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February 2009

象徵與中國風俗 (下)

歷史月刊 2009/01/17

人們對生命的尊重除了表現在祈福納吉的積極面,也反映了在避災驅邪的消極面。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亦稱重五。按照中國人傳統的陰陽術數觀念,五乃陽數,兩個陽數相重並非佳事,比如三月初三要沐浴除穢,七月初七要曝蟲避蛀,九月初九要登高逃禍。


【文/黃良瑩】

避災驅邪生存觀的象徵


人們對生命的尊重除了表現在祈福納吉的積極面,也反映了在避災驅邪的消極面。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亦稱重五。按照中國人傳統的陰陽術數觀念,五乃陽數,兩個陽數相重並非佳事,比如三月初三要沐浴除穢,七月初七要曝蟲避蛀,九月初九要登高逃禍。五月初五,人們稱為惡日,據說這一天不但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螞蝗)猖獗,而且厲鬼瘟神紛紛出動,兵禍災殃接踵而來,危機四伏。最能體現古人這種恐慌心態的,就是人們都忌在這一天生孩子,怕嬰兒是惡鬼投胎或瘟神附體,會給全家帶來禍害。為了避免五毒給人們帶來的各種不幸,於是產生了端午節的種種風俗,例如繫五色絲、掛艾草、喝菖蒲酒等等。五色絲亦稱長命縷、百索,就是用紅黃藍白黑絲線或絨線打成辮結,繫在兒童手臂,或懸掛在胸前。五色代表東、西、南、北五方,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避邪除瘟。古人認為艾草與菖蒲都是具有辟邪禳毒、祛病增壽的神草,而其最見效之時正當端午節令,所以便借為克服邪物的象徵。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起源可以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巫祝史宗以及各種方術之士,他們種種關於天文、地理、社會、人倫的知識和技術,都影響了道教宗教體系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道教更多的是通過祭祀、祈禳的方法,溝通人神之間,為信仰者驅逐災難、祈求福祉,例如利用劍、鏡、印等象徵性的法器來驅鬼請神。劍為殺伐號令的武器,道士將其視為神器,可以斬神,所以在儀式上常常懸掛寶劍,民間道士,也常常用木劍劈空斬鬼,因此劍成了一種具有神力可以辟邪的法器。印章是權力的象徵,在古代中國,官府的大印是權力無邊,古人迷信印章象徵的權力,於是模擬創造了道教的印法。道教常常刻「北極驅邪院印」、「太上老君敕令」、「北極殺鬼印」,用來劾治邪鬼,比如在墓中置放封蓋了太上老君列印的通行證「冥途路引」,在人的前心後背上蓋了列印的除病符,據說很靈驗。關於鏡的說法,古人相信妖魔邪怪會變化成各種形狀,但這種變化不能照到鏡子,往鏡子裡一照就現出原形。所以魏晉時人們上山,據說要背一面鏡子在背後,有妖邪鬼魅跟在背後,一看鏡子顯露出來的原形,就不再跟了,這樣人們就能避免傷害,所以後來就有了「照妖鏡」的說法。道教也常常在儀式的壇場或修煉的場合懸掛銅鏡來驅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王安石的這首〈除日〉,恰如一幅春節風俗圖像的題畫詩,寫照了民間迎新歡欣的節日氣氛。而其標誌性的景觀,則是千門萬戶更換桃符以避邪驅災。關於桃符的傳說,在《風俗通義》、《歷代神仙通鑑》等古書上皆有記載:遠古時,茫茫東海上有一座滿山遍野都是桃樹的度朔山,山上有兩位神將,一名神荼,一名鬱壘,日夜把守著神門和鬼門兩個穴口。凡有邪神惡鬼從這裡跑出來,這兩位神將就用桃木劍砍它的脖子,用桃木箭射它的嘴臉,用萎索把它捆起來,投到大海或山坳中當毒龍和老虎的食物。這件事讓總管人間的皇帝知道後,便教家家戶戶都用桃木削製成板,分別畫上神荼、鬱壘的尊容,掛在宅院的門戶上,以此嚇退危害人民的邪神惡鬼。其後神荼、鬱壘在民間信仰中被尊為門神,便出典於此。據《荊楚歲時記》等古籍稱,桃樹是「五行之精」,所以能「厭服邪氣,制白鬼」。由於邪神惡鬼最喜歡在歲末年首交替時闖入人家作亂,所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時間點放在此。而爆竹除舊的象徵與之相似,燃爆炮竹具有驅逐邪氣、禱求平安的意義。

子孫繁衍生殖觀的象徵


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有一項便是人們從古至今對於各種自然植物的喜愛與崇拜,這種現象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其中對石榴的關愛即是例子。石榴在人們的意識裡不僅僅是一種特有的水果,而且成為一種特定的象徵和符號。石榴,原產地在伊朗及其附近地區,它是極為普遍的水果,然而千百年來經過人們精心選擇和栽培,不但成為可供人們觀賞的花卉,可食用的水果,而且還具有了象徵意義,被炎黃子孫看作是「多子」的象徵物和生命繁衍的符號,類似的象徵植物還有葡萄、棗、桂圓、荔枝、白果等等皆是。瓜類無論是西瓜、冬瓜,也都是求子的象徵物,瓜蔓相連,象徵著子嗣興旺,江南一帶民間流行是南瓜求子的習俗。根據風俗,清明節這天,不孕夫婦預先準備好一個南瓜,放在鍋裡煮爛,在中午撈出來,夫妻並肩坐好,盡量把這個南瓜吃掉,之後必然會得子。通過某種象徵物求子的習俗中,雞蛋是最普遍且最盛行的一種求子象徵物。卵與生子有著不同尋常的關係,民間流行的「吃卵求子」習俗,來自商代時對「玄鳥的崇拜」。所謂「吃喜蛋會有喜」的求子習俗,「喜蛋」是指新娘子嫁妝裡那只子孫桶內所放的紅蛋。婚後久不生育的婦女吃了喜蛋之後,據說很快就可懷孕。

多子多福是中國人根生蒂固的觀念,它是中國重視家庭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之一。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母以子貴」等觀念,無不折射出社會對傳宗接代的道德要求。而「拴娃娃」是古代祈子的習俗之一,舊時的奶奶廟、碧霞宮、子孫堂等案桌上都擺放著許許多多的泥娃娃,全然按照傳統打扮,戴紅兜、留瀏海、掛項圈,非常可愛。一些結婚多年無子的夫婦,就拿紅線到廟宇裡去拴娃娃,以祈求早生貴子。如果,拴泥娃娃的人家果以神助生得貴子。須為泥娃娃披紅掛彩,鼓樂送之原處,這叫還子。但是有的地方則認為所生之子,就是拴來的這個泥娃娃,所以更加愛之,不敢碰壞,害怕將泥娃娃摔碎,自己的孩子也會隨之而去,因此,一直把它當作孩子命運休戚與共的神聖之物來奉養。

同時,在傳統文化中,魚常常被用於婚姻裡夫婦和合、子孫繁衍的象徵。魚形似女陰,腹內多子。而魚水交歡,且生殖力極強。《詩經‧陳風‧衡門》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詩以黃河的魴、鯉與宋齊倆地的女子對舉,將食魚與取妻聯繫起來,其象徵意義極為明顯。在古代禮俗中,饋魚、食魚往往和婚姻、生育有關。如宋孟元老在《東京孟華錄‧取妻》中記有魚箸的風俗,男女兩家定親以後,男家送酒給女方,女家回禮則在原酒壇中注入清水,放進三條活魚,再送往男家。此俗即寓有祈求男女魚水合歡、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的吉祥含意。

象徵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之中,每個中國人的人生歷程中都充滿了五彩斑斕的象徵符號,從出生時送紅蛋,掛長命鎖,到結婚時面對大紅喜字,耄耋之年慶壽懸掛壽帳,數不盡的繁文縟節、禮儀規範、風俗習慣、信仰崇拜等交織成符號之網。這一切都離不開「象徵」思維方式,只有理解象徵意義,才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象徵是人類力圖表現和傳達內心活動與精神世界的媒介,從古至今人們試圖使用各種方式來掌握,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瑞典心理學家榮格集體無意識學說理論,或許可以補充我們對於象徵文化的深一層理解。榮格採佛洛伊德無意識的概念,認為人除了個體無意識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集體的、普遍的、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相同的非個體性的集體無意識。佛洛伊德認為相對於潛在意識而言,意識僅僅是無意識茫茫大海中的幾座孤島。他把人類精神分為三個層次。最下層為無意識,如同大海一般,無意識就是無限多的不被意識所知到的潛在意識,是人的生命力被諸多外部壓力遏制住而不能實現的部分。在中間層次為潛意識,也就是經驗系統。最上層次為意識,也就是理性的認識部分。潛意識與意識構成意識的島嶼,它是人類精神非常有限的部分。所謂集體無意識是指某個種族的歷史積澱的總和,但是有其原初形態,一即種族記憶,也叫初級意象或原始意象,或者原型。他認為人類歷史上不斷出現的原型或集體情結,經由進化與突變嵌入該種族的大腦生理與心裡的深處,代代相傳,從而該種族的成員都具有相似的卻不被意識到的集體潛在心理模式,它對集體行為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原型只有納入集體無意識之中才能被充分地闡釋清楚。榮格集體無意識學說,在近現代科學和人文傳統基礎下,系統地闡述了神話和民族傳說與歷史事件對於民族的集體的重要文化意義,認為人類精神的發展正是由此而塑造出來的。集體無意識學說正反映了象徵與中國風俗之間的關係,可以補充我們對此一文化現象的理解。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52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40&f_ART_ID=170736

延伸閱讀:

象徵與中國風俗 (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