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January 2009

佛跳牆與家族樹

【聯合報╱任祥】 2009.01.24 02:18 am

在團圓飯的餐桌上,台灣式筍乾燒肉微酸,上海式筍乾燒肉微甜,各有特色。同樣是米做的台灣年糕與紅豆鬆糕,都有著過年吉祥的味道。南京小糰子與日本麻薯並列一盤,也一樣的受歡迎……

兒女大了,所有的活動都得配合他們的時間表。女兒姚姚放假回台灣,年前就得回學校,我們姚、任兩個家族,三代二十人加上姚姚的美國同學柏康共二十一人,提前於尾牙這天在我家吃了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催生這頓聚餐的,就是姚姚。

我們兩家結親二十多年,常有各種親族聚會,全員到齊吃團圓飯可是破題兒第一遭。大概也只有姚家這個長孫女請得動三代人挪出時間同聚一堂。為了應景,我準備了四十二個紅包,裡面裝著巧克力金幣及一句對聯;上聯的紅包放在茶盤裡,下聯的紅包分別放在餐桌的二十一個位子上,每人入座前先拿茶盤裡的紅包,再去餐桌找下聯,找到即是自己的位子。這找位子的過程很有趣,立即把聚餐的氣氛炒熱了。柏康不會中文,他的對聯最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其他的對聯則都是具有深意的吉祥話:「鼠去牛來辭舊歲,龍飛鳳舞慶新春」;「喜看大地鶯歌燕舞,笑迎農家馬壯牛歡」;「尋常無異味,鮮潔即家珍」;「紫米川鹽樣樣不少,甜香酸辣味味俱全」……

這麼多人聚餐,我們並沒有叫餐廳外燴;除了我公公的日式紅豆麻薯買現成的,其他端上桌的餐點都是各人在自家廚房精心做好的。任家帶來宜興砂鍋、上海式筍乾燒肉、砂鍋魚頭、獅子頭、紅豆鬆糕、烏魚子、紅燒蹄膀;姚家帶來台式筍乾扣肉、素什錦、清炒時蔬、冷盤、潤餅、黑輪、台式鹹年糕、滷肉飯。仁喜燒他的招牌西班牙海鮮飯,我做南京糯米糰子與佛跳牆。我家三個孩子做了南瓜濃湯、台灣甜年糕、炒粄條及紅蘿蔔蛋糕。柏康則做義大利千層麵。加上各房帶來的日本清酒、葡萄酒、陳紹、梅子酒,吃的喝的近三十樣。我公公說著台灣日本國語,我母親說著吳儂軟語,孩子們說他們的英文國語,我們中間這一代則一口標準國語。東方與西方,外省和本省,三代人「混」得好盡興!

聚餐之前,我特別把剛在電腦裡完成的家族樹列印了一張貼在餐廳牆上,樹上共有兩家八代三百二十一個人名,趁機讓孩子們了解親族的生命源起與各人的成長密碼,並增補遺漏之處。

這可愛的家族樹,在電腦裡可放入個人簡介,照片,通訊資料,還可加上各人想跟家人說的話,生活近況,工作成果或作品,讓家族成員不管在何處都能上網點進去分享。仁祿將把這棵家族樹放到他的部落格,讓所有親人隨時增補,相信它會不斷長大,枝葉越來越茂密。

以前過年,我們家和姚、任兩家的長輩總是分開吃團圓飯的。

我公公姚望林先生祖籍福建漳州,出生於桃園,今年八十三歲,是來台第六代。1926年他出生時是日本國民,八歲入公學校接受日本初等教育六年,再讀高等科兩年,然後考入台北商工專修學校,畢業後考入台灣銀行總行營業部工作。他青年時代經歷了太平洋戰爭,並曾被日本政府徵兵,好不容易抗戰勝利回歸為「中國籍」,卻又於民國36年親歷二二八事件的打擊。但他從不激進,辛苦的賺錢養家,以微薄的薪水成就四個孩子的高等教育,讓他們在極度自信自在的環境成長,追尋各自的夢想。仁喜的母親不幸於他二十六歲時病逝,我們稱她是「天上阿嬤」。在我心目中,她與我公公都是最偉大的平凡人,才能把每個孩子教養得各具特色又各有成就:仁祿從事創意設計,仁喜做建築設計,仁恭專長於燈光設計;唯一的女兒明芬則成了虔誠的基督徒。

