很受歡迎、可能被嗤之以鼻,但最可憐的是無人聞問。

創意就像一碗牛肉麵,會因為主廚的人生背景、天分,以及所學師承而做出不同口味的麵,要持續以創意為業,很好玩,但極度辛苦。幸好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靠賣牛肉麵維生,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創意工作。

想把創意當作興趣,那處處是機會,生活就是發揮創意最好的舞台。

但如果你想以創意為工作,請記得創意需要執行,任何做不出來的創意只是排泄物,不會變成另一碗牛肉麵。

(王偉忠《這些創意不是亂講──王偉忠團隊的13堂獨門創意課》近日將由天下文化出版。)

【2009/01/17 聯合報】@ http://udn.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