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uly 2009

漫遊斯德哥爾摩/瑞典學院與黃金和平酒吧

【聯合報╱陳文芬/文】 2009.07.01 03:37 am

一位台北企業家抓住機會問我,火藥發明家諾貝爾遺留下的錢不能算多,舉辦諾貝爾獎的人是怎麼管理他們的經濟得以維持百年?這是一個好問題。讓我來談一談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機構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以前,且先賣個關子,說一說我城斯德哥爾摩春天的午後。

星期四下午瑞典學院派車子來接馬悅然到學院開會,我搭便車進城。從王宮門前坡道往左上坡,走進老城廣場,這裡是建城的中心,維持了中世紀的形貌,鵝卵石步道,每一棟樓房有完整的門廊和家徽,小巷與小巷之間有像舉著細長手臂似的街燈,樓房挨著樓房緊密相鄰。

面對廣場的大房子是瑞典學院的位址,十八世紀時是皇家交易所,正樓目前是諾貝爾基金會的博物館。觀光客在台階上吃冰棍,鴿子在那裡踱步,春光無限好──誰能想得到古時這裡是女人們來提水聊天的市集?古老的井水龍頭還保留著,光線的陰影使我想起古丹麥軍隊殺進了老城。十六世紀丹麥王血洗老城,就在鴿子踱步的地方,劊子手三天三夜,砍下一個又一個的瑞典人人頭,廣場流淌著腥紅的鮮血如小溪漫流,極刑的痛苦與慘叫聲甚至使王宮裡丹麥王為瑞典王加冕的大典一度中斷。如果你往老城的深處走去,有一條稍寬敞的巷子真的叫作劊子手街,跟那些裁縫街、南喝酒巷、德國坡一樣平常的名字。思考到人類的文明似乎真是從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殺戮、搶奪、戕害、血流成河、哭喊、飢餓,而邁向和解、重生,那是非常緩慢的歷史道路。此刻我在老城漫遊,不遠的深巷裡,有一個人獨自在樹下長椅子上彈起吉他,唱起了歌。

詩人貝爾曼與酒吧

西元1768年是斯德哥爾摩城市文明史起源的一年,年輕的詩人貝爾曼(Carl Michael Bellman, 1740-1759)在老城黃金和平(瑞典文Den Gyldene Freden, 1722-)酒吧裡唱歌。貝爾曼在海關做練習生,工作繁瑣無趣。那時的老城人口稠密,有四到六萬人之多,酒吧有七百九十家,每一盞街燈轉角處就有一個簡陋的酒吧,裡頭雖只得幾張桌子卻人聲鼎沸,人們在那裡喝酒唱歌。

貝爾曼是十二弦琴演奏家,他寫詩唱歌,也編彙流傳下來的民歌。有一首他創作的歌寫酒吧即景:「哥兒們叫喚骰子擲過來喲/端著酒杯做個好驕傲的樣/有人喝酒喝得那麼急急忙忙的,哥兒們從刀鞘拔起刀喲/推了骨牌的在旁邊笑嘩嘩的,老傢伙們說得嘰嘰喳喳/有人爭得臉紅,這會兒說教堂的塔樓,那會兒扯到掃帚/跑堂的吼叫他媽的跟個鬼一樣!」

藝術家與能解鄉愁的肉丸子

奇怪的是今天的瑞典擁有世界上最好喝的飲水資源,可是幾百年前的老城海島上的水很鹹,簡直不能喝,人們飲用啤酒和烈酒來壓過那些餐桌上鹹漬的主食,這是酒吧林立的原因。酒吧的名字多半取得很可笑,例如荷蘭海灘、妓女、蘋果、酒桶。而「黃金和平」是一個安逸的象徵,那時代的瑞典戰事依然頻繁,卻是向外擴張。人們漫無節制的喝個痛快,街上妓女也多。古斯塔夫三世國王(1746-1792)對於市民的喝酒文化感到頭痛,他覺得應該好好教化市民。1786年古斯塔夫三世鴻圖大展,建立瑞典學院時,設計了一個超越皇家的學院模式,幾步之外,貝爾曼跟那些玩骨牌的酒鬼們正歡唱著。德國大文豪歌德說:「人家唱歌的地方你可以安心坐下來,因為心惡的人不唱歌!」