公公與仁喜的繼母住在汐止,每次我到他家,電視大多停留在NHK,我也因此獲得一些最新的日本資訊。他的日文比中文好,喜歡寫俳句,前幾年八十大壽,兒女們特別幫他出版《我的和歌日記》。最近除了幫慈濟功德會做義工翻譯日文,有空仍然以寫俳句自娛。

我家的背景和仁喜家是非常不同的。我父親任顯群是江蘇宜興人,母親顧正秋是南京人,他們分別於1949年之前來到台灣。我父親並且是帶著小白旗到中山堂去調解二二八事件的成員之一;後來做過省財政廳長,任內發行愛國獎券並創設沿用至今的統一發票制度,不幸已於1975年往生。我母親出版過《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等傳記,年長的一輩對他們的故事都略知二三。

我母親的外婆住在上海,因為父親早逝,她與兩個姊姊從小就跟著母親從南京移居上海,經歷過日本人進攻上海的驚恐,走在路上也常被日本兵刁難,後來又聽說南京大屠殺的慘劇。只要說起日本人,我母親與阿姨無不咬牙切齒說:「沒有人性!」前幾年傳出日本想竄改侵華歷史,報章雜誌大加批判,母親又在我與仁喜面前大大數落了一番日本人。事後我打電話給她:「媽媽大人,您說得都對,但別忘了,我的公公可是半個日本人喲!」她才突然想起,連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忘了!」

我平時很少看電視,每次去母親家一定會看到幾位固定的電視名嘴侃侃而談,好像他們是她家的常客。那時我就會想起公公家的NHK畫面。

我母親與我公公年齡相仿,不同的成長背景養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1985年我與仁喜結婚時,對於雙方習俗與禮數的不同煞費周章。我倆最後協議:你處理你那邊,我打理我這邊。

我公公曾告訴我姚家從福建移民到台灣的故事,充滿了轉折和啟示。尤其是族譜的家訓:「善為傳家之寶,深信因果報應,力行布施忍辱。」更讓我了解他那平凡的家庭,為什麼能教養出有禮貌又有創意的兒女。我母親常對人誇獎仁喜這個台灣女婿善良又孝順,也常告誡我這「花頭多」的媳婦不要嚇壞了人家。這麼多年來,我與仁喜秉持著「他不嫌我油膩,我不嫌他清淡」的生活哲學,彼此尊重和包容。在團圓飯的餐桌上,台灣式筍乾燒肉微酸,上海式筍乾燒肉微甜,各有特色。同樣是米做的台灣年糕與紅豆鬆糕,都有著過年吉祥的味道。南京小糰子與日本麻薯並列一盤,也一樣的受歡迎。我同時觀察到,下一代因為沒有文化包袱,幾乎是全盤通吃,收穫最多!

這頓團圓飯我決定做佛跳牆,也有著相互包容的象徵意涵。

佛跳牆的由來有不同傳說,食材也因人而異,我是以魚翅、鮑魚、刺參、魚肚等海產為主軸,配以雞、羊肘、豬蹄尖兒、鴿蛋、冬筍、火腿、香菇、豬肚、干貝等等。這些食材都需預先分別處理,或發或泡,或蒸或煮或炸,過程極為繁瑣,目的是要去其腥濁油膩之氣。然後放入陶甕加上骨頭湯,密封後置於更大的鍋中以小火悶蒸六個多小時,讓味道相互融合。整個製作過程前後三天,呈現出來的是既厚重又清淡,美味難以筆墨形容。

整個餐會說說笑笑,孩子們還表演節目助興。最後,每個人單獨的指著家族樹上那片自己的葉片照相留念。我因為忙於上菜,等親人走後才坐在那棵樹前好好的吃一碗佛跳牆。

那時突然覺得,我們的家族很像一鍋佛跳牆,成員各有獨特的才華,聚在一起時,卻是這般的濃郁芳香,而又清淡有味。

【2009/01/24 聯合報】@ http://udn.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