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2009.08.16 04:00 am
契訶夫藝術節甫落幕,俄羅斯再度成為全球戲劇界矚目焦點。這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至今神秘的國家,在蘇聯解體後,靠著其豐富的文化資產,每年都能引來近400萬名觀光客。
襯著藍天,莫斯科紅場上16世紀建成的聖瓦西里教堂,總讓人覺得如夢似幻:它由九座大小高低各異的塔構成,形體突梯不規則、色澤五彩繽紛,彷彿一塊可口糕點,又如一個鮮麗童話,無論從哪一面看,都有不同的風景。
藝文建設紛湧入
俄羅斯的文化,也像這座著名教堂一般多元複雜,在蘇聯解體後,終對世人暴現多面魅力。
俄羅斯腹地橫跨歐亞洲,從10世紀在佛拉迪米爾一世命令下改信拜占庭帝國傳承的東正教後,深受拜占庭藝術影響;18世紀起,又在彼得大帝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發展下,增添濃濃西歐風;20世紀初蘇聯成立,無數藝文建設毀於戰亂,又漸次重建;蘇聯解體後,更有歐美主流文化湧入……如今的俄羅斯,處處是各類文化交融痕跡。
洋蔥頭屋頂吸睛
種種珍貴文化中,最明顯可見的便是建築,其中又以東正教教堂的洋蔥頭屋頂,最具傳統俄羅斯特色,這也來自文化匯合:它原仿照伊斯坦堡的索菲亞大教堂(建於拜占庭帝國初期)寬扁圓頂,但因俄國冬雪不斷,於是將圓頂抽長、下腹縮束,好讓屋頂不易積雪,乃至在12世紀催生獨特洋蔥頭形狀。
800年歷史的莫斯科常見的洋蔥頭,在300年歷史的聖彼得堡顯然變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文化模仿的各式歐風建築。
1712年,積極向歐看齊的彼得大帝將首都由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從歐洲各國請來建築師,打造當時流行歐洲的巴洛克主義、新古典主義等建築,甚至要求樓高不得高過街道寬度,以求均衡美感,成就全俄最具歐風的聖城。
拜占庭藝術極致
俄羅斯美術也顯見文化傳播。一說俄羅斯當年改信東正教,是受其華麗的宗教儀式與藝術吸引,這可以古城塞爾吉耶夫的聖塞爾吉烏斯修道院的精緻壁畫、聖彼得堡浴血教堂的馬賽克鑲嵌畫為代表,塞爾吉耶夫博物館、特雷亞可夫美術館金碧輝煌的聖像藝術,也呈現拜占庭藝術的極致。
近、現代藝術,則見原創力量。不論是寫實風景的列維坦、超現實主義的夏卡爾、抽象畫派的康丁斯基及羅斯科,都創下經典地位。至於全球第三大美術館的聖彼得堡冬宮,可說見證帝國威力,囊括各國近300萬件藝術品,所收林布蘭畫作質量都不輸畫家出生地荷蘭,還藏有達文西兩件真跡。
俄羅斯表演藝術發達,與歷史關係密切。留俄人士認為,由於蘇聯時期對外封閉、政治保守,俄人只好專注藝文創作與欣賞,乃至化為生活一部分。如今莫斯科、聖彼得堡兩大城各約有200個表演場所,甚至分眾化到有專屬喜劇院,許多俄人下了班便直奔劇院、音樂廳,文化參與率為許多先進大國不及。
芭蕾舞世人共鳴
眾多表演藝術中,至今仍以芭蕾最得世人共鳴。正如俄羅斯許多文化特色源於他國,源於義大利、盛於法國的芭蕾,也是在俄烙下最鮮明的印記:柴可夫斯基譜曲的「天鵝湖」,是公認芭蕾翹楚;始於該劇的芭蕾短蓬裙,更成為眾人的芭蕾第一印象。
俄羅斯當然不只有古老文化。誕生基洛夫芭蕾舞團的馬林斯基劇院,至今是聖彼得堡第一劇院,除了上演芭蕾、音樂會,也將歌劇現代化,例如莫札特「唐‧喬望尼」新版就一演8年:幕一拉起,只見舞台立著巨大裸女布幕,不但具女體遭輕瀆的象徵意涵,也是場景,時而掀開一角、時而分裂四散,演員穿梭其中,創造驚人視覺效果。
古典樂眾星雲集
古典音樂界也眾星雲集。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等作曲家已是地標,霍洛維茲、羅斯托波維奇等演奏家也是傳奇,葛濟夫率領的基洛夫管弦樂團、泰密卡諾夫的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及普雷特涅夫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更坐穩全球20大交響樂團名單,總有各地樂迷來尋古今大師足跡。
更別忘了普希金、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以及成為國際重大戲劇節名目的契訶夫,書迷總執迷於到其出生地、居處、書中地點朝聖;電影大導塔可夫斯基在偏遠郊區的博物館,也有影迷甘願跋涉前去。
然而最不能忘的,其實是文化伴隨的歷史。正如聖瓦西里的堂皇外觀,其實建立於殘酷史實:16世紀恐怖依凡大帝在該教堂完工後,竟弄瞎建築師雙眼,以防出現類似建築;教堂所在的紅場,蘇聯時期更幾經殺戮,同樣地,俄羅斯眾多文化遺產背後,也有說不完的滄桑。想了解更多俄羅斯?一定得看到文化深處去。
景點樣貌變 辛酸故事多
俄羅斯許多景點,都有辛酸故事。例如聖彼得堡凱薩琳宮,其實在二戰時慘遭炸光,如今樣貌,都是蘇聯政府在1950年代依照資料照片新建,內藏珍品則據說三成是真、七成仿製。不過如此新建,為俄羅斯帶來巨大觀光產值,或可說是蘇聯意外「政績」。
莫斯科當今地標之一救世主基督大教堂,實體建物雖僅14年,背後歷史則近兩世紀。
19世紀初,沙皇為紀念拿破崙戰役犧牲者,欲建教堂,卻在錯誤連連下,至19世紀末才完工。1931年,史達林爆破教堂,改建「蘇維埃宮殿」,卻屢試屢敗,被認遭到詛咒,最後只好將地基改建成超大游泳池,直到蘇聯解體,泳池才重建成教堂。
此外,蘇聯政府因主張無神論,對教堂不屑一顧,包括浴血教堂等古蹟都拿來辦公、放雜物,直到蘇聯解體才又珍存。
基洛夫芭蕾舞團倒意外留下蘇聯時期名字。該舞團隸屬馬林斯基劇院,1935年蘇聯政府為紀念共黨書記基洛夫,下令馬林斯基相關團體都改名基洛夫,並以此名帶舞團赴外巡演。蘇聯解體後,劇院雖恢復原名,但國外只認得「基洛夫」舞團,因此舞團仍用此名。
【2009/08/16 聯合報】
16 August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