「黃金和平」老闆原是酒窖裡頭的一個小弟,他聽出貝爾曼的歌聲帶來文明和經濟,「黃金和平」聲名鵲起﹐日後易主擴大成旅館,一直到十九世紀,旅館又改成酒吧餐館。這家餐館的廚子能做上等的肉丸子(小獅子頭),肉汁飽滿搭配馬鈴薯泥與新鮮的果子醬,是一道家常菜,任何懷鄉的瑞典人吃了能一解離家的愁悶。

隨著貝爾曼流傳下來的詩歌影響越來越大,1899年,在文化上有影響力的士紳成立了「記得貝爾曼」會社。1910年代末「黃金和平」的經濟出了大危機,「記得貝爾曼」會社開了最後一次的聚會。1919年,歷史性的一刻發生了,最有名也最闊綽的藝術家Anders Zorn(1860-1920)走進了「黃金和平」。他要吃肉丸子,跑堂的說他再也吃不到了,酒吧要關門了。「要是有人想買這棟樓呢?」「有銀子好辦事。」「你說一個價來聽聽。」Zorn走出門,過不了多久他回來,帶了十五萬克朗買下酒館。這是多麼動聽的故事──Zorn吃到了教他思鄉的肉丸子,人們得到了「黃金和平」。

Zorn在北歐藝術史上舉足輕重,他是一個德國啤酒商與瑞典達蘭那省姑娘的私生子,他與Carl Larsson都到法國發展成名,然後回達蘭那定居,成為奠定瑞典國族想像美感最重要的藝術家。買下酒吧以後,Zorn自己設計改建「黃金和平」,將底層的地窖深挖,保留酒吧的原貌,一、二樓是高級餐館,樓上造了美侖美奐的「貝爾曼房間」,邀請詩人來唱歌。然而Zorn等不及酒吧在1922年開張成為瑞典最著名的餐館前就死了,他的遺願是把酒吧贈給瑞典學院。

瑞典學院與黃金和平酒吧像是一個奇妙的組合。

一份報紙和一份漁獲

1786年4月5日,國王建立瑞典學院,同時建立皇家科學院、皇家人文歷史考古學院,只有瑞典學院不冠「皇家」之名,以示它是完全獨立的。要獨立就要有良好的經濟作為靠山。史家說,國王是強烈的愛國主義者,他不願意瑞典學院將來向議會伸手拿錢。國王送給瑞典學院兩大財庫,一是把《郵局內政公報》(西方最老至今仍印行的報紙。1645年名為Ordinari Post Tidender,1821年改名Stockholms Post och Inrikes tidningar。1791年瑞典立法通過,凡政府通過的法案必得在該報刊登廣告,否則法案無效,廣告費用稍高,等於是一種文化經營的獨占權。近年因紙張昂貴,只印十二份供公立圖書館藏,訂戶從網上閱覽。學院經營此報歲收約有一千二百萬克朗。)贈給學院;二是北方一條大河Torne的馬哈魚很多,漁獲的利潤很高,這條河漁獲的專賣權屬於學院。學院後來將河流專賣權出售,轉做其他的投資。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讚嘆古斯塔夫三世的高瞻遠矚。歷史悠悠,二百多年過去了,幾年前,瑞典政府眼紅《郵局內政公報》的所有權,一度主張權利屬於政府。瑞典學院立刻聘請最好的律師準備到歐盟打官司,要爭個明白。討論一年多以後,瑞典政府自知理虧,再也不提此事了。

國王以「天才與審美」作為瑞典學院的箴言。而學院的贊助者皆以其涵養與氣度樹立典範,努力實踐這個理念。瑞典學院的責任是要發展純粹的、有力的與優美的語言與文學,出版瑞典字典與瑞語文法。1880年以後開始編《瑞典學院的辭典》。大辭典收納自1520年起出現的辭彙,非常詳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辭典之一,將每個字第一次出現,或在其他地方出現的相同或不同意義整理排列出來。有二十個人長年在南部的隆德大學圖書館編選辭典,2017年應該完成,現已出版三十三巨冊。主要的經費來源就是靠那份《郵局內政公報》。學院更扶助北歐的文學創作與翻譯家,並獎勵報業的文化記者與圖書館員。

星期四我在老城的晃蕩以夜歸結束。到「黃金和平」酒吧接馬院士回家,看見酒吧裡也有穿牛仔褲的年輕人聚餐唱歌。瑞典學院的院士們開完會到樓上的「貝爾曼房間」用餐,也吃肉丸子。研究十八世紀浪漫文學的常務祕書恩格道爾(Horace Engdahl, 1948-),餐前必唱一首飲酒歌,據說任內十年不曾重複唱過同一首歌。

【2009/07/01 聯合報】@ http://udn.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