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August 2008

吃的危機》十億人肥胖 十億人挨餓

【聯合報╱李維國報導】 2008.08.10 04:17 am


長期身處糧食生產的黃金年代,資深媒體人保羅‧羅柏茲(Paul Roberts)的警告聽來像杞人憂天:「密集精耕農業造成土質惡化和土壤流失,每年損失數百萬英畝的農地。除了可耕地逐年減少,殺蟲劑和合成氮肥售價騰貴,某些地區水資源急速枯竭,油價暴漲更促成工業化農業支撐的農業企業化經營模式岌岌可危。」

不久前世界銀行宣布,全球有三十三國面臨糧食危機,國際米價一度狂飆一‧四倍。油價糧價聯手拉抬新高,全球人心惶惶。羅柏茲四年前推出暢銷書《石油的盡頭》(The End of Oil)準確預言目下能源危機,新書《糧食的盡頭》(The End of Food)對焦現代糧食經濟,驚人揭露一直以來提供地球上人類基本需求的糧食供需體系正面臨大崩壞。

《糧食的盡頭》由人類老祖宗非洲南猿均衡的飲食(靠「水果、樹葉、幼蟲和成蟲」以及少許腐肉維生)談起,羅柏茲分析人類食物的歷史,由狩獵、採集到農耕,以至今日的機械化生產。「上個世紀結束前,現代糧食體系還受推崇是人類偉大成就的紀念碑。人類較以往生產更多食物,而且更便宜、多樣化、安全及方便。」但「過度強調降低成本及增加產量,結果是十億人肥胖,另外十億人挨餓」。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像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缺乏維生素A竟讓五百萬兒童永久失明。

《人口論》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十九世紀就預言,人類終將面臨糧食不足的困境,深獲羅柏茲認同。羅柏茲指陳,未來四十年全球農業會因氣候鉅變備受威脅,「對糧食的需求會急劇暴增」,供給追趕不及,「我們走到了糧食供應黃金年代的盡頭」。他不只憂心「2070年我們能否餵飽九十五億人」,更急迫的是:「我們還能滿足目前六十五億人的食物需求多久?」

大規模、高效率的工業化食物生產機制提供史上最廉價的食物,但效益大幅遞減,產出的穀物和肉類營養價值偏低,我們吃下肚的東西不再安全和有營養。機械化生產的食品工廠造成疾病流行,美國每年都爆發大腸桿菌疫情;禽類採集中密閉飼養,使禽流感等傳染病無法避免,到時候無分貧富,全都遭殃。

工業化農業還有個臭不可聞的貽害,美國消費者大量吃起司和肉類,光是加州飼養的牛隻每年就排泄兩千七百萬噸糞便,造成北加州有許多巨大糞池。傳統的混合農業不把動物糞便當廢物,反而是珍貴的肥料;但主流的現代化單一農業卻將動物和農作物分開,糞便無從有效利用。羅柏茲說,牛還算好,製作培根的豬排泄更多糞便,1995年六月北卡羅萊納州有個豬糞池穢物溢入河川,毀了十七英里的河水生態。

羅柏茲也發現,新興亞洲國家爆出不少有錢人,吃得更多,而且喜好西式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使全球糧食供需更失衡。據統計,長出一磅雞肉要四‧五磅的穀物、豬肉要七‧三磅、牛肉要二十磅。全球食物供給因此製造出新的需求,穀物價格飆高之餘,做胃繞道手術減肥的胖子也同時激增;在印度,「肥胖人口的增加快到讓政府和傳統文化措手不及」。

不只大聲疾呼拉警報,羅柏茲試圖提出解決對策,他建議消費者、糧食生產者、政治人物和科學家集思廣益,為了大局妥協共商出路。他呼籲少吃肉、多養魚,尤其養鮭魚更值得推廣,因為增加一磅鮭魚肉只需要一磅多一點的飼料(只不過鮭魚吃的不是穀類,而是其他魚類)。決策者應資助永續農牧方法的開發研究,提案支持推動區域農業(不僅是鼓吹在地農業);科學界則開誠布公辯論基因改造作物的優劣與未來的可能發展。

【2008/08/10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3/4464288.s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