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September 2009

台灣內閣政務官來源

由於台灣並非採用英國西敏寺政治系統,意即國會議員不得兼任內閣成員,所以台灣內閣中的政務官的背景和美國差不多,五花八門。

不過還是有幾個脈絡可循。

第一種,也是最近在吵的,是學者。學而優則仕是我國和其他國家,包含美國,比起來較特殊的現象;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學者是很重要的政務官來源。這些學者,多是認同其政黨理念,而很早便為政黨操刀政策,不過也並不是每位學者都同意出來當官,許多學者長期隱居在背後擔任政治人物請益的對象。

第二種,則是民意代表出身的,除了立法委員和縣市議員以外,還有地方政府的首長。民意代表出身的在民進黨內閣中,很詭異的比國民黨內閣更常見,這也許多少和民進黨出身的歷史有關。優秀的縣市長,往往都被認為是有機會延攬入閣的熱門人選,而北高市長更是認為是總統的跳板。

第三種,是從傳統文官系統中發展的。民進黨和國民黨相對而言,對於事務官帶有更多不信任,在執政期間屢有破壞文官"慣例"和體制的傳聞。民進黨這種懷疑是合理的:畢竟整個公務機器在國民黨的掌控下,已經產生出一種微妙的文化,而政黨輪替有助於常務文官走向中立的方向。公務員的頂大概就是常務次長的位置,再往上升就是政務官,也就是部長的位子,這種情形也不算少見。有幾個專業的部都相當仰賴傳統公務員的歷練,比方像是外交部,法務部,主計處,其他像是經濟部也有其痕跡。

除了這典型的三種以外,還有原本從報社發跡的,因為形象正義和清新被延攬入閣的。一般能夠擔任閣員的也非等閒之輩,多數都並非單純的是從單一體系出身,而是混合兩種,甚至加上在黨務機器裡的歷練,才能被延攬作為閣員。

進去固然是直得慶幸的高峰,但更多的內閣政務官往往在行政院早早的劃下終點,然後消失在政壇,以及多數人的記憶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