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gust 2008

【FT】全球經濟危機周年反思

作者: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迎來它一周年的紀念日,現在是時候進行重新審視了:不僅要重新審視應對危機的策略,還有那些策略所依據的診斷。難道現在還看不出,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宏觀經濟挑戰是對大宗商品的過度需求和金融服務的過度供給嗎?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現在是時候停止在阻礙金融體系整合重組的同時,通過政府投資刺激總需求了。

世界大宗商品價格的急劇飆升,是全球經濟仍然增長過快的初步證據。這中間不存在任何險惡陰謀。世界剛剛經歷了現代史上可能最為壯觀的增長繁榮期。大宗商品供應商發現,即便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但他們要跟上需求卻愈加困難——鑒於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的大幅增長,這也沒有什麼可驚訝的。

對於許多大宗商品來說,尤其是能源和金屬,新供給需要5至10年的較長時間才能交貨。原則上,需求的反應理應更加迅速,但由於迅速增長的新興市場補貼繁多、市場扭曲變形,需求的反應變得非常遲鈍。

由於不存在重大的全球衰退(經濟衰退幾乎必將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大跌),可能將需要經歷幾年的子趨勢增長,才能重新將大宗商品的供需平衡在趨勢價格水平上(油價或許能從現在的每桶124美元降至每桶75美元)。在此期間,如果世界所有地區都試圖通過宏觀經濟刺激保持高增長,其主要後果將會是更高的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在不太遠的將來最終出現更嚴重的經濟崩潰。

考慮到上世紀70年代的經歷,令人驚訝的是眾多決策者和經濟學者仍然相信,政府政策應該以推動需求增長為目標。在美國,增長的需要使得大規模退稅、大幅降息和不斷擴展的金融機構救助網絡合理化。中國領導層在短暫地假裝把通脹作為首要問題之後(主要體現在通過人民幣的短暫加速升值),又重新將增長明確作為第一要務。其它多數新興市場都采取了大體相似的手段。

美元集團各國都盲目仿效了美國的擴張貨幣政策,甚至在經濟快速增長對通脹造成巨大上行壓力的中東等地區也是如此。在主要區域中,只有歐洲在歐洲央行(ECB)的引領下,至今拒絕加入采取刺激經濟政策的隊伍。然而,隨著歐洲增長減速,歐洲央行也面臨區內外日益增加的政治壓力。

單個國家或許能從這種美國式的宏觀經濟刺激方案中獲得短期的增長收益,雖然這也是以放寬通脹預期為代價,但稍後可能還要為重新穩定通脹付出巨額成本。但如果所有地區都試圖擴大需求,那麼,甚至連短期利益都將很少。大宗商品的約束將限制全球范圍內的實際產量反應,而大部分過度需求將發展成為更高的通脹率。

一些中央銀行家辯稱,只要工資增長保持穩定,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的確,全球化導致缺乏技術的勞動者在全球收入中的份額繼續縮水。但隨著商品價格上漲,工資上漲的壓力最終將隨之產生。正如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我在對國際金融危機史的研究中指出的那樣,世界每個政府早已經顯示出,在得到現代工會的協助以前,它們完全有能力造成極高的通脹率*。

不斷加深的金融危機,是否可以作為全球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解釋呢?在高通脹肆虐的新興市場難以找到論據,但即便是危機中心國家,論據的存在也愈加可疑。價格穩定目標不能無限期地讓步於拯救行動。保持數年的高通脹,以幫助住房擁有者和金融機構,不管這種措施多麼符合一時之需,都必須將這種收益與稍後為了重新穩定通脹預期而付出的長期成本進行權衡比較。同樣,讓納稅人不斷承擔隨之產生的日益增加的債務(比如對美國房貸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增加的援助),也不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如果不允許金融公司停業破產,各國央行和監管者如何才能實現金融行業的收縮,從而與抵押貸款證券化和衍生產品相關關鍵業務的急劇縮減相匹配呢?或許監管者希望各家公司能全面收縮10%至15%。但在任何行業,都很少有這樣的整合方式。恰恰相反,最弱的公司將倒閉,它們的健康部分或被接管,或被運營更佳的機構推到一邊。難道每一次破產都代表一次危機嗎?

航空行業經常經歷運力過剩的時期,行業巨頭倒閉的倒閉、合並的合並。然而,正如其它許多行業一樣,我們已經逐漸適應這種創傷,並學著接受。但每次銀行業經歷整合,都將整個國家扣做人質,這樣是否正確?隨著主要央行將折扣窗口延展至結構復雜、業務種類不斷發展並波動不定的投資銀行,「危機」整合必定將變得愈加頻繁。

出於無數技術和政治原因,在經濟繁榮期,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永遠不會足夠嚴厲。這就是為什麼。在蕭條時期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十分重要,這樣,投資者和公司高管才有理由對風險予以嚴肅關注。如果不允許運營不佳的金融機構在衰退期關門,那到底什麼時候它們才能獲准倒閉呢?

當然,今天的這種混亂局勢是多年醞釀而成的,而且沒有簡單、無痛的退出策略。但引進更多銀行業監管規定的需要,正是決策者為什麼在這個時刻必須放棄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並接受在如此驚人的繁榮期過後必然跟隨經濟放緩的另一個原因。對多數央行來說,這意味著要大幅加息以抗擊通脹。對財政部來說,這意味著要堅持財政規定,不要屈服於退稅和燃料補貼的誘惑。決策者為了避免常見的供應危機型經濟衰退而做出積極努力的時候,正在拿通脹和預算規定冒極大的風險,這可能會最終導致一場嚴重得多、延續時間更長的經濟低迷。

*《時代不同了:800年金融危機概觀》(The Time is Different: A Panoramic View o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Crises),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論文13882號,2008年3月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譯者∕管婧
http://www.ftchinese.com/tc/story.jsp?id=001020952&pg=2